陶渊明:《形影神》三首并《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形影神三首并序》形影神三首《序》:贵贱贤愚(1),莫不营营以惜生(2),斯甚惑焉(3)。故极陈形影之苦言(4),神辨自然以释之(5)。好事君子(6),共取其心焉(7)。注释:(1)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2)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戮力劳心以操持经营,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顾惜自己的生命。(3)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失、迷惑,这里作“糊涂”解。焉:于此。(4)极陈:详尽地陈述。“故极陈……之苦言”指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营营以惜生这件事的抱苦含怨之辞。(5)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释惑、释怀。(6)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7)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自然之理)道理。《形赠影》(1)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2)。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3)。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4)。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5)。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6)?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7)。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8)。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9)。注释:(1)这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2)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无改时:永恒不变。(3)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4)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5)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靡:无,没有。(6)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7)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洏(ér儿):流泪的样子。(8)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尔:那样,指死去。(9)苟:草率,随便。译文:天地长久不会消亡,山川永恒不变模样。草木依顺自然规律,秋冬凋零春夏再长。虽说人是万灵之尊,唯独不能长存世上。刚才见他活在人间,转眼逝去再见无望。谁会感觉缺少一人?亲友至交才会心伤。只剩生前所用物件,睹物心伤泪流成行。你我既无升仙法术,必将死灭莫再彷徨。愿你听取我的衷言,得酒便饮莫要辞让。《影答形》(1)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2)。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3)。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4)。憩荫苦暂乖,止日终不别(5)。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6)。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7)。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8)?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9)!注释:(1)这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2)存生:使生命永存。《庄子:达生》:“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同胡、为什么、何)足为哉!”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拙:愚笨,指无良策。(3)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邈然:渺茫。(4)子:您,指形。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5)憩(qì气)荫:在荫影下休息。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6)黯(an暗)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7)五情:《文选: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刘良注:“五情,喜、怒、哀、乐、怨。”亦泛指人的情感。(8)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胡为:为什么。竭:尽,谓尽力、努力、竭尽全力。(9)方:比较。讵(jù巨):岂、怎么。译文:长生不老本无指望,养身延年苦无良策。甚想访游神仙世界,虚无飘渺道路断绝。自从与你相遇以来,彼此一致悲哀欢悦。荫影之中暂时分离,阳光之下再无分别。形影不离既难长久,黯然伤神同时毁灭。身死之后名声亦尽,每念及此激荡情怀。立下善德留惠后世,为何不能自勉尽力?虽说饮酒能消忧愁,与此相比岂不拙劣!《神释》(1)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2)。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3)!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4)。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5)!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6)?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7)。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8)。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9)!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10)?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11)。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12)。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13)。注释:(1)这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2)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万理:万事万物。森:繁盛。著:立。(3)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以:因为。我:神自谓。故:缘故。(4)君:你们,指形和影。(5)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安得:怎能。(6)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7)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楚辞:天问》:“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眠远也。”永年:长寿。留:留在人间,不死。(8)复:再。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9)日:每天。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将非:岂非。促龄:促使人寿短。具:器,指酒。(10)当:会,该。为汝誉:称赞你。(11)甚念:过多地考虑。委运:随顺自然。(12)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大化:指自然的变化。(13)无:同“毋”,不要。译文:天地自然并无偏爱,万物生存自有其处。人与天地并称三才,岂非因了我的缘故!我与你们虽不相同,有生以来相互依附。交深情厚好恶一致,怎能不将衷言倾诉!古代三皇人称大圣,时至今日皆在何处?彭祖虽然享得高寿,想要永存已成灰土。长寿短命同样一死,贤达愚昧亦无定数。整天醉酒或可忘忧,饮酒伤身使人短寿。树立善德令人欣慰,身死之后谁会赞誉?过分担忧伤我生命,莫如听凭命运摆布。置身自然无拘无束,既不欣喜亦不忧惧。命有定数当尽便尽,不必独自苦苦思虑。诗解:这是三首富于哲理性的组诗。“形”指人的肉体,“影”指人的影子,“神”指人的精神、灵魂。诗约作于晋义熙九年(413),时诗人四十九岁。东晋时期社会动乱,宗教神学泛滥。而陶渊明的家乡庐山,正是当时南方传播佛教的中心。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大力宣扬净土宗教义,在此之前撰有《形尽神不灭论》及《万佛影铭》等,宣扬人死之后精神可以离开形、影而独立存在,并通过轮回获得来生的幸福。陶渊明与慧远有过一些交往,这三首诗就是针对慧远而发。诗歌通过形、影、神三个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和他们之间的生动对话,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并表达了不同于佛教哲学的观点。诗中虽表现了对人生短促。不能长生久视的苦闷与悲哀,但最终仍是采取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达观人生态度。组诗《序》中,自“贵贱贤愚”至“故极陈形影之苦言”止,当无歧义,余下的,似乎就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了。作为一首哲理诗,当然是为了表达陶渊明的思想。但上述语段,并没有真正触及这场辩论的实质。笔者认为,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其实分别代表儒、释、道思想之间的辨证。诗人的真正用意,正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和内容,来充分表达自己以下的人生哲学思想:1、对儒释道思想的全面批判。陶渊明在序文中,一开首就矛头直指“营营以惜生”这种做法,并且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决:斯甚惑焉。根本不留任何辩解的余地。那么,这世上营营以惜生的,又是谁呢?自然是人。在陶渊明看来,表面上人有贵贱贤愚之分,但一具体到“惜生”这件事上,天道人道、九流三教,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也都一样的天数难逃。至于佛教所谓的生死轮回,自然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罢了。这一点,陶在《神释》中以质问式的阐释:“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伊始,陶就已经开宗明义,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全面批判的基调。2、对儒释道思想的辨证取舍。在陶渊明处,批判是为了继承,是企图通过形赠神、影答形、神释这种三者辩论的方式,来最终达到一种哲理性的共识,而决不是匪夷任何一方。这就是序文中的所谓“神辨自然以释之”和“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了。这一点,陶同样在《神释》中以表白式的阐释:“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作了相应的肯定回答。因此,可以说,在序文结尾,陶同样直言不讳,对儒释道学说的思想,定下了一个辨证取舍的态度。3、既然是在全面批判中进行辨证的取舍,那么,就必须弄清楚:辨证的依据是什么?取舍的结论又是什么?这里,就必须对序文中“神辨自然以释之”一句格外留意了。首先,是这个“辨”字,是“辨”,而不是“辩”。形影神三者是据“辨”而“辩”——它们三者的陈言,其实都采用了辨证法,只是辨证的依据各不相同。在《形赠影》中,形对影的辨证依据是“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生”字:欲求长生而不能。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在《影答形》中,影对形的辨证依据是:“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惜”字:愿营营以相惜而不达。其辨证结果的取舍结论是:“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在《神释》中,神对形影的辨识分别给予了批判:“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辨证的依据是“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这个依据,其实就是序文中的“自然”二字——神以天地运作之道以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来阐释人生的真谛,以此启发形影,希望达到的最后共识是:“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其次,是这个“释”字。在这场辩论中,形影所据之“生”与“惜”,皆乃尘世中人无时不刻的挂怀之物,故陈言至极苦之处,难免举目情凄洏,念之五情热,伤心郁结。惟有神所据之“自然”,大化自钧,万理森著,故解辨之余,得以不喜亦不惧,无复多念虑,欣然释怀。因此,这个“释”字,既是释形影之惑;又是释形影之怀。整首诗,从字面和逻辑上讲,已十分严密。而这严密,更深层次,来自于字面下所隐含的陶对儒释道思想辨证取舍的真正涵义,也就是我们必须涉及的下一问题:第三,形影神究竟代表什么?其各自观点的内在含义又是什么?很多陶学论著,都把这首诗系于义熙九年癸丑(413),乃陶针对庐山释慧远作《万佛影铭》并立台一事而发,因此,把诗中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辩论,看成是名实之辩,儒道之争。笔者以为,如果单从作品系年方面来讲,问题不大,因为确乎可将此事,看作是触发陶创作这首诗歌的动机。但如果要真正探解这首诗歌的含义,那就失之谬方了。因为辩论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事件的触发,而是单纯给出一个命题,虚拟辩论方之间思想和观点的对峙也依然存在。因此,辩论方最重要的并非在于其实际辩论对象是谁,而是在于务求各领要旨,各执一词,有的放矢,自圆其说。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空论儒释道思想之表面皮毛,陶又如何能够表达出自己真正的人生哲学思想呢?仅以儒家思想为例,始创孔子,经孟子发展,至荀子而集大成,三人之间的许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