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态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未来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化下的建筑设计思考一.城市管网规划建设我国目前城市的规划问题有诸多方面,在这些问题中对人们产生影响最大、最容易破坏城市形成像的问题在于地下管网的规划。由于前期规划设计考虑不足或不到位,每次的改造都要反复开挖路面。由此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十分巨大。地下管网主要由电里供应线缆、通信线缆、天然气管道、热力供应管道、生活用水供应管道以及污水管道组成。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这些管道及线路都是直接埋于地下,使得在维修或更变时不得不开挖路面。而这一被迫的行为已经不能复合城市的发展脚步。有的城市也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多少年内不得将某处路面再次开挖。但这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地下都有发达的地下廊道,专门用于地下管网的铺设。城市排水系统也建成廊道形式。建设地下廊道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是可以避免路面开挖对行人和车辆带来的不便,有着极高的社会效益,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修建地下廊道大量减少路面开挖的费用,长期的节省支出,从而又实现的经济效益。另外也可以避免处处路面开挖对城市容貌造成的影响。然而,如果每种管网都单独建设廊道,那么成本是相当高的,所以最合理的办法就是将所有可以合并的管网合并,建立一个公用廊道,这样以来即可节省支出,也使维修管理管网更加容易。但是由于我国市政建设方面的条块分割,各种管线分属不同的单位,报批和施工是各自为政,各个不同的单位往往不服从规划部门的统一管理,从而造成各类管线相互“打架”,不仅影响城市正常的生活和生产,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使地下空间资源的整合成本越来越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为实现地下管线空间开发有序,建设共同廊道是一个跨行业、跨组织的协调工程,这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集中管理,也需要各管线权属单位进行配合协调。根据数据显示,2006西安常住人口已有741.14万人,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处处路面开挖对人们出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目前西安正逢地铁与中轴线改造的施工建设。从南郊电视塔开始一直向北至张家堡广场16公里左右的路程,现在的道路情况让人几乎无法忍受。在西安生活近20年时间,几乎随处可见路面开挖,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脚步,所以城市地下廊道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程。二.城市道路规划建设近几年来,西安投入巨资相继建成了绕成高速及三环路,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但这其中还是存在规划失误或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南三环与三爻村交会处与南三环与三兆路交会处。三爻村为一城乡结合部,人口集中,并且处在西安中轴线上,每天长安区和三爻村都有大量的人流和车流涌向西安市,在南三环建成之前,三爻村就因为车流量与人流量过大,时常发生严重的交通阻塞。在南三环建成以后,由于多出一个十字路口,此处的堵车现象更加严重,每到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此处必堵无疑。令人不解的是此处交通压力大是一个很明显而且长期存在的问题,城市建设部门却没有在此处建一座立交桥,使得此处交通压力无法缓解,反而因为南三环的建成而更加严重。相反,在人流车流都十分稀少的南三环与三兆路交会处,却建立了一座立交桥,而此桥几乎闲置。在城市道路的规划与建设上存在这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这不仅造成部分地段交通情况极度恶劣,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同时资源的闲置同样是一种浪费。在一个发达的城市,道路系统的落后无疑拖着城市发展的后腿,想要城市快速且平稳的发展,道路的规划也是重中之重。三.城市整体风格的规划建设西安,又称长安,别称“凤城”、“斗城”、“西都”,简称“镐”,中国古都之首,与埃及首都开罗、意大利首都罗马、希腊首都雅典并称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城(又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建于公元前12世纪,已有3100多年未间断的城市发展史。众所周知,西安是一个千年古都,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如今以西大街为首的仿古建筑在西安层出不穷。然而我个人认为,不能因为西安是一个千年的古都,西安城内的建筑就一定要有仿古建筑,一定要有古香古色。更何况如今的仿古建筑质量之底下着实让人惨不忍睹,此处质量并非指建筑工程的质量,而是指在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楼上盖上一个中式的屋顶,悬挂上中式的牌匾,在用朱红装饰部分外漏的部件,然后将其称之为仿古建筑这一滑稽可笑的行为。“仿古”顾名思义,假的。既然是假的就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追求什么。真正的古建筑西安还是有的,保护好了它们也就保护好了历史。古建筑的形式明显已经不能买足当今社会的需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建筑。如果不能买足社会的需要,那么就会被淘汰,也应该被淘汰。当然,从保护历史的角度考虑,真正的古建筑还是需要好好保护的,而不是满城兴建犹如穿西装戴草帽毫不着调的仿古建筑。现代城市就应该有现代城市的风貌,应该有现代化的建筑,而且现代化的建筑也应该具有本身现代化的外表。在整体风貌都是很现代的城市里,保存着完好的真正的古建筑,这才能充分展现出城市的发展,体现出古往今来的变化。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费大力气兴建仿古建筑,这是最低级的造假,我们应该做的是创造和建设新型的建筑形式,让我们的城市不断的快速的向前发展。四.城市化下的建筑设计今天的大城市也已经算是高楼林立,但是建筑的向上发展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绿地减少的问题。这无疑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大同小异的建筑也使城市风貌十分死板。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可以借鉴建筑大师勒·柯比西埃在1962年提出的“新建筑五个特点”。这五个特点是:(1)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2)屋顶花园,将建筑占用的绿地还给城市;(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在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而如今,框架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已经成为高层建筑经常采用的结构形式,所以,可以将勒·柯比西埃提出的“新建筑五个特点”灵活的运用到现今的城市建筑中。我认为这五个特点中最有使用价值的是第二点和第三点及第五点,既屋顶花园,将建筑占用的绿地还给城市,自由的平面,自由的立面。由于现在的高层建筑大多数都有地下部分,所以第一点在现今的建筑中显得比较无力。出于采暖及节能方面的考虑,横向长窗不符合节能建筑的要求,若采用特殊玻璃或材料制作长窗,无疑提高了建筑的成本,所以这一点在当今的建筑中也不宜采用。然而,屋顶花园这一提议不仅仅将建筑所占用的绿地最大限度的还给了城市本身,继续发挥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也为建筑内的人们提供了一处休息娱乐的场所。现在也有部分高层建筑在楼顶修建运动场,这一举措也解决了城市中缺少运动场所的问题。自由的平面现今也一直被人们所采用,绝大多数商场都采用框架结构营造大空间,为以后平面灵活的布置做好准备。自由平面由于其多功能性及易改动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到建筑中,而因其的优势所在,自由平面必定会被人们长久采用。自由立面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形体,这对城市建筑的多样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自由立面的运用可以把建筑当成一个立体主义的雕塑,经过细心刻画后的建筑将会有更加完美的艺术气息,使建筑和艺术更加完美的结合。这使观看建筑及使用建筑的人都耳目一新,也许有一天一个城市会因其建有大量唯美的建筑而闻名于世。五.对未来建筑的构想城市化下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同时要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绿色节能环保也成了建筑设计的热点问题。一个好的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人的需求,也要满足自然的需求。社会要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冲突日益明显,建筑的纵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也许超高层建筑将是未来建筑的主体。这些超高层建筑不但地面以上超高,地面一下也有惊人的深度,以此保证建筑的稳固并充分使用地下空间。超高层建筑可以组成超高层建筑群,在空中建立链接,在加强建筑群整体稳固性的同时,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未来的超高层建筑也许会有数百层,规模比现今的建筑大的多,一个超高层建筑群就相当于一个城市,其中商场医院学校等应有尽有,也许住在高空的人几年不用下到地面。大规模集中式建筑扮演城市的角色,这对保持耕地面积也许会有积极的影响。但这必须有高端的科技来维持。人口高度集中的建筑需要有完善的通风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电力供应系统、完善的给排水系统,还必须有高效率的防火系统和良好的建筑内部交通流线设计。否则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将随时面临整体瘫痪的危险,这种瘫痪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是致命的。社会永不停息的发展,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未来建筑的形式无人可以断定。从目前的状况推断,如果人口不断的上涨,地球环境不断的恶化而得不到改善,未来的建筑也许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使用的需求而抛弃建筑本身的艺术性。人类改造自然环境修建格式各样的建筑,使建筑成为一门艺术并且不断的发展,而到最终却又因为自然环境不得不将建筑的艺术部分统统抛弃,使其又成为仅仅为了满足人类需求的人造空间,这是可笑的,也是可怕的。由此可见,生态建筑的研究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如今的建筑应该也必须从环保、节能、可靠性、节省用地等多方面进行设计研究。太阳能利用、分级供水系统、高效节能的空气调节系统、科学的采光照明系统都应该在新建筑中广泛使用。一个理想城市应该有完善的管网建设、良好的道路规划、别具一格的城市整体风貌还应该有对自然环境有积极影响的生态建筑。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应该无止境的进行旧城改造,而是应该发展新的城市,待旧城真正需要重建时,在一次性的使其达到理想城市的标准。旧城的翻新改造会花费而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理,倒不如直接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新城的开发和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也是对自然环境负责的行为。人和建筑都是地球生态圈的一部分,人类必须依附自然生态,否则发展将无从谈起。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