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韩愈学习目标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题解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破骈为散,以自由多变的散体来写。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读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年--月生于---,在度过了他---时代,并在---年---毕业后的他,从事---工作。为了----的需要,---年--月,他去。。。。。不幸于--年月---日,离开了我们,年仅----岁。---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祭文示例课文朗读闻汝丧(sà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南方省(xǐng)坟墓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汝遽(jù)去万乘(shèng)之公殒(yǔ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ǎng)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此文不拘常格:形式上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内容上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整体上按“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整体感知一、此文与一般祭文的不同点在哪里?二、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惊闻噩耗追叙往事寄托哀思触发点少时:成年相依--------相别--------相隔-------孤苦零丁、骨肉情深聚少离多、悔恨自责惊愕怀疑、凄苦悲伤痛责内疚、沉痛之极时段事情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1.叙述“我”听到了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2.叙述“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概括1.2段的内容孤苦相依,身负重任少孤失怙零丁孤苦形单影只未尝一日相离从嫂与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回顾叔侄二人三会三别的经历。概括3段的内容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幼时为伴,未曾相离三别三会,聚少离多少强先殁,抱憾终生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叔侄深情生离之情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分析:在2段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明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文言词句★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通“馐”,美味食物通“伶仃”,孤独的样子通“逝”,死★词类活用: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东亦客也名作动,在东边居住★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吾★古今异义:吾与汝俱少年古: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明年,丞相薨古:第二年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将成家而致汝古:安家今:(男子)结婚;成为专家★一词多义:致将成家而致汝乃能衔哀致诚表达使……来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知道探望虽然即使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5段4.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由死者想到下一代,更是悲不可抑。5.猜测老成的死因,猜测老成的死期。概括4.5段的内容分析:文章这一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死别之情惊闻噩耗,疑似非真若死有知,愿从汝死子孙幼弱,睹之生悲病因死期,萦绕于心分析: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显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第4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三个“乎”字: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四个“也”字: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了!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不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文言词句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作状★词类活用:一天天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事业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使动用法使……早死又可冀其成立邪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古今异义: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志气日益微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古:精神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始最初,初次才★一词多义:其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呜呼!其信然矣!代词,你的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选择,是……还是语气词,表示揣测,大概☆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6—8段6.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7.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8.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概括这三段的内容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答:第6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7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8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问题:★通假字: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幸皆不幸早世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运希望★一词多义:分析: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悲情宦海苦情至情之文,千古绝调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运用第二人称,用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谈心。多用虚词,句式缘情所需,化骈为散,情感起伏,抒情自然。文章感人原因探究:叙琐事抒真情,现在与过去穿插,叙事中蕴含浓浓情感。情感丰富动人,有失亲悲痛与深深自责,又融合宦海感慨。小结:文章的气脉是一种骨肉至情,其贯串始终。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婉转细密。◆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