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鉴赏与批评——建筑文化分析2序言:土木与中国建筑3《康熙字典》有木部首的字数为1413个,其中400多个是与建筑有关的。4中国建筑的形式也可以在汉字中找到痕迹古文字中表述房屋实体有三个重要的名词:宀(音绵)广(音俨)厂(音罕)甲骨文的写法分别是:第一个是半穴居的两个坡面的屋顶,后两个是崖居或者是单坡面屋顶的形状。56一、中国建筑的原型1、穴居与巢居普遍采用天然洞穴作居住之所,如《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据《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据《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以此推测,巢居形式亦已存在,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7在黄河流域,由于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壁立不易倒塌。穴居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形式,并逐步从竖穴发展到半穴居,最后被地面建筑代替。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成干阑式建筑。8中国建筑技术在新时期时期的发展有两条主线:A、黄河流域的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建筑,主要是按照地穴——半地穴——地面建筑的线索演变的;B、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良渚等文化的建筑,则是沿着巢居——干栏式建筑的线索一步步完善的。在这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前者孕育出木骨泥墙、白灰抹面和夯筑等建筑技术,后者则创造了榫卯技术和比较严整的木构架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传统。9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建筑,不晚于6000年前(偃师县汤泉沟村)10半地穴建筑11半坡地面建筑复原图木骨泥墙121314穴居演变15窑洞是以“减法”的形式从自然界减掉一些东西形成空间,对于建筑艺术的意义不大,但其具有经济实用的优点。16气候湿热的长江流域的巢居建筑17巢居逐渐演化为干栏式建筑18巢居演变19干栏式建筑早在远古时就盛行于中国南方,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木构建筑,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在我国南方各省(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有不少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史书上把“上层住人、下层圈畜”的房屋称为“干栏”。用壮语来解释,“干”是“上面”,“栏”是“房屋”,合起来便成了“上面的房子”。为什么古今的人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建构房屋呢?据《太平寰宇记》说“俗多构木为巢,以避瘴气”,故又有“巢居”之称。这种建筑是为了对付高温潮湿天气和蛇虫猛兽以及洪水的侵害。张华《博物志》也说:“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考古学家进一步证明:“干栏式建筑,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土著建筑形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20云南傣族干栏式建筑21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单体建筑:台基屋身屋顶间院落城市22单体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三段式构图示意23屋顶各部分:屋面正脊垂脊戗脊剪边套兽24硬山顶硬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前后两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屋顶没有伸出的部分,山墙面裸露。等级较低,常见于北方民居,在皇家或寺院的建筑中很少采用这种屋顶。正脊垂脊25悬山顶:悬山顶与硬山顶一样,也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与硬山顶不同的是屋顶在桁(檩)的承托下,伸出到山墙之外,所以说悬山顶可谓是四面有檐。但是在中国古代很少有这种建筑,特别是在唐代以前,几乎没有。26歇山顶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即9脊4坡。歇山顶的正脊比山墙两端的距离要短,宋代称“曹殿”、“九脊殿”或“厦两头造”,清代称“歇山”。花山戗脊博脊27重檐歇山顶28庑殿顶(四阿顶)5脊4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前后左右都有斜坡,在古代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建筑样式。古代的宫殿、庙宇都用此种屋顶。故宫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顶29攒尖顶没有正脊,只有垂脊,有的有三条、四条、六条、八条垂脊,圆形的则没有垂脊。在较为高级的建筑中较少用攒尖顶。攒尖顶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雕刻,后至明、清及近现代的建筑也较为常见。30天坛祈年殿的攒尖顶31其它形式的屋顶卷棚顶屋顶前后相连处的“正脊”为弧形,也就是没有所谓的正脊。如颐和园中谐趣园的屋顶。3233十字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相交叉而成,是比较特殊的屋顶形式。如故宫的角楼即是这种屋顶形式。34故宫角楼十字顶35平顶穹窿顶圆券顶单坡顶36梁架结构抬梁式构架春秋已有。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37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房架;桁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柱头与桁头相接。38井干式所谓“井干”就是井上围栏,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39混合式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使用的建筑构架穿斗式抬梁式40柱、枋、梁脊枋额枋(檐枋、阑枋)金枋檐柱金柱穿插枋抱头梁随梁枋三架梁五架梁41斗栱的演变擎檐柱落地撑腰撑栾插栱42山墙盘头上身下碱43金边踏跺砚窝石——踏跺的最下一阶压阑石,即阶条石槛垫石分心石回水台基比屋檐内缩的五分之一称之为回水44须弥座台基45间为基本单位间是木构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间数一般为单数,并有非常严格等级制度。间的名称从中间到两边分别称为明间、次间、稍间、尽间。空间上的间是指对应平面一间的空间构架,由柱、梁、枋、檩、椽等构件共同组成的。建筑的“间”4647古代建筑的面宽与柱高比例一般为:面宽:柱高=10:8或者10:9无斗拱的一般为:面宽:柱高=10:7或者10:848院落中国古建筑一般都是由单体建筑与围墙、廊子等围合成院落,若干个院落组合起来,就可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群。49院落形式:一颗印:方方正正像是印章,故名,也叫印子房(湖南等地称谓)。三合院、四合院:三面有建筑或房屋的称之为三合院,四面都有建筑或房屋的称之为四合院。50三、建筑的观念与文化中深家国51中轴线52院落的深度以“进”为度量单位,层层深入,在横向上以“跨”为度量单位,依次展开。对于“进”的重视要重于对于“跨”的重视。纵向轴线突出细致,横向轴线隐晦而简约。宫殿、宗庙、陵寝、寺观等实质上是民居院落的扩大和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院落文化。赵广超: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水墨画的最高境界是用笔触在宣纸上表现没有笔触的空白,四合院的中央就是一个没有房屋的空白的院落。53梁思成:最初的庭院,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卫。城邑出现之后,庭院的外墙就主要是用来划分内外公私。古代的宫,本身就是个城,唐宋之后,城内的宫就缩小变成小组的庭院,扬弃了城邑的防御性,保留庑内里的鉴谧宁静,予居住者在庭院内的“户外生活”。5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深院月明人静。(司马光《西江月》)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令》)庭院静,空相忆。(辛弃疾《满江红》)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白居易《宴散》)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韦应物《燕居即事诗》)55香港学者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引用了一则广告:三进四合院占地两亩有余,主屋宽敞,从屋十八间,一律清水瓦脊,方正平整,特别适合代代同堂者一享伦理亲和融融乐也,人丁兴旺者可随意顺序扩建。合院外墙坚固封闭,门禁深严,闹静得兼,对外为府上私家天地,对内则全乃阁下私家广场,内院深幽宁静,为女眷加设鱼池花卉秋千瓜棚,进进日照风足,林木扶疏,满庭绿荫,或攻读休憩或工作晒曝,适随尊便,对院屏门,皆活动隔扇,方便宴会节日,大摆宴席至为体面。566、群体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主要是沿纵深方向布局。沿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的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从而烘托出等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并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明十三陵长陵57中国传统建筑群基本上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的层层深入的院落空间组合。这种组合不是各向均质的网格化组合,而是突出强调纵向(南北向)轴线的序列组织。如建筑群体庞大,则沿横向轴线的跨院过多,在此情况下,一般在中轴线两侧设置副轴线,从而减少每组建筑中的跨院数量。这样以来便消弱了横向轴线而强化突出了纵向轴线。58封闭的三合院、四合院宅第,既适应小家庭必要的多栋分居,又适应大家庭追求的合院聚居,以其主从有序、内外有别的空间布局,满足了在父权、族权支配下的一个独立的血缘单位、祭祀单位、经济单位的居住功能。基于伦理型的“家国同构”,宫殿、宗庙、衙署、祠堂,以及寺庙、道观等建筑布局与宅第布局也呈现明显地“同构”现象。它们实质上都是庭院的放大。59当建筑群规模较大、内容复杂、功能多样时,通常将纵轴线延伸,并横向展开,组成三、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则采用纵横轴线方向都做对称布置。明清北京故宫60由“群居”到“城邑”、“宫殿”,再到“小组的庭院”,其实就是院落的扩大。一所民宅,一组宫殿,一座城市,只不过是一个院子的不断扩大而已。这是中国建筑中所特有的。61整个中国也是一种四合院的形式,东南是未开发的地域,西部是沙漠,北部是长城,这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也就是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时代。在《尚书》中说九州为:豫州、青州、冀州、扬州、雍州、梁州、徐州、荆州、兖州(在山东),八州在四周,豫州在中间,故名中州。八州都向着中州,八州之外为域外,或为化外。化外可以逐渐文明化而入域内,进而使“天下”扩大,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谓的“凡武之兴谓之不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62庭院的封闭性结构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契合。“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在疆域上设万里长城,在城市周围设置围合的城池,在建筑组群中采用高墙深院,都是防守型文化心理的物质表现。63四、“以家为国”以古长安、洛阳为例长安公元582年,隋文帝因汉长安规模狭小,宫殿、官署、闾里相间杂,分区不整齐,且连年战争水源被污染,命大兴公(北周时被封为大兴公)宇文恺在长安的东南兴建新都城,公元583年建成,用时10个月,命名大兴城;以后唐朝又陆续进行建设,改称长安。长安城北有渭水,东依灞、浐二水,运输十分方便。城内地形南高北低,南部有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等水,自南而北流贯城中,供城市用水。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面积84平方公里。城墙厚约12米,每面3门,每门3道,但正南的明德门5道。据文献记载,这些城门上当时都建筑有城楼。64今西安的地名如东郊的安仁坊,东关的长乐坊,北大街的通济坊等来源于唐长安坊的名称。12+1个坊4*9坊65108坊有一定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所记载的所谓“王城九逵”6667皇城是隋唐的军政机构和宗庙所在地,据《唐代长安考古纪略》:东西长2820.3米,南北1843.6米,南北各3门,东西各2门。城里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太社、六省、九寺等。宫城在皇城之北,东西与皇城一样,南北宽1492.1米。宫城的中间就是太极宫,西部是掖庭宫,东部是太子居住的东宫。68皇城和宫城东西宽相同,为2820.3米,以A标示,宫城南北长为1492.1米,以C标示,皇城南北长1843.6米,以D标示,根据此数据可得出:A:C=2820.3:1492.1=1.89:12820.3米A1492.1米C1843.6米D3335.7米B69如果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