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课文,因声求气这个战国时期的寓言,至今二千多年了,一直发人深省。它也是一篇文言文,和我们今天的白话文肯定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一定就是读,反复地朗读,通过朗读去感知文意。那么,我们《穿井得一人》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师:古人对诵读有不少好传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强记。下面同学们朗读课文两遍,注意听要求:自由地朗读,声音要大到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听得到你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体会。所以,我们要学文言文,就从第一步开始,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谁来试试?大家推荐下?请学生点评,并就点评不足的句子,修正朗读。师范读,仔细听,点评老师的朗读。从语气,停顿,或情感。提醒学生注意字音或节奏。非/得一人/于井中求闻之/若此二、同学们,在疏通文意的时候,虽然说文言文有很多的词意跟现代文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运用我们的言语智慧来解读它。记得,一定不要死记硬背,一定是把它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它,去咀嚼它,以求词义,这就是“因文解字”。三、读懂寓意,因言寻意。师:丁氏的话之所以与后来的传闻发生那么大的出入,关键是对哪个词的理解不有同?得:一得到;一挖到。1、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2、传之者“以讹传讹”,国人“人云亦云”,这才使得事实与传言差距太大,令人哑然失笑。(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问题:1、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欣然。2、“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神秘兮兮。3、“国人道之”,这里的“道”可以换用做现代的一个什么词?——人云亦云,津津乐道4、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好奇5、当宋君问此事时,“丁氏对曰”时的神态、语气又是什么样的?——骇然、悚然。学生讨论发言,师引导,归纳。3、古代有“三人成虎”“曾子杀人”的典故,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3、宋君“认真审查,去伪存真”,首先途说不可信,“谣言止于智者”。同学们,这种方法,通过品析文字,把握并理解寓言故事内在深意的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玩”诵读师:大家预习了,是吧?额?这位同学没批注嘛,预习要留下痕迹哦。读一下课题。生:穿井得一人。师:“穿”什么意思?生:“挖”。师:看书上的解释。生:“挖掘、开凿”。师:不过,翻译的时候直接用“挖”就可以了。题目怎么翻译?生: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师:有歧义。生:挖井如同得到了一个人力。师: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一生读。)师:哪位同学评点下?生:太快了。后面几句还不太熟练。师:断句有问题吗?生:“及其/家穿井”应该读为“及/其家穿井”。师:很好。大家标注下。师:你们看看我用红色标注的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都是人说的话。师:那么读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生: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吧。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生:“吾穿井得一人。”师:你这是什么心理?生:很高兴。师:再高兴点。生:“吾穿井得一人。”师:好一些了。我们换一位同学继续读好吗?生:“丁氏穿井得一人。”师:你想表现的心理是?生:激动。师:其实有时候传播小道消息的时候喜欢……生:悄悄地说。师:甚至鬼鬼祟祟地说,你再试一下这种风格。生:“丁氏穿井得一人。”(生笑)师:第三句,谁来?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师:你是在?生:辩解。师:还可以再夸张一点哦。师:好。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读一遍课文。(生读)师:都会读了吧?(生点点头)会读?我请一同学来读。(生纷纷举手。屏显没有标点的原文,生读。再屏显竖排没有标点的原文,生再读。)师: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竖排)。(生齐读。)02“玩”翻译师: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会翻译了吗?(生不确定)你们这样,把翻译讲给你的同桌听,王老师左手边讲给右手边听。书上有一些注释,王老师又补充了一点。翻译有困难可以看看屏幕的提示。(屏显)宋之(的)丁氏,家无井而出(到外面)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挖)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有人)闻(知道、听说)而传(传播)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对、向)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使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寻到的消息)之若此,不若(如)无闻也。师:哪位同学来翻译?(很多学生举手,找了位角落里没举手的女生。)生:(断断续续)宋国有家人家姓丁,家里没井,要到外面去,一个人住在外面。师:哪位同学帮帮她?生:是“姓丁的人家”,是“灌溉浇田要到外面去”,“常常”没翻译出来。师:现在请你(角落里的女生)再把第一句翻译下。(生翻译)接下来的内容哪位同学试试?(一生翻译,基本正确。)师:我们来做点积累。你们看看这三句话中“闻”怎么解释?(屏显)1.有闻而传之者。2.闻之于宋君。3.求闻之若此。生:第一个“闻”是“知道,听说”。第二个是“使……听说”。师:不错,使动用法。生:第三个是“消息”。师:很好。批注下。师:还有两个句子,你们翻译给自己听。然后我请你们汇报。(屏显)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生:我翻译第一句: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着这件事情,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生:我翻译第二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师:这两位同学翻译得都不错,现在请大家把全文以故事的形式讲给你的同桌听,这次倒过来,右手边讲给左手边听。(生讲故事。)03“玩”故事师:大家刚才讲故事了,你们是遵从原文的,对不对?生:对!师:用的第几人称?生:第三。师:好,那我们用第一人称再讲故事好不好?(生茫然)这一大组,你们是“丁氏”,讲故事的时候用“我”(丁氏);这一大组是“国人”;这一大组是“宋君”。准备下。师:丁氏先开始(无人举手),有困难吗?那我们改从“国人”开始吧。生:“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师:没了?你跟谁在聊天?他又是怎样回答你的?结果呢?重来一遍好吗?生:“爸爸、妈妈:我听说丁氏打井挖出了一个人。”“你瞎说。”“真的。大家都这么说。”过了几天,宋君派人问丁氏,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师:对呀。这样故事就完整了。“宋君”谁来?生:今天有大臣告诉我,说城东有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我才不相信呢!就派人去打探,原来是丁氏挖好一口井后,井就能灌溉了,这如同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师:你的故事采用叙述的方式,很简洁。最后是“丁氏”。生:我是丁氏,最近挖了一口井,田里的灌溉方便多了,也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力。我很高兴,就跟人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没想到这句话被大家传为我“挖到了一个人”,连宋君都知道了,还派人过来核实。我赶紧告诉了他们真相。师:换个叙述角度讲故事,尤其是“宋君”和“丁氏”,都讲得不错。这篇文言文是一则什么?生:寓言。04“玩”寓意师:寓言有什么特点?生:一个简短的故事,故事后面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师:也就是“故事+道理”啰。(生点点头)师: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之处?刚才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第一个特点:简短。生:是好笑的,假的。师:假托的。还有什么特点?生:各种东西都可以说。师:也就是拟人啰。好了,寓言一共有三个特点。生:简短、假托、拟人。师:是的,“道理”呢?生:通俗易懂,还很深刻。师:通俗易懂,往往就不深刻了;深刻了,往往就不通俗易懂。生:劝人做好人。师:这个说法很通俗,也就是带有“劝诫”的意思。有时候,还有讽刺的意味。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屏显)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师:《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又是什么呢?生:不要轻信别人的话。师:还有别的寓意吗?生: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生: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生: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师:你们看,同样一则寓言,就有多种寓意,且角度是不同的。有的基于丁氏的角度,“说话要完整,防止出现歧义”。有的基于——生:国人的视角,“不要轻信别人的话”,“不要传播传言”。师:有的基于——生:“宋君”的角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05“玩”改编师:下面我们自己来编故事好不好?(生不解)我们根据《穿井得一人》,改变情节,形成新的故事,然后告诉别人新的寓意。我来举个例子:丈夫对妻子说:“东城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大美人。”妻子说:“鬼才相信呢!”于是夫妻二人争执起来,最后发展到肢体冲突。丈夫一生气,休了妻子。(生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夫妻要和睦为上。(生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后四人小组讨论。)生: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当然是空手而归。宋君一气之下,杀了丁氏全家。师:够恐怖的呀!你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生:自己悟。(生笑)师:那你先“悟”一下。生:说话要清楚,否则就有杀身之祸。师:还有谁能悟出新的寓意?生:因言获罪,只能说明君王无情。师:就是。还有谁编了新的故事?要直接说出寓意,不能“自己悟”哦。生:宋君听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他感到很稀奇,就派人前去捉拿那个挖出的人。士兵发现真相后,为了向宋君交差,把丁氏抓了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上瞒下,害人不浅。师:也可以从丁氏的角度说,说话严谨很重要。继续。生:我是从丁氏的角度编的。他挖好井后,为了防止别人到他家打水,整天闭门不出。邻居十分奇怪,于是有了各种猜测,最多的一种是他挖井挖出了一箱金子。这事传到了土匪的耳朵里,土匪趁着夜色摸到丁氏家里,结果……师:你可以当编剧了。你想告诉我们?生:帮助别人,手留余香,否则后果很严重。师:谢谢同学们,你们身上充满着阳光,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寓言是个好东西,当你要说服别人的时候,不妨来则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穿井得一人》后来就演化成一个成语了,叫“穿井得人”。最后,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生大声齐读。)师:下课。【教后反思】文言文,为什么要这样“玩”?现实是,文言文学习只有一个方法——翻译,能够翻译,大功告成。其实,这是只见“言”而不见“文”的偏见。2016年12月3日,我和西安市长安区兴国中学七(3)、(4)班部分同学(周六,路近来校的同学)一起学习“部编本”新增篇目《穿井得一人》。按照黄厚江老师上《黔之驴》的说法,就是“玩”,“玩”诵读,“玩”翻译,“玩”故事,“玩”寓意,“玩”改编。把一个故事“玩”了个熟,把一通寓意“玩”了个遍,把一则寓言“玩”了个透。儿童,最喜“玩”。为什么要这样“玩”呢?第一,这是以文言的方法学文言。学习文言文,少不了字词翻译与积累、句子翻译。如果选择“串讲”,表面上看,完成了文言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一步,但因为是“教”,而不是“学”,所以很难在“串讲”时让学生“走心”,最好的办法是改“教”为“学”。课例分为三步:第一步,三句话的人物心理体会——“吾穿井得一人。”“丁氏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这是为掌握全文内容服务的。第二步,提供一些补充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这一步很关键,从实际落实来看,差异还是蛮大的,但我在课堂“死磕”那个不怎么熟悉的学生,第二次翻译果然有进步。第三步,两次积累,一次是“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求闻之若此”三句中“闻”的比较;一次是两个文言句的再次强调。当然,这些翻译是和故事中人物的心理、诵读相连的。第二,这是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比如“诵读”,是贯穿这节课始终的方法,从整节课来看,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