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导学案-1-《相遇行程问题》教学设计——包娟学习目标:1.理解“相向、相距、相遇”等名词术语的含义。2.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重、难点:认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形成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课件出示复习题)余刚9:00从家到少年宫,9:16正好到达少年宫,余刚家与少年宫相距多少米?1、学生自己独立分析此题,并解决它。2、交流讨论:(1)求余刚家与少年宫相距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2)用到什么关系式?(3)余刚走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3、(出示解题步骤)过渡:这是一道行程问题,我们研究的是一个人行走在家和少年宫的问题,如果两个人从各自的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会出现哪些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遇行程问题”。(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出示例1)1、孩子们自己分析题意,找到相关信息。余刚和苗苗出发时间怎样?(同时)行走方向怎样?(相向、相对)最后结果怎样?(相遇)2、抽生表演余刚和苗苗行走的过程。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导学案-2-3、学生试着画线段图分析。4、师生一起分析题目,画线段图。(出示)5、学生根据线段图独立解决此题。6、讨论交流:(1)抽生板演两种不同算法,并纠正。(2)讨论算式“75×16+70×16”(多媒体演示)教师:“75×16”表示什么?(余刚行走的路程)“70×16”又表示什么?(苗苗行走的路程)再把两者的乘积相加是什么?(两家的距离,即相遇时他们所走的路程)(3)讨论算式“(75+70)×16”(多媒体演示)问:“75+70”求的是什么?(两人的速度和)“(75+70)×16”表示的什么?三、练习巩固:1、p34第1题。学生独立做,再汇报。2、p31:试一试(1)学生先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分析。(2)比较本题与例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表演此题行走的过程。问:能否变为与例题相同呢?怎么变?(学生思考、媒体演示)小结:相反方向行驶与相向方向行驶,实质上是一样的,不过相向而行最后是相遇,相反而行最后是相距。但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来解决。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相遇行程问题时间:同时相遇路程=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方向:相向、相对(相反)相遇路程=速度和×时间结果:相遇(相距)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导学案-3-教后反思:本堂课教学的是《相遇行程问题》,设计时我先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个物体行走”的问题,然后过渡到新课教学上,研究“两个物体行走,最后相遇”的问题,最后以此列作为契机,让孩子们在练习中巩固相遇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从教学的总体情况来说,我觉得本堂课很失败,没有起初设计的那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例1时,忘记强调相遇行程问题一个重要的特点:同时相遇,即没有向孩子们们表明两者行驶的时间是一样的,这样就容易误导孩子们在以后解决类似的行程问题出现错误。2、在理解“相遇路程=速度和×时间”这样的数量关系式时,没有注重让孩子们透切理解“速度和”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让孩子们明确这里的“时间”应该是他们“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所经过的时间,时间应该是一样的,即是“相遇时间”。3、“行程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因为线段图能较好较完善的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方便孩子们分析。而此堂课,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只是通过屏幕展示了一下线段图的画法,这样只是“风吹过一下”,学生就不能将“相遇行程问题”线段图的画法牢记于心,对以后的做题带来了困难。4、在新课教学中,对“相向、相距、相对、相反、相遇”等一些名词术语的理解让学生不够到位,不够深刻,这样在练习题目中便影响了孩子们的发挥。比如:在“试一试”一题中,它是一道“相反行驶”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没能较好的理解“相反”所以做起题来就怒能得心应手。如果理解到了,实质上“相反行驶”与“相遇行驶”是一样的类型,这样就会将问题简单化了。5、整个教学,我说得太多,给学生“表演”的机会太少,没有真正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让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受到了局限。总之,我还得多学习,不断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