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考研“教育学原理”详细内容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2、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棍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等书中。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还早三百来年。但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2、教育学的独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似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筒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1776年,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人大学课程的开端。后来,赫尔巴特继承了康德的教育学讲座,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巳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如夸美纽斯提出了一切知识都应以感觉为开端‘赫尔巴特根据心理活动的统觉作用,提出了教学的四个步骤。但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何题,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高度。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教育科学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将其中最著名和影响较大的介绍于下: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20世纪初。实验教育学。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来。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由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继续不断的增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这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紧密相连;第四,从做中学,这是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儿童应该从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等;第五,以学生为中心;第六,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基本评价:第一,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第二,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于1939年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著作。基本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基本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帮助老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一个框架。但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并未说明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对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阐述得还不够深入。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编选教材,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则不易推行。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出版。这本书是他1957-1974年进行教学改革实验的总结,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通过实验,他批评了苏联传统的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的学制和教育改革,一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2年苏联连续出版了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几本系列著作。他认为,应该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从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考察教学,以便最优处理教育问题。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1、教育者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向教育者传授或引导他们学习人类生产活动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将只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果。3、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大体上关涉四点相互制约的环节: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的活动目的;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的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所获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四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另外教育活动的中介系统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三)教育的历史发展1、古代教育的特点;第一,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第二,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三、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第四、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现代教育的特点。第一,学校教育逐步普及。第二,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第四,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1、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2、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1、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特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2、人的发展特点;第一,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的状态。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在的生命活动和发展可能性。第二,能动性。简单地说,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第一,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第二,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面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第三,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