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论文-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在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开发和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一、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第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结论,而不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演绎,不重视归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不仅没有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而且对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全面的,甚至有的学生没有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这也与学习的目标是相违背的。第二,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还是从熟悉、具体、直观的现象入手,建立对事物、概念的一定认识。为了适应学生成长的要求,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第三,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就进入一个喜欢怀疑、争论辩驳的时期,常常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事物,爱寻根问底。在此时,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绝对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二、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用兴趣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学生对这门功课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反应,让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教学内容来看,一般来说,学生对于那些生动有趣的内容,是积极肯学的,也肯动脑筋去思考。但对那些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则需要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才能使其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去学,去思考。实践证明,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积极活跃。情境创设的方法很丰富,我试举几例,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创设生活情境。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关系日益增多。在他(她)们生活中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会引起他(她)们的兴趣和思考,教学效果较好。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第16课中“做个成熟的消费者”,以我们在超市中看到的标语“顾客就是上帝”作为场景,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①请你谈谈对这句标语的理解和体会。②假如你是一名顾客,你希望自己的身份是怎样的?③你想成为一名“上帝”吗?你心目中的“上帝”会拥有哪些权利?④你是怎样理解成熟消费者与这里“上帝”之间关系的?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带进日常生活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2、创设想象情境。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像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我们国家,学校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一个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学习七年级第26课第二目“共创美好明天”时,我让学生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规划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每一位同学的想像都不尽相同,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其次,要用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典故、名言、诗词、警句,以及朗朗上口而又耐人寻味的歇后语,对学生不仅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跟着教师积极思考。例如,在讲“人身自由是公民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时,我引用了裴多斐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的理解,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自由的极端重要性”。艺术的教学语言不仅仅要用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或授课的重点,就是在导入新课或转入新问题学习时也应该使用。在导入新课或转入新问题时,采用一些新、奇、巧、趣的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推动教学高潮的出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导入“我们的姓名权”这一问题时,我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一女牵牛过独桥,夕阳落在方井上。”(打一两字名词)学生先是一楞,稍加思索后恍然大悟:姓名。然后引出姓名权的问题。这样导入不仅新奇,而且答案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易于接受,印象也特别深刻。第三,要用发问诱导学生思维。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提出问题,向学生发问,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反过来讲,平铺直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时刻不能忘记发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发问,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或依据已知的概念做出判断的推理,或运用某种原理分析一些具体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担心学生经常回答错误。需要指出一点,为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一环紧扣一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下功夫设计、编排问题,尽量使一节课始于问题,结束于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始于问题的产生,终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目时,在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所掌握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前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北京,发现到了晚上两边的路灯只有一半亮着,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另一半的灯坏了?学生们七嘴八舌,有不少同学认为这是为了节约用电,并说明了理由。接着,我又提出:这符合我国建设什么类型社会的要求?在我们身边存在哪些违背这种社会要求的行为?应该如何克服?学生们纷纷抢着回答,使课堂教学进入了高潮。通过设计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解决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一些困惑,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接近社会现实,联系青少年实际,这样才能为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打下根基。针对初中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就常采用适合中学生心理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到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引用了一些生动的例子,比如,我不喜欢别人对我漠不关心,那我就不能对别人漠不关心;我不喜欢别人用野蛮的方式对待我,那我也不能用野蛮的方式对待别人;我学习休息时不喜欢被别人打扰,那他人学习休息时我就不能打扰他……以引导学生能举出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分析也要尽可能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力争从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出发,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学生在学习七年级教材第25课《伟大的旗帜》时,学生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以及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的问题,在认识上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从中学生非常爱听的流行歌曲《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着手,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歌词中领会这个问题,从而得到具体而清晰的回答。第五,要指点学生在探索中培养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教师给予恰当的指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接受学习的内容,而今天的课堂要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去获取学习的内容。其特点在于不直接发现所要学习的结论性知识,而是通过以问题的方式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寻找答案,最后掌握怎样启发学生沿着问题步步思考。教师一般要以重点、难点、热点以及思维盲点方面进行指点,让学生进行思索,而达到引起学生提高认识的目的。在我们的课堂上要不断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要使他们在讨论、辩论和争论中激活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例如,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走进青春》这一课时,我首先提问:进入青春期我们会面临哪些烦恼?让学生分组思考后写下来交给老师,(学生是自主思考,活动是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的),然后我选取了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困惑,如:与父母的代沟问题,男女生交往问题等。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还有,要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学生进行反复的复习训练,容易受到某些定型试题的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变换题型后便无从着手。争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不断转换题型,变换角度,学会举一反三,实行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会多向思维。总之,政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应该学会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将这许许多多的方面拧成一股绳。只有这样,才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上是我个人对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