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链断链:指的是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桩号重叠的称长链,桩号间断的称短链。因局部改线或量距中发生错误等均会造成里程桩号与实际距离不相符,这种在里程中间不连续的情况叫“断链”。凡新桩号比老桩号大(新路线比老路线长)的叫“长链”。凡新桩号比老桩号小(新路线比老路线短)的叫“短链”。所谓“断链处理”就是不牵动全线桩号,允许中间断链,而出现桩号不连续。仅在改动处用新桩号,其它不变动处仍用老桩号。并就近在直线段选一个是整桩的老桩号为断链桩。在同一断链桩上分别标明新老两种里程及相互关系。例:某路线A在定测时,在AK2+356.400处开始局部改线,老路线A、新改路线B各自经过一段连续里程后,新改路线B在BK3+426.200处又与老路线A重合,此处老桩号为AK3+641.600。在这个重合点之后的直线段上有两个桩:AK3+660等同于BK3+444.600,AK3+655.400等同于BK3+440。(1)请问断链桩应选在何处?AK3+660处。(2)此断链是长链还是短链?是短链(短链215.400米)。(3)如何写该桩的桩志和桩号?断链桩BK3+444.600=AK3+660(短链215.4米)。(4)若该断链桩之后还有一处断链现象,且为长链65.4米。则新路终点AK8+500的实际连续里程是多少?解:路线总长度=末桩里程+长链总和-短=8500.000+65.400-215.400=8350.000米。断链及其处理在铁路和公路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断链一词。那么,什么是断链呢?总的来说,在丈量过程中,出现桩号与实际里程不符的现象叫断链。出现断链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指两种:一种是由于计算和丈量发生错误造成的;另一种则是由于局部改线、分段测量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断链有“长链”和“短链”之分,当路线桩号长于地面实际里程时叫短链,反之则叫长链。其桩号写法举例如下:长链:k3+110=k3+105.21长链4.79m短链:k3+157=k3+207短链50m所有断链桩号应填在“总里程及断链桩号表”上,考虑断链桩号的影响,路线的总里程应为:路线总里程=终点桩里程-起点桩里程+∑长链-∑短链。断链处理在测量过程中,因局部改线或事后发现量距计算错误,或在分段测量中由于假定起始里程而造成全线或全段里程不连续,以致影响路线实际长度时,统称为“断链”。断链的产生将给测设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应尽量减少。对于测量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如能及时发现且返工工作量不大时应及时返工更正,不作断链处理;但如果发现较晚,实测里程已推进较远,此时若要到现场逐一修改桩号就相当麻烦,且影响后续作业组顺利工作,一般均按断链处理。所谓断链处理,就是为了避免牵动全线桩号,允许中间出现断链(桩号不连续),仅将发生错误的桩号按实测结果进行现场返工更正(改用新桩号),然后就近与下一段正确的桩号联测,以断链桩具体说明新老桩号对比关系,这样就可以大大地缩小返工范围,使以后的各桩号里程,不致因局部出现问题而变动。断链有“长链”与“短链”之分,当原路线桩号里程长于地面实际里程时叫“短链”,反之叫“长链”。断链桩一般宜设在直线段的10M整数倍桩上,并在桩上注明新老里程关系及长(或短)链长度。例:如一改线路段,原设JD12取消,改由交点JD11径接JD13、这样将使路线相应缩短。今以老K3+110桩号为断链桩,改线后测至该桩为K3+105.21,即短链4.79M,反映在断链桩上应写明“K3+105.21=K3+110(短链4.79M)”。一般习惯写法是等号前面的桩号为来向里程(即新桩号),等号后面的桩号为去向里程(即老桩号)。所有断链均应填写在“总里程及断链桩号表”上,根据断链记录按下式即可算出路线总里程。路线总里程=末桩里程+∑长链一∑短链断链的出现,将导致桩号里程与路线实际长度的不一致,必须通过换算才能得出确切距离。为此,在展绘平面导线,土石方计算间距,以及纵断面绘制与设计都必须注意有无断链情况,若有,则应考虑距离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