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明月照诗心——走近王维的心灵世界执教者:王志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对古诗鉴赏的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学会运用意境来理解整首诗的情感,做到“知人论世”;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并由诗人眼中的景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空”字在三首诗中所起的作用,突出王维护山水诗“奇”的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空山”现象的理解,把握禅理思想对诗人人生理想与境界的影响。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以一颗“淡定”之心从容面对。二、教学重点1、体会三首诗中清幽明静的意境美;2、由“空山”现象理解诗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三、教学难点1、对“空山”现象的理解;2、对“眼中有,心中便有”的禅理思想的体悟。四、教学形式:朗读、交流、合作探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心灵之道》录象片段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齐背课本上《唐诗五首》之一的王维的《终南山》。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意境深远的山水佳作。我们大家都知道,读一首好诗人,就如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就如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就如品一杯人生的茶。今天,我们再来欣赏王维另外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让我们一同走近诗人的心灵世界。出示幻灯片:《空山明月照诗心——走近王维的心灵世界》2、请一位学生结合材料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及思想。(板书:诗中有画)提示:1)生平: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做过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2)艺术成就及思想: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被称为“南宗画之祖”,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如他的《山居秋暝》、《观猎》、《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诗人长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因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追求清新、恬静生活,远离世俗纷扰的愿望。3、教师示范朗读,然后先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最后全班齐读三首诗。1)出发点: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中得到一种审美享受。在欣赏美妙的旋律的同时,脑中浮现出幅幅悦目的画面。2)教学形式: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4、请同学在材料上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用散文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看看哪位同学表述的准确、到位。(提示: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画面中出现景物的颜色、声音、状态等)教师先把自己课前写好的对《山居秋暝》这首诗用描述性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出发点:通过语言描述,借助想象,学生可以真切地进入那清幽明净的美景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5、出示三幅画面(幻灯片),学生识别各是哪首诗所描述的画面?出发点:进一步强化对三首诗所表述的画面,所烘托的意境的印象和认识。6、同学脑中所想和眼中所见的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然后齐声朗读,感受清幽明静的意境美。(板书:清、幽、明、空)提示:从诗中找到依据。如: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清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脆)(幽、静、明等特点也体现于字里行间中)7、诗人在写景上以一“空”体现在景物之“奇”,这是其他山水诗人不能于之媲美的,我们看到“空”除了表现景物之“奇”外,在诗人的内心世界又掀起了怎样的波澜呢?(板书“空”的深层含义)提示: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诗是用来言“志”的。先播放于丹教授在《心灵之道》中讲的一个参禅故事的录象片段,从“眼中有什么,心中就有什么”的禅理中看诗人的内心世界。如:眼中有心中有空旷胸襟的开阔空幽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淡定8、训练“我眼中的王维是”出发点:让学生对王维在生活上的真性情、真理想、真人生有一个具体,可感的理解和认识。9、面对人生的缺憾,我们应该保持一颗什么样的心态呢?(出示于丹教授的感言)于丹教授通过这个小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对,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八、教师总结:齐声朗读,让我们再回到那空明清静的自然美景中,一同走入王维的心灵世界,去感受诗人面对人生缺憾的那份从容、淡定。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也能做一个心灵勇敢的人。九、作业:以《心灵的勇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1)感情真挚;2)语言流畅;3)有理有据;4)主题深刻,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附(一):附: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清(清澈、清新、清脆)幽静:以动衬静诗中有画特点明眼中有心中有空旷胸襟的开阔空明高洁、澄净的心境空空幽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淡定空寂清心寡欲、心灵的宁静、从容空灵追求自由附(二)诗三首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教学反思:如今,在二期课改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从阅读和写作各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重任的诗歌国度,更是教师应始终坚守的阵地。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做枯燥乏味地“解析”,把“景”当作纯粹的“外物”,而缺少内化。基于以上教学中的困惑,我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几点新的尝试:首先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来;我在上这节拓展课时,一是充分发挥“导语”的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需求。学生通过这样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很快便进入了角色,都很想进一步了解诗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看来,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导语上“狠”下一番功夫,是完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接下来,我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诗歌的语言中得到一种审美享受。我先进行了范读,范读过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然后请一位学生从三首诗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带着感情来朗读,注意语速和语调;最后全班同学对三首诗的齐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全体同学齐读这些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旋律的同时,脑中自然浮现出一幅幅悦目的画面。第三、师生通过丰富的想象,互相交流用语言描绘的画面,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式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尽量做到生动、传神。通过语言描述,借助想象,学生可以真切地进入那清幽明净的美景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体验。其次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我在让学生读过自己就最喜欢的一首诗写的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后,别出心裁地也给他们读了自己写的一段优美文字,可谓字字见景,声声含情,学生自然“渐入佳境”。此外,无论是导语,过渡语言还是结束语,我都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因为这样,可以使迷人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一次次浮现出来。同时,在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上,教师必须点石成金,在学生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回答中,用精准的语言给予学生深入、透彻的引导,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诗人王维信奉禅理,而“空”的意境学生似乎并未完全感知得到,这时,我便通过对诗句中出现的景象的具体描述,让学生归纳出就是怎样的氛围。第三是通过“化大为小”的方式,选择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将抽象难懂的深意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诗歌主旨的思考和把握。我播放了于丹教授在《心灵之道》中讲的一个参禅的故事的录象片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眼中有什么,心中就有什么’的禅理中,我们看到‘空’除了表现景物之‘奇’外,也指心灵的‘空’,那么诗人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样设计后,学生的探究欲自然便出现了,智慧的火花也由此碰撞出来。最后,在以板书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做在。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让学生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用散文式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来时,只请了一位同学来读;在依据诗歌内容找出一一对应哪幅画面时,时间利用上略显拖沓,使得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完成时显得有些紧促。今后,自己还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反思,多读书,多探究,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2007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