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战略挑战期的思考中国进入战略挑战期的思考作者:俞正樑发表杂志:《国际观察》出版时间:2011年第6期内容简介: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中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了特殊机遇快速崛起,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在继续。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已经进入了战略挑战期,2010年是标志年。纵观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崛起大国像中国那样,同时存在着统一、领土、领海等主权问题,长期处在安全瓶颈之中,同时还遇到激增的全球性问题的炙烤。这一传统“安全困境”与非传统全球性问题的双重挑战构成中国第一个巨大的压力。第二个更大的压力叠加是内外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和联动。这些叠加的矛盾和挑战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并将使中国长期处于战略敏感期、紧张期和摩擦期。要应对好这些战略挑战,就要有全局观和忧患意识,把深化国内改革、重新定位与稳定周边、重新审视对美战略确定为三个战略重点。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中国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了特殊机遇快速崛起。全球语言研究所排出的21世纪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是头号新闻。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扎卡里亚也说21世纪头十年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崛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国庆60周年及其阅兵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崛起的主要标志,中国连续三年集中展示了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实力,中国长期以来属于第三世界或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目标是向全球性强国转型。快速提升的综合国力是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根本保障,历史大趋势无疑是中国继续和平发展的牢固基础,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中国两个三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能否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于准确研判与把握内外形势,处理好内部关系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将开创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世界强国的攻坚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外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和新定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对因国内外形势和条件的重大变化以及中国全面崛起而出现的巨大风险挑战,以前被掩盖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这种风险挑战空前绝后,它是由中国崛起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决定的,也是特定大国成长中的特殊烦恼和阵痛,甚至陷入大国政治的逻辑,它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要想完全避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正面临着历史上崛起大国从未碰到过的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对这种战略风险与挑战进行充分的评估和保持足够的重视,在战略大格局中予以应对,化危为机,可持续崛起。新挑战和新机遇是相伴而生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一、中国进入了战略挑战期2010年作为战略挑战之年的到来绝非偶然,国内外矛盾激化,面临巨大的战略压力,这开启了中国的战略挑战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也正在成为各国制定其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的关注点,甚至常常被视为潜在的“威胁”和“对手”,被采取反制手段,这种情况前所未有,遽然增加了中国面临的外交和战略压力,转眼间中国外交局势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巨变态势。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中国的地缘政治中心在亚洲,当世界经济的重心移到亚洲而中国已经成为其中心之时,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出现了重合趋势,而且,中国在国际权力等级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都会给其外交构成巨大压力和更直接挑战。[1]巴里·布赞断言,中国有可能实现和平崛起。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未来30年将遇到比过去30年大得多的困难。[2]在中国这一战略关键期,我们不仅要重视战略机遇期,更要重视战略挑战期,只有顺利化解战略挑战期,才能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化挑战为机遇,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战略挑战期,就会失去战略机遇期。未来中国之路是继社会制度成功转型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之后,中国的第三次历史性大转型,是一次涵盖经济、政治、社会、外交、文化、生态等所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模式转型,也是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转型,其难度之高前所未有,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复制。因此,我们要注意到在包括内外两个大局的“全局”中所存在的重大矛盾和战略挑战及其多层叠加和密切联动,用国家建设大理论和大思路来主动驾驭和指导全局,应对大挑战。(一)传统“安全困境”与非传统全球性问题的叠加这是中国面对的第一个巨大的压力叠加。综观历史,从来没有一个崛起大国像中国这样,同时存在统一、领土、领海等一系列主权问题,深陷传统“安全困境”,中国将长期处在一个安全瓶颈之中。且不说“藏独”、“疆独”蓄谋分裂国家的活动有增无减,由于“台独”势力的分裂行动和美国的持续干预,台湾至今孤悬海外,仍处于正反两大力量反复拉扯之中,两岸关系的深化遇到了难以化解的结构性障碍,眼前这场台湾领导人选举清楚表明,台湾未来政治走向仍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统一之争未有穷期。台湾是中国自由进出太平洋之门的战略枢纽,是中国海洋安全的关键和核心,她迟迟未能回到祖国怀抱,对于国家主权、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而言,不啻是切肤之痛,尤其是对于一个崛起大国来说,更是如此,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真正的战略任务。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中国是个有着尚未解决核心利益的大国”。[3]中国国家统一主要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威胁。2010年中国周边形势激化,海洋争议问题凸显,海洋冲突集中爆发,敲响了战略挑战的警钟,这是中国进入战略挑战期的主要标志之一。朝鲜半岛从天安舰事件到延坪岛事件,形势急剧恶化。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力图在中国成为海洋强国之前,以国内法管辖的方式,强化对钓鱼岛的非法占有,其潜在的后果是中国不仅将丢失大量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战略空间也必将遭到挤压。钓鱼岛事件不仅使中日关系再次紧张起来,而且正在导致日本对华民族主义的转型,这对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不利。中国本希望通过宣示核心利益来警告外国不要轻易触动南海问题,结果却贻人筹码。以越南、菲律宾为代表的一些东南亚国家惮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忧虑日益加深,加紧布局南海,加强对所占岛礁的实际控制和主权宣示,加强对海底资源的排华性开发,并主动邀请美国等域内外大国介入,以求平衡中国的力量。按理说,经济上的优势会带来政治、安全和战略上的优势,但周边国家越是享受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成果,中国受到的战略压力反而越大,周边战略环境反而趋于恶化。这与英美崛起时经济优势会带来政治、安全和战略优势不同。这就给中国的大战略选择造成了困局。美国也对中国有忧虑感和危机感,中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也处于亚太范围,美国抓住时机,全方位“重返亚洲”,它从调整亚太战略切入,使之成为新战略重点,在热点问题尤其是海洋问题上高调介入,采取明显偏袒的干预立场,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推波助澜,乘机强化与相关国家的同盟与准同盟关系,大搞军事演习,以“海空一体战”聚焦中国军力,靠前部署,同时把宝押在替代中国的势力中心的崛起上,凸显制约、防范、威慑、围堵中国的新战略支点,中国几乎被封堵在近海范围。美国对华全方位战略威胁是造成中国周边安全困境的主要因素。美国韬略中国海提出了中国如何处理与海权大国关系的严峻问题,而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是难以退让的。现今美国正在调整战略,从全球反恐战争中脱身,把战略重心移向当今美国传统安全的中心——西太平洋地区,一旦战略转移到位,再加上日、印、澳战略调整聚焦亚太,中国会立即感受到军事遏制态势和巨大的战略压力。因此,舆论所谓2010年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迫年”不无道理。在这种战略大背景下,在中国周边几乎所有问题上,域内外大国纷纷卷入,加大战略投入,呈现出大国政治化的趋向,中国面临与周边国家利益及美国战略利益的双重碰撞,地区战略格局加速演变,战略态势尤其是海洋战略态势出现了对中国非常不利的倾斜,极大地增加了解决海洋争端的难度,恶化了中国的周边环境,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剧增。中国要迈向强国之路,必须要用海洋战略大思路来解读眼前这一片深蓝,深刻认识到由于自身海上力量薄弱,缺乏整体的海洋战略及其部署,使得美日甚至一些中小国家敢于且能够以非常小的代价就对中国造成很大打击,造成中国海防四面楚歌,南海、东海、黄海已进入多事之秋,中国的海洋地缘态势恶化,向海洋突围步履艰难。中国的崛起遭遇了严重的传统“安全困境”,又恰逢全球性问题激化的时代,遇到激增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气候问题的炙烤,中国不可能回避这一问题,中国的发展将从实现自身发展延伸到实现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这一双重战略挑战构成第一个巨大的压力叠加。恰恰在此时,中国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责任论”的压力又骤然而至。中国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之为“近代史上最孤独的崛起中大国”。(二)第二个更巨大的压力叠加是内外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和联动现今国际形势不再是单纯的外部环境,中国自身的因素已经融入其中,两者密不可分。对世界来说,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变量之一,中国的一举一动令人关注。在国力的国际比较中,GDP一定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但是这一规模的质量取决于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则决定经济竞争力,这恰恰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弱点,而中国的人均GDP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在市场、汇率及资源等方面的冲突却趋于白热化,在世界各地遭遇保护主义的层层拦截,原有的发展思路已不可持续,要缓和冲突,唯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扩大内需,而要在目前经济结构严重失调、贫富差距悬殊、通货膨胀上升、物价指数上扬、消费严重不足、群体事件不断、维稳形势严峻、社会心态失衡、社会张力巨大的情形之下,在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内进行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国内外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和联动的压力和挑战如此之大,如此尖锐,如此紧迫,史无前例。(三)中国内外重大矛盾和战略挑战的多层叠加、密切联动呈现出显著特点一是表现为深层次的、多样性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性挑战。无论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是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被视为挑战者的中国与霸权国美国的较量,无一不是如此。结构性和战略性矛盾冲突强度高,长期存在,处理不当,后果严重。二是这些结构性、战略性矛盾集中性爆发极大地增加了应对的难度。三是具有全局性影响。它不仅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而且使两个大局密切联动,浑然一体,互相牵动,互相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大局观,更要有全局观,能够总揽国内外全局,防止顾此失彼,防止总体战略失误,防止战略空间遭挤压。二、中国的战略重点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内忧外患的叠加使中国长期处于战略敏感期、紧张期和摩擦期,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前所未遇的新问题如重重关山,内部压力剧增;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全世界正在重新审视中国,外部压力也必然骤增。面对战略挑战期,中国唯有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少一点“盛世心态”,多一点韬光养晦,少一点无谓张扬,多一点积极作为,少一点全球出击,多一点周边行动,化解内外矛盾,集中力量于战略重点,保证在国内、周边和对美三个方向上的重点突破,夯实基础,为向世界强国冲刺创造机遇和条件。(一)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点在国内,最重要的是把国内的事情做好。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是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目前的主体性改革是社会改革,要集中力量,调整社会结构,取得重大社会突破和变革,安然度过社会矛盾凸显期,达到长期维持社会稳定的战略目标。转向内需社会是一项战略任务,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应对国内外战略挑战的关键,而没有充分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建立不起消费社会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构建包容性经济增长模式和包容性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尽快打造福利共享、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才能积蓄能量,一致对外,去争取世界强国地位。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打败我们,只有我们自己能打败自己。因此,总体战略的重中之重应放在国内,这是一项严重的任务。(二)重新定位周边。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地缘政治中心也会转移到亚洲,中国处于亚洲的中心,自然要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周边,以稳住自己的“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