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超过1700万多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3%。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布壮”。礼仪习俗客人到家你,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为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也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服饰文化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发型头饰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天峨一带的女子留长发而不打辫,已婚者结髻,梳顺后由左向右绕,扎头巾;少女梳一条长辫加刘海;少妇梳双辫;中老年结髻,垂于脑后。广东连山一带的发型宛若一条盘曲的蟠龙,贯以大簪,用青色绸布包缠。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翘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翅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饮食习惯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壮族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糕饼等食品,还爱食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还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男子喜酒并以招待客人。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除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举行聚会歌唱活动。此外,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杀鸡、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禁忌。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产妇家。家有产妇,在门上悬挂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严禁捕蛙,不吃蛙肉。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串门。登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忌讳戴斗笠和扛锄头或农具进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