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2卷第1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2,No.12010年2月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Feb.2010收稿日期:2009-05-29作者简介:许东(1971-),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硕士。建筑设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许东,王雪英(辽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针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介绍了近几年在“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中进行的具体作法和体会,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的设计过程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水平。关键词:建筑设计;专业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327X(2010)01-0131-03建筑设计课程一直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筑设计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建筑教育的薄弱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建筑设计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在担任建筑设计5的几轮教学主讲实践中,时常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一、原教学方法中存在主要问题(一)学生前期对设计任务缺乏感性认识,无从下手,进入停滞期学生对设计任务的环境、各空间的作用、构成、细部要求等理解空泛,流于形式。即使对搜集到的相关理论书籍进行学习,也仍然对即将设计的建筑缺乏感性认识。因而,在设计初期,学生往往对着设计任务书,无从下手,进入停滞期。建筑设计课程是一个学期二个题目,每个设计题目占用7周左右。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要从一草、二草直至上正图,整个任务才算结束。这样的设计不是没必要,它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学生会感觉,他们有漫长的、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设计作业。为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设计作业周期的前面数周内,学生缺乏紧迫性和自觉性,设计作业做不动。(二)传统教学模式缺乏过程控制,“轻过程而重结果”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就是老师指点、督促学生在数周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设计作业。它所表现出来的“轻过程而重结果”的倾向使得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难以把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数周的作业周期内不能自觉而均衡地安排时间,设计过程进展缓慢,导致在作业周期的昀后几天,要交作业了,平时没有进展的学生不得不通宵加班,熬夜作图,匆匆忙忙应付老师。(三)教学手段单一,缺乏交流、协调合作的环节训练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关建筑问题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在设计中如何协调合作、沟通交流是建筑师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予以足够的训练。传统教学中的交流一般指教师与学生间在方案探讨时所进行的交流,各种能力不一样的学生不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影响昀终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尽完善现有教学模式基本上以学生昀后完成的图面效果为目标。老师通常都以学生的正图定成绩,学生学习建筑水平的高低也就看这纸面结果。这也是学生设计周期进展缓慢,设计后期加班加点,力争赶出漂亮的几张表现图以获取高分的根源之一。二、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一)加强设计前期工作训练设计前期工作一向是建筑设计教学的薄弱环132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节,训练不够。我们在教学中将其作为一个特别的环节单独列出,并做了如下安排:(1)组织实地调研,强化调研汇报环节。建筑设计5课程的第一次课,为主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商业建筑设计要点,同时布置设计课题。设计课的第二次课,组织学生分组对本地商业建筑实地调研。要求学生利用所收集的各种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于第3次课,进行学生分组调研汇报。(2)增设快速设计环节。针对学生设计前期的停滞现象,尝试用4学时的时间,给学生出一小型商业设计快题。侧重设计信息的解读、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从而督促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工作十分重要,经过几轮教学实践检验,效果比较明显,具体有:(1)增加了商业建筑感性认识。设计前期要求学生在调研中通过自己对人文环境、物理环境的观察,使用者的个体访问,统计推理等手段对设计任务书进行重新认定。重新认识任务书中各个建筑功能内容的有无、划分与组合,并对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大量商业建筑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如层高、柱距、楼梯尺寸及数量等等),并对已建成的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外部造型有了感性认识。(2)锻炼表达能力,激发设计兴趣。在学生分组调研汇报过程中,学生充满激情地展示自己精心准备、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他们共享调研资料、体会和收获。如果没有调研汇报这个环节,学生的调研很可能流于形式,只能达到类似于建筑测绘课程的效果。而且学生充满激情的展示正在表明,他们对这个设计已经开始产生兴趣。(3)锻炼沟通技巧与增加社会责任。调研的过程就是未来的建筑师与现在的建筑业主的沟通过程。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使用对象对建筑的评价和建议,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职业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有关社会学调查的方法与文本可以作为这方面的参考,如果可能,以后将尝试编制一部分格式化的文本(表格)以引导学生的参观调研活动,同时也引入小型座谈会、讨论会、个人专访等其它形式的调研形式。(4)快题设计环节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停滞期”出现。在“长周期”的设计课教学中,增加快速设计的环节,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和表现技巧,活跃学习气氛。快题设计内容简、切题准,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强化训练、徒手基本功的训练和基本形体关系的快速组织训练,达到高效地提高创作能力的目的。快题设计比不上常规设计考虑全面周到,表现也不可能完美,但是快题设计昀大的好处是快速接近设计核心问题,老师督促学生们先做快题,很容易发现自己关键的知识缺陷和能力欠缺在哪里,回去之后也容易对应着自己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二)加强过程控制将长达数周的大作业目标化解为每周都有具体进度可以评价的相关小作业目标。加强过程控制就是让学生保持每星期都有相对均匀的作业任务强度,到昀后一周交正图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格外疲劳甚至通宵加班的情况。具体做法是:1.初步设计方案阶段中组织分组讨论与研究。第一部分是学生合作收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并互相交流。教师向学生指出书店、设计院、相关建筑使用对象也是除图书馆外获取设计信息的来源。第二部分是集合全体学生,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学生简单介绍调研感受及在本次课程设计学习中希望达到的目标及设计立意构思(可以是全面的想法,也可以是某一个立意出发点)。教师要求学生发言时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发言有时间限制,一般为2~3分钟)。第三部分是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设计小组,每位同学分别在小组内提出一个或若干个设计构思(附草图),在小组讨论通过后提交教师(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几个构思)。第四部分是集合全体学生,每个小组对设计方案构思进行说明。教师要求学生陈述时避免口语化,尽量使用专业语汇(陈述时间有限制)。其它同学可以对设计方案提问,陈述者为自己的方案进行辨护。昀后教师不对方案优劣进行公开评判,只对各个方案的特点及同学讨论发言中的“亮点”进行总结。2.方案深化阶段中教师引导不同的学生确立本课程设计中不同的阶段性学习目标。第一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知识背景及专业综合素质。第二部分是教师启发学生明确本次课程设计的专业训练目的,了解学生自己专业素质的薄弱环节,加强重点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强化总平面规划草图及平面草图在设计构思中的训练。第三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评估,强调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组织功能内容;以服务于所有平等的人群为目的,完善无障碍设计和提高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以健康的个人审美倾向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塑造有个性有思想的建筑形式形象。第四部分是在建筑技术与建筑细部设计的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并独立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加强了过程控制,预先将昀终的大作业目标化解为多个过程控制目2010年(总第63期)许东等:建筑设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133标,每周都会有具体而明确的进度要求,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平时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不但保证了草图和正图的交图时间,而且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周,让学生保持每星期都有相对均匀的作业任务强度。同时,因为每周设定的阶段性内容并非昀终作业的简单分解,而是包括昀终作业阶段性目标以及辅助学习目标,所以能够做到有主有次,有条不紊,水到渠成,到昀后一周交正图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格外疲劳甚至通宵加班的情况。(三)加强交流、协作、合作环节训练为了保证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要求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还要关注其他同学的方案发展,这种方法能让各种能力不一样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昀终求得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增加集体评说交流的次数,也就是说,每隔一定周期就要求所有学生汇聚起来,将各自作业进度当众讲解,组织同组学生对每个同学的方案进行评议,每个设计阶段结束时进行小组答辩评图,由教师集体打分和公开评图,让大家在过程讲解和比较中找出差距,相互学习,保持大家旺盛的学习意志和竞争性,这样可以引发大家的交流,共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难题,以达到充分交流和提高的目的。在设计课教学中,讨论的引入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教条化、简单化、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建筑学教育中,学生对教师和书本唯唯诺诺,逐渐丧失了自己思考的能力与兴趣。引入批判性思维是解决这种现象的良方之一。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从对同学间不成熟方案的批判过渡到批判性地对待书本知识与教师意见。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与组织作用,不担任“法官”的角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个性,并在讨论中观察不同学生的设计水平与思维习惯,为以后的因材施教打下基础。(四)构建合理评价体系过去,教师评图只是给学生打分,即使非常严格,学生依然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现采取多种评图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采取阶段性分组讲评与互评,对于昀后的成果图主要采取公开评图与教师终评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平时成绩25%(本班教师评价,全班讲评与分组讲评);方案讲析25%(教师集体评价,答辩形式);教师终评(教师集体评价,展览形式)50%。另外以前没有展览的过程,现在学生完成正图绘制后,三个班学生将作品统一展示,并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总结,由三个班指导教师进行点评。增加展览过程,目的就是给学生以公开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通过阶段性作业展,让公众(往往是本系师生)评头论足,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专业兴趣。新的评价体系的在教学实践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设计心得,优秀的学生得以展示,稍差的学生可以看到差距,受到激励,以后加以努力。这种方式,强调学生“参与”。通过参与评图,即使教师不作评判,学生各自均能总结出自己作品的优劣之所在。(2)学生还可以得到本班外的指导教师点评,得到更全面的指导。这是自我提高的昀后一步,也是昀有效率的一步。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发表意见,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了反馈。教师则可以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讨论和争论中发现其正确或错误,从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学生的判断力。(3)三个班指导教师的现场打分,增加了给分的透明度,体现了学生成绩的公平性。三、结束语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要针对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适时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与时共进,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共同努力。参考文献:[1]李晓峰.建筑设计与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尝试——传统建筑意象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3(12).[2]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3]徐卫国.清华三年级实验性建筑设计教学[J].建筑学报,2003(12).[4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