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有答案12月)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有答案12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次月考试题(有答案12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在一些模仿秀电视节目中,表演者在模仿歌星演唱时.主要是模仿歌星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3.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4.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镇江市冬季最低气温第2页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5.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C.钢水水浇铸成火车轮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6.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甲图中,正在消融的冰山B.乙图中,碘微微加热后变成紫红色蒸气C.丙图中,水蒸气遇冷后在轶丝网上形成霜D.丁图中,烧水时壶嘴喷出白气7.小明在课外按如图所示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圆形光斑C.蜡烛的正立像D.蜡烛的倒立像8.古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吟出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洁白的柳絮这时看上去却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柳絮()A.发出红光B.发出红外线C.反射夕阳的红光D.折射夕阳的红光9.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通过湖面所成像的虚实、及其与像之间距离的变化是()A.虚像、距离变小B.虚像、距离变大C.实像、距离不变D.实像、距离变小第3页10.小明同学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请找一找,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是图(b)中的哪一个?()11.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12.如图所示,是光线斜射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13.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另一侧得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14.如图是小明同学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9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A.大于10cm小于20cmB.等于20cmC.小于10cmD.大于20cm15.如图所示,在发光的灯泡附近放置一凸透镜,在远处的墙上出现了灯丝清晰的像.关于此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像是正立的B、像是放大的C、像是虚像D、像比灯丝亮16.如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放在A点时,可以在C点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放至C点,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把第4页光屏放在图中的()A.A点,屏上可得到放大的像B.A点,屏上可得到缩小的像C.A点的左侧,屏上可得到放大的像D.AB之间,屏上可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像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8分)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7分)17.暮春时节的银山公园,到处都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我们能听到小鸟的叫声,可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中传播;我们还能分辨出黄鹂的歌声,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种类的小鸟发出声音的_______(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18.小刚吃冰糕时,把冰糕放在碗里,发现碗中的水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冰糕发生的物态变化是;他用手一摸碗壁,发现碗漏水了,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碗壁上发生的(填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在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空气中的水蒸气要热。19.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则实验时水的沸点是℃,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当水温达到沸点后,只加大火力持续对水加热,水温(填会或不会)继续升高。20.电闪雷鸣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第5页速比声速(大/小);真空中的光速为m/s.2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小丽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惊奇地发现: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的外侧时,温度迅速升高.这是红外线具有效应。22.军军同学早上上学前站在距离穿衣镜前0.5m的地方照镜子,则镜中的像与军军之间距离是m;若军军后退0.5m,此时镜中的像与军军之间距离是m.23.物理课中使用幻灯机投影,投影屏幕上得到了放大的(选填虚像或实像投影屏幕使用粗糙的白布做成,这是利用光在白布上发生(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可以使教室里各个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而且白布能(选填折射或反射)所有颜色的光,能使同学们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24.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现象;(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现象.25.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是30,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第6页26.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中其中一种是空气,一光线从介质A入射到B介质,则入射角大小等于,折射角大小等于,其中介质是空气。(选A或B)27.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若井中有水,井底青蛙的位置不变,由于________,青蛙观察到的井上范围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作图题:((1)题2分;(2)题2分;(3)题3分;(4)题3分.共10分)28.(1)将凸透镜的折射光线补画完整.(2)将凹透镜的折射光线补画完整(3)如图所示,为了让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太阳光竖直照射到10m深的井底,平面镜应怎样放置?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4)作出AB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A/B/,要求保留作图痕迹。四、综合题:(本题共4题,27、28、29题每空1分,30题每小题2分,共计31分。)29.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填序号);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第7页实验的目的是(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____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像。(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0.在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平面镜M平放在桌面上,E、F是粘在一起的两块硬纸板,F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入射光线AO沿E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此时BONAON(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若将AO向ON靠近,则OB向靠近;若光线沿BO入射,则经镜面反射后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的.(2)在图乙中,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第8页(3)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31.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甲所示,小明用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射向凸透镜,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2)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在图乙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是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生活中人们使用的_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4)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当蜡烛移动到距透镜8cm时,此时所成的像是,在生活中的应用:(5)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小明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填变亮、变暗或不变).32.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园艺家为什么失败?第9页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于是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绿色玻璃,只让太阳光(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中和叶子颜色相同的绿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更快,产量更高。可是园艺家失败了,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因为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叶子呈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是绿光,也就说明绿光正是植物不喜爱(或恰恰是对植物生长无用)的。只给植物照绿光,植物就会因缺少所需的其他色光而生长缓慢,甚至枯萎。(1)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2)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它喜欢什么颜色的光?(3)上文中提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结合文中的语句加以概括出有关结论。查字典物理网初二政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