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主人公的分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2、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教学难点: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2、能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教学难点:能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爱心比名药更有效。同常春藤上的一片叶子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一片叶子呢?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的永不凋落?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介绍作者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三、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2、讨论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应该是谁。四、整体感知: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四、文本研读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琼珊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多,琼珊越数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所有的情节都归于那维系琼珊生命的最后一片叶子上,小说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琼珊数落叶数了三天,等了一天,就只等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却想不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能战胜“秋风扫落叶”的命运,历经一天一夜秋风、秋雨的侵袭而顽强地依附在茎上,它给苏艾和琼珊以至读者带来的又何止是绝处逢生的惊喜呀!2经过一天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竟然奇迹般的抵挡住了“秋风扫落叶”的命运,琼珊竟然会相信,这是为什么?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吗?问题的关键不是叶子的真假,而是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引发了琼珊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读一读44—50节,那片坚强的藤叶面对凄风苦雨的打击不肯屈服而飘落。这给陷入绝望中的琼珊以极大的鼓舞,促使她重新振作起来。假如这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也不一定会死。贝尔曼为之牺牲的最后一片叶子固然给琼珊极大的鼓舞,但琼珊的康复仅有这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我想,我们回顾一下作品,大家就会明白:请看6—11节,找生读。3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既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她自己呢?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我们从琼珊的经历中看到,信念对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4、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5、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贝尔曼先生。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6、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贝尔曼的典型形象:虽然穷困潦倒,他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但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表现的主题:贝尔曼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7、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8、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有文中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不风中不飘动吗?”第三处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空间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处是“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炸馒头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设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9、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堪称杰作了)五、揣摩语言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幽默。1.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2.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生一筹莫展。3.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4.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追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5.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6.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四小说揭示主题的角度:(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生活环境:底层艺术家生存的典型环境华盛顿广场东面艺术区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为下文苏艾感染肺病铺垫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讨论:哪个是主人公?(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琼珊: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玄想。苏艾:琼珊的室友,画家,对琼珊:得知病情,故做轻松善意的谎言,精神上安慰无微不至的照顾初见贝尔曼: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再见贝尔曼: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地知琼珊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重见贝尔曼: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主题得以表现: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二)从探讨题目的涵义入手最后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的往下飘”。“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而去”。“当她与尘世和友情的联系一片片的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的掌握了她”。对贝尔曼而言:“绝笔”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主题得到升华: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三)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1符合生活逻辑吗?(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2)突然去世可能吗?是病情发展的必然。前文伏笔——“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2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前文伏笔——“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3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在前文多处伏笔暗藏。(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2)“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3)“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欧亨利式结尾结尾情节必须逆转——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形象三分析)主题得以揭示结尾若不逆转——主人公形象模糊(形象一分析)主题改变(精神动力对病人病情有重要的影响)语言风格:略带感伤的幽默。《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2010-11-0310:39:26)转载▼标签:杂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法——莫泊桑——《羊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