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域发展战略交通工程教研室陈大鹏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一、战略(Strategy)的概念•战略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二、区域发展战略•(1)概念—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2)内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又有空间发展战略。•(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A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状态。•#目标要适中,既要有难度,又要有竞争性并现实可行。•#制定目标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各时期、各部门目标要相互衔接。•#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B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C战略方针—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D战略措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指定战略措施就是要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第二节区域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区域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战略目标是统一的。发展方向通常是定性描述,而发展目标除了有定性描述外,还有定量的规定•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部分。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基本上是围绕着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来展开的。方向是否正确,目标是否合理,是决定该战略的价值和能否实现的关键•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1、目标确定的争论—两种观点•观点1:社会实践应当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因此应当在规划中制定终极目标。理论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找到了这种规律性,也就把握了区域发展的方向,所以应制定具体的规划目标。•观点2:规划应面向实际问题,不应把宏观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为区域规划的任务,而是应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理论依据:从根本上看,人的认识是不完全的。面对一个复杂的世界,要在判断目标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最终目标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多数国家接受后一种观点。•2、规划的“理想模式”的内涵•区域规划应该提出长期的、可操作性的总体目标,但这个目标或多或少带有“乌托邦”意味,是一种“理想模式”。•“理想模式”就好像一幅图画,从图画中能反映出事实情况,前景和背景,清楚的轮廓和某种含义。•二、目标体系•区域规划中区域发展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大类。•总体目标—是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一般只用1-2个具体指标,加上适当的描述来表达。•具体目标—是一系列指标体系,它要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具体目标的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目标•(1)经济总量指标:如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2)经济效率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主要物资消耗定额等。•(3)经济结构指标: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就业比•2、社会目标•(1)人口总量指标•(2)人口构成指标: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3)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食物消费量、人均寿命、每万人平均医生数量、婴儿成活率等。•(4)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指标:教育普及程度、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每万人拥有各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3、建设目标•(1)空间结构指标:城镇密度、经济发展均衡度等。•(2)空间规模指标:各类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等。•(3)建设环境质量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人口毛密度、人均绿地面积•三、几种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总量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增加值的和。•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劳务报酬、投资收益)•3.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虚数-人文环境部分虚数•平均指标•1.人均GDP•2.人均纯收入•3.人均财政收入•4.人均。。。•。。。。。。。。。。。。。。。•相对指标•1.GDP增长速度•2.人口自然增长率•3.产业结构•4.城镇化水平•5.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6.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100%•综合指标:一系列单一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讨论——为陕西省区域发展设计一套指标体系第三节战略抉择•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1、区域地位•(1)概念—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2)评价区域地位的目的—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3)明确规划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和近期战略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W.W.ROSTOW),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没有现代科技,资源过多地配置在农业,家族和氏族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3)起飞阶段—障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4)向成熟推进阶段—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铁路建筑、钢铁工业、及大量使用钢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生产。(汽车工业部门空前繁荣)•(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居民追求时尚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以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2、区域的优势和劣势•(1)分析方法—区内比较和区际比较•A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即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那些是区域发展的优势,那些是限制因素。•B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和劣势。在一区域分析中如果认为那方面是区域发展的优势时,应将这种条件和临近区域或全国其它区域进行比较,只有当该区域的这种条件比其他区域更有利,优势更明显,或在比较中排位仍处于前列时,才能算做真正的优势。•(2)区域优势的构成•A区位优势•B资源优势•C技术优势•D产业优势•E制度优势•在战略抉择中,既要能识别区域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扬长避短,又要了解优势劣势转化的条件,以扬长补短•3、区域容量•(1)环境容量—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水、土、矿藏等自然资源和空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是有限的。•(2)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二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4、创新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区域发展战略抉择时要研究本区域创新活动条件,与创新源地的关系,要研究区域主导产业,特别是名牌产品处在社会创新和扩散活动的地位。•发达地区没有创新:—产业结构老化—地区衰退。•不发达地区没有创新:—只能引进技术—永远赶不上发达地区•例:日本和美国的比较—日本的创新能力差,但应用研究强。但由于基础研究弱,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滞后于美国•二、分析区域的外部条件•1、总体环境(大环境)•(1)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2)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3)了解周边地区情况,分析区域与周边地区的关系•2、产业环境•(1)产业结构分析•(2)生产状况分析•(3)产品状况分析•(4)产品市场状况分析•(5)产品生产环境分析•3、企业或公司环境•在很小的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是才予以研究。•与产业环境分析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角度去分析,而公司或企业环境更多的是以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三、提出战略构想•1、对区域内部的条件和区域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可以根据经验、凭借直觉,或模仿别处的战略,提出发展战略构想。•2、提出战略构想就是将区域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综合思考出一条适合区域未来发展的道路,是战略抉择过程中最关键、最困难的环节,也是最有意义的环节。•3、SWOT分析•(1)S—Strengths•(2)W--Weaknesses•(3)O--Opportunities•(4)T—Threats•讨论案例——•陕北煤炭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4、经营组合分析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自主发展模式•(1)理论依据—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出现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是同时期出现的事物。落后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平衡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殖民体制的结果。•(2)理论主张—落后是卫星国依附宗主国而造成的。落后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就要摆脱殖民控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3)特点—触及社会制度问题,提出各地区要自主发展,取消附庸的依附关系,革命性较强,故又称“激进派战略”。•2、高速增长战略•(1)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许多国家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2)GDP的增长速度是主要的增长指标•(3)有积极意义,但问题也很多•3、经济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1)增长与发展的区别•A经济增长—总量的增长•B经济发展—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规定。即除经济增长外,还有经济结构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C两者关系—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D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DennisGoulet认为,发展至少有三个基本内容:生存—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自尊—把人当人看待,而不是为了他人的目的当工具使用;自由—把人从异化的物质生活条件及种种惯例和教条注意信仰的社会奴役下解放出来,使社会及其成员选择范围扩大;思想表达自由及参加公共事物的政治自由。•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平衡发展战略•(1)规划中的平衡一般指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处于大体相当的状态。•(2)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之一。•(3)实践表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很难统一。•2、不平衡发展战略•(1)思想基础: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人为地创造平衡是不合理、不经济的。•(2)不平衡的原因•①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②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③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3)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两种观点•①不平衡发展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②通过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3、梯度推进战略•(1)经济梯度: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2)经济发展从高梯度区间向低梯度区依次推进。•(3)经济梯度的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创新活动。•(4)推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的。•(5)梯度理论强调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强调区际间的分工与协作,是对平衡布局理论的批判和否定。•(6)理论尚不成熟,固化发展梯度,落后地区恒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