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中兽医学:中兽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的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部分。2.春夏养阳:脾肾阳虚性咳嗽,往往夏季减轻,秋冬加重,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并着重在阳气最盛的夏季调养预防。3.秋冬养阴:阴虚肝旺的动物,春季易使病发作,故在阴盛的冬季给予滋补,以预防春季发生。4.辩证论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有关病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5.培土生金:健脾补气以益肺气。6.滋水涵母:滋肾阴以养肝阴。7.藏象:藏,即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即形象或征象,指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与外的征象。8.津液:动物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分泌物,如:胃液,关节液及涕,泪,唾等。9.气机: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10.经络:动物体内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与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1.奇经八脉:除与子宫和脑有直接联系外,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不存在表里相合,相互衔接及相互循环流注的关系,故称为别道奇行的“奇经”,因其有八条,故为“奇经八脉”。12.随证求因(审证求因):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特征,推断其发生的原因。13.审因施治:根据病因来确定治疗原则。14.正气:动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15.邪气:一切致病因素。16.六淫: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反常气候。17.疫疠:一种外感致病因素,又很强的传染性。其中“疠”为天地之间一种不正之气;“疫”为瘟疫,可传染。18.痰饮:痰与饮是因脏腑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19.既病防变:疾病已经发生,就应该及早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20.反治:也叫从治,顺从疾病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21.热者寒之:治疗热证宜用清法,据病情或辛凉解表,或清热泻火,或壮水滋阴。22.寒者冷之:治疗寒症宜采用温法,据病情,或辛温解表,或温中散寒,或温肾壮阳。23.塞因塞用:用寒凉性药物治疗具有热象病症的方法。24.热因热用:用温热性药物治疗具有热象病症的方法。25.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法。26.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可采用同一种治法。27.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28.汗法:即解表法,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祛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二:填空:1.中兽医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和病症防治等部分。2.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一书。3.世界上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秦代的厩苑律。4.我国最早的一部人兽通用的医学专著是汉代出现的《神农本草经》。该书收载药物365种。5.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有畜牧兽医的专著。6.我国最早的兽医教育始于唐代;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学教科书式唐代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7.我国在唐代由朝廷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8.明代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兄弟所著的《元亨疗马集》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9.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10.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1.疾病的发生时由于阴阳两方面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阳邪偏盛道指阴伤,阴邪偏盛道指阳伤。12.从阴阳平衡关系来说,如果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其病症性质会表现为: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在阴阳偏衰方面:阳盛则外寒阴虚则内热。13.根据阴阳学说,诊疗基本的基本原则是:泄其有余,补其不足。14.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5.五行的相互关系包括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五行相生关系又叫母子关系。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生现象。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母子相及,属于肺脏之间相生异常的变化,包括和两种类型)16.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肺病传心属于相侮,肝病传脾是想乘。17.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具有藏而不泄的特点。18.六腑是指胆、大肠、小肠、胃、三焦和膀胱,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19.奇恒指腑包括脑、髓、骨、脉、胞宫和胆。20.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液为汗。21.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两个方面。22.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肾开窍于耳,在液为唾。23.爪甲轻薄,枯而色夭,多因肝血虚。24.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5.脾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26.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27.脾主统血,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湿。28.《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下焦如渎,中焦如沤”。29.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30.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1.气的运功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开、降、出、入四种。32.气的生理功能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和营养作用。33.后气的根本之气是指元气。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宗气积聚于胸中,宗气行于脉外的为卫气,脉内的为营气。血液的组成包含营气。34.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35.“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了血和津液的关系。3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37.经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经脉、络脉、内属腑脏部分、外连体表部分。38.头诸阳之会,胸诸阴之会。39.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40.督脉行与背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故有“阳脉之海”之称。41.任脉行与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故又称“阴脉之海”42.经络在病理方面的作用是传导病邪和反映病变。43.经络在治疗方面有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感受和传到针灸的刺激作用。44.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5.病因在中兽医学中分为外感、内伤和其它致病因素。46.外感的治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疠内伤的治病因素包括饥、饱、劳、逸。47.六淫治病有季节性风、寒、湿、暑、燥、火。48.发病迅速,临诊病状变幻无常的治病因素是风邪,风为春季的主气,《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与风者,上先受之”。49.湿为长夏的主气,其治病特性是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湿性黏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50.燥为秋季的主气,燥性干涩,最易伤肺。51.病机的发展过程(基本病理过程)不外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气机紊乱等几个方面。52.望诊就是有目的地观察病畜的全身、局部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变化,获得有关病情的一种方法。53.前肢有病时,动物行走常呈点头运动,后肢有病时,其运步多表现为步态沉重。54.有病口色有五种,不同的有病口色主症不同。一般说,白色主虚证,红色主热证,青色主寒通风,黄色主湿泡,黑色主寒深热极症。55.有病舌苔有三种颜色变化。其中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56.苔色由白变黄,由黄变黑,表现病情加重;由灰变黄,由黄转白,则表示病情好转;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减弱,舌苔突然增厚,则表示邪气内陷。57.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58.脉象分为平脉、反脉、易脉三种。59.六大纲脉包括寒、热、表、里、阴、阳和虚实六种。60.浮脉的特点为轻按即得,临诊上多见于外邪侵表,治疗时多采用解表方法。61.八纲指表里、寒热、实虚、阴阳,其中表、热、实为阳证,里、寒、虚为阴证。62.表证的病因多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病邪通常在肌表等部位,其临诊表现特点为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脉象浮,治疗当选方剂解表剂。63.虚实辩证中,由于机体正气不足病者称虚证,邪气亢盛而致病称实证。64.实热证时,患畜表现为口色红,舌苔厚黄,粪便秘结,尿液短少或淋漓不息,脉象实而有力。65.脏腑的病变,一般认为脏病多里证,腑多表证。66.畏寒证病畜表现耳鼻四肢温热,粪便干小,尿少,口腔腐臭,脉弦数。67.脾气虚包括脾虚不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三种证型。68.白天咳嗽频繁为阳咳,多属肺经实热,夜间咳嗽频繁称为阴咳,多属肺经虚寒。69.胆肝湿热的特征症状是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浑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70.肾阳虚的四种临床证型是肾阳虚衰、肾气不固、肾不纳气、和肾虚水泛。71.临床常见的气病有(气的病证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四种。72.津液的病理分为津液不足和水湿内停两个方面。73.卫气宫血辩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创立的用于辩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辩证方法。74.气病病症包括热伤营阴和热入心包。75.血分病证可分为血热妄行、气血两燔、肝热动风、血热伤阴。76.预防原则,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则。77.“治未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78.中兽医的治病法则,包括扶正祛邪,治病求本,同治与异治,三因治宜,治疗与护养五个方面。79.扶正主要适用于正气虚为主而邪气也不盛的虚证的病证,在标病与本病俱重的情况下,应采用标本兼治。80.祛邪,就是驱除病邪,适用于邪气盛为主而正气也未衰的实证。81.标与本是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就正邪关系讲,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因与症状讲,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就病变与部位来说,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82.正治又称逆治,是指逆着疾病症象而治。83.“寒因寒用”适用于里热极盛,格阴于外,证见四肢厥冷的真热假寒证,对于半表半里证,应采用治疗方法和解法。84.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畜制宜。85.内治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补,消。86.补气血应以补中焦脾胃为主,补阴阳应以补下焦肾与命门为主。三.简答题1.什么是整体观念?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辩证论治?答:整体观念:动物体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1,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2,动物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意义:指导动物疾病的防治,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辨证论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有关病情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得过程。2.何谓五行的生、克、乘、侮,其生克乘侮规律如何?简述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答:生: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的一面。克:五行之间存在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之间相拮抗的一面。乘:五行之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侮:五行之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五行关系:五行的生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生克制化关系失调情况下发生的异常现象。3.试论述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生理方面: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说明动物体的生理2,病理方面: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说明疾病的发展,判断疾病的转归。3,诊断方面: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辨别症候的阴阳属性。4.五脏六腑各有何生理功能?其共同特点是什么?答:五脏功能:化生和贮藏气,血,精,津液,神,具有藏而不泻的特点。六腑功能:传化水谷,具有泄而不藏的特点。共同点:相互联系,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5.试述脾、胃的生理功能,及脾、胃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相互关系?答:脾功能:主运化,统血,主四肢肌肉;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