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制在班级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代币制在班级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张冬梅摘要:在儿童行为塑造过程中,代币制指儿童完成规定的行为后奖励一定的代币,然后儿童积累代币来换取相应奖品的一种强化方式。笔者通过对某幼儿园教师实施代币制培养班级幼儿行为习惯这一案例的分析,明确了代币制的作用机制与实施步骤,并提出了在幼儿园班级中实施代币制来塑造幼儿行为的有效策略。关键词:代币制;代币;强化;强化物;行为塑造代币制(tokeneconomy)源于行为主义的行为治疗技术,在儿童行为塑造过程中,代币制指儿童完成规定的行为后奖励一定的代币,然后儿童积累代币来换取相应奖品的一种强化方式。代币制对幼儿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有利于幼儿正确行为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增强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和延迟满足能力。[1]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代币制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在幼儿行为塑造中的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观察和分析某幼儿园教师实施代币制培养班级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来探讨在班级中实施代币制的有效策略。一、代币制的实施过程分析(一)“好孩子”评比栏的开设某幼儿园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大班李老师采用的一个策略是全班性的“好孩子”评比。她用彩色的海棉纸做了一个“好孩子”评比栏,实际上就是一个5列39行的大表格。表格第一行罗列着要评比的项目,共4项:学习、运动、游戏、生活,表格左边是全班38个孩子的姓名。李老师把这个评比栏展示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我们班要开展评选好孩子的活动,评出的好孩子,就会得到奖品。怎样才算是好孩子呢?那就是在学习、运动、游戏和生活(李老师边说边指着评比栏上的汉字)上都要表现得好。每表现好一次,老师就在你的名字后面贴一颗星。如果你得到了10颗星,老师就会发一个奖品。”老师:“现在请告诉我,我们在学习上应该怎么做呢?”幼:“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老师:“上课的时候怎样学习才叫好呢?”幼:“不随便下座位。”“举手回答问题。”“不准讲话。”“不能撕书,要爱惜。”……如此逐一对运动、游戏、生活等其他3项内容进行提问。幼儿回答结束后,李老师进行了补充,再次倡导这个活动,并把评比栏贴在了活动室靠近门口的墙面下方。这是一个运用代币制对全班幼儿进行行为塑造的典型案例。老师所要强化的目标行为是幼儿在学习、运动、游戏和生活等方面表现良好,也即“好孩子”的评比标准,星星是代币,未知的奖品及“好孩子”的荣誉是强化物。幼儿只要在某方面表现良好就可获得一颗星,集满10颗星才能换得奖品。全班每一个幼儿都是行为强化的目标对象,施用同样的评价标准。评比结果公示于班级墙面的下部,幼儿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评价。仔细分析,代币强化的目标行为尚不明确。首先,“表现好”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高概括性的概念。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运动等日常活动中,教师会对幼儿各类行为制定相应的规定,但每类活动都包括有相当多的具体要求,况且每位幼儿对行为的理解程度也并非完全一致,所以仅以“表现好”来代表各种良好行为,显然过于概括,使强化的目标显得过于抽象。第二,目标行为缺乏重点。老师的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学习方面,强化的重点内容就应该是具体的学习习惯。然而从幼儿对“学习好”的陈述来看,他们所理解的良好学习行为主要指遵守学习活动中的课堂规则,缺乏对学习习惯本身的理解。第三,目标行为在施用对象上缺乏针对性。老师对全班幼儿提出了“表现好”这样一个泛泛的要求,但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某些平时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很容易就能达到标准,而对另一些幼儿来说可能要求过高。(二)评比:谁能获得星星?子健是个比较好动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但他常常不按老师的“规矩”行事,他的评比栏上没有一颗星星。这天,李老师上课的内容是童谣《西游记》,子健听得特别认真,边学童谣边做里边角色的动作。当老师邀请小朋友来表演这首童谣时,子健立即跑向老师:“我来,我来!”老师示意大家坐端正,说“谁坐好了就请谁来。”子健立马坐正举手,他的身子有些前倾,手举得比别人都高,眼神急切。他获得了老师的允许,表演得很生动。老师当即表扬他:“今天子健小朋友学得可认真啦,他的表演很生动,还学会了举手示意,真棒!我要奖励他一颗学习之星,大家为他鼓鼓掌!”子健从老师手中接过星星,小心地贴在评比栏上自己的名字后面。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学习之星”。一直到该活动结束,他都积极地参与表演,并遵守了规则。该幼儿平常不易遵守班级活动规则,在偶然的一次活动中,受兴趣的驱使而主动参与了活动,并且在老师的提示下遵守了活动的规则,他即刻就获得了代币“学习之星”,这是一次有效的即时强化。强化的结果是该幼儿继续积极地参与活动,遵守规则,并持续到活动结束。当幼儿表现出所要强化的行为后,教师立即给予代币,并向幼儿陈述给予代币的理由,这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了代币与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率提高。同时,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评价是具体的,包括“学得认真、表演生动、举手示意”三方面的内容,这让幼儿清楚地理解了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坚持的良好行为。每周星期五下午离园前,李老师都要组织全班幼儿评价本周行为习惯表现的情况。李老师:“舟舟小朋友这一周午睡的情况很好,一上床就睡着了,自己的被褥整理得好,还帮助别的小朋友整理床铺,奖励一颗生活之星。大家为他鼓鼓掌!”幼儿鼓掌后,蒋兵:“老师,我也睡得好,我也帮小朋友整理床铺了。”老师说:“可是你没坚持啊。继续努力吧!”接着老师又说,“子健这周有进步了,上课认真多了,也应该奖励。”蒋兵:“他今天还打我了呢!”杜坤:“还打了我!”老师:“这样啊,那子健要好好改正,改正了才有小星星。”从教师对舟舟和蒋兵的评价中发现,教师要求蒋兵能和舟舟一样:不仅具有良好的睡眠习惯,还要坚持帮助同伴整理被褥。然而,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背景和学习风格,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步调,因此,教师制订目标时应顾及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需要。案例中的李老师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观察到子健小朋友的进步后,认为应该对其进行及时肯定。可是,正因为标准对群体的一致性,这就遭到了其他幼儿的反对。习惯的养成并不能朝成夕就。行为主义者认为,塑造行为必须注意这样一条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技能延伸。[2]对幼儿来说,就更是需要连续的小步调,过大的步调只会挫败儿童学习的信心。案例中,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标准也是教师制定的。代币制强调的是他人对学习者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缺陷。现代学习论认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评价的主体也是学习者,只有当学习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时,学习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因此,实施代币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幼儿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性的体现,在制定行为标准、评价行为时,给予幼儿更多的决策机会和自主权。吃完点心后,几名幼儿数着评比栏上的星星数量。乐乐:“我有5个。”雅伦数了数自己的:“我7个,我比你多。”雅伦又数了数别人的星星,说:“浩天也有7个,子健只有一个。”乐乐对子健说:“你真差劲,只有一个,你最少。”子健歪着头:“那有什么?我妈妈会剪星星,我让妈妈给我做。”李老师走过来,摸摸子健的头,鼓励他:“没关系,你只要努力,也能得到很多星星。”幼儿非常关注代币的数量,不仅关注自己的,还关注同伴的,并且会对各自的代币数量进行比较。几乎每一个关心评比栏的幼儿,他们的第一目标都是10颗星星,因为老师不只一次讲过,10颗就可以换一个奖品。由于星星代表了幼儿在某方面的良好表现,星星多者就会建立起较高的自我评价。乐乐和雅伦对星星数量的比较,无形中在幼儿之间造成了横向的比较,这伤及了行为表现欠佳的子健的自尊。他在心理上选择了回避,用“妈妈帮我做星星”来寻求安慰。因此,在标准一致的评比中,起点较低的幼儿可能会因此而建立起低自我评价,同时也不利于自尊、自信的发展。老师发现了子健情绪上的变化,试图给予一些鼓励,然而这些鼓励仍然是空洞的,没有具体的分析与指导,对幼儿的帮助甚微。(三)颁奖仪式活动开展到第三周,班上已经有4名幼儿积满10颗星了,不断有幼儿向老师询问奖品是什么。老师决定兑换奖品。发奖的时间选在星期五下午离园之前,李老师组织了一个颁奖仪式。黑板上写着“‘好孩子’颁奖仪式”几个大字,活动室里响起了欢快的音乐。音乐停,李老师宣布:“我们班上现在有4位小朋友积满了10颗星,被评为大一班的好孩子,有请这4位小朋友上台!他们是雅伦……”4位幼儿站在了黑板前。接着,老师宣读对这几名幼儿各自的评价和期望。然后,班上两位老师给他们戴上了自制的“好孩子”徽章(一朵漂亮的花,花心写着“好孩子”),发给礼物(一个削笔器)。最后,还给他们照了相。颁奖仪式虽然简短,但全班幼儿都很兴奋。当雅伦看到妈妈来接自己时,她飞奔了过去,扬着手里的削笔器,大声喊到:“妈妈,我的奖品,还有徽章!”子健却在一旁咕哝:“哼!我才不稀罕呢!我家里有个大的削笔器。”后来,老师把“好孩子”们的照片,连同对这4名孩子的评语,一起贴在了活动室外墙的家园联系栏里。仪式、徽章、奖品、照片展示,让全班幼儿深切体会到被评为好孩子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从雅伦的表现,可以看出获奖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当高的个人荣誉感。对这种荣誉的感受越深刻,强化的程度也就越深。这些“好孩子”们的自尊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能激发出他们争当下一次“好孩子”的动机。同时,未获奖幼儿在这个仪式中同样得到了强化。获奖的孩子们成为了榜样,其他幼儿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这就形成一种替代强化。在幼年儿童的群体活动中,替代强化能产生强大的强化力量。这种强化可以唤起班上其他幼儿争做“好孩子”的心理内驱力。然而,对评比栏上仍然只有一颗星的子健小朋友而言,要获得奖品和荣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老师要求大家在各方面表现良好,可子健的自我约束力较差,常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执,不能较好地遵守班级活动规则。过高的评价标准与较低的现实行为水平之间形成很大的差距,加上缺乏老师的个别引导,使子健产生了“我不如别人,我无法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得不到老师的喜欢”等低自尊感。子健说自己“不稀罕(奖品)”,扬言自己“家里有个大的削笔器”,其实他并非不在乎评比,而是在以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尊,这正是其低自尊的表现。由此可见,以代币制进行全班性的儿童行为塑造时,一定要处理好目标行为与幼儿基线行为、班级行为目标与个体行为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其发展。二、代币制的作用机制与实施步骤代币制实施的目的是对期待的行为进行强化,其强化物就是儿童最终想要得到的奖品,它可以是实物、活动或某种愿望的达成。但奖品并不是在儿童完成规定任务后直接给予的,必须经过积累代币这一中介。代币本身并不对儿童的某种行为具有强化作用,但一旦代币与强化物(即奖品)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那么,代币就获得了强化的力量,从而对儿童的行为起激励作用。这就是代币制的作用机制,即行为主义的二级强化原则。代币强化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延长强化作用及统一群体行为的奖惩标准。[3]从本案例中可以了解到,代币制实施的主要步骤包括:(1)了解基线行为;(2)确立目标行为;(3)确定强化物与代币兑换规则;(4)观察行为表现,付给代币;(5)兑换代币。代币制的实施涉及代币数量的计算与交换,因此比较适用于已有一定数概念的中、大班幼儿。三、代币制在班级幼儿行为塑造中的有效策略为使代币制在班级幼儿行为塑造中发挥更大效用,实施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幼儿的行为起点,确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要求幼儿达到的行为目标可以从日常规范中选择,一次选3一6项为宜,这些行为应是幼儿通过一定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对绝大多数幼儿都具有挑战性。行为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例如,教师发现本班幼儿游戏后常忘记整理玩具,或把玩具、材料等乱摆乱放,便可以“游戏后分类整理材料,并摆放整齐”为行为目标,对幼儿提出明确的、可被观测的具体行为要求,而不宜采用“正确整理材料”等过于概括性的描述。目标行为的陈述宜采用肯定句,告诉幼儿适宜的行为是什么,强化正确的行为。2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