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由骨和骨连结以及骨骼肌组成。骨通和骨连结组成骨骼系统,构成人体的支架。骨骼肌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骼,引起各种运动。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维持人体的基本轮廓,并有支持和保护功能,如颅支持和保护脑,胸廓支持和保护心、肺、脾、肝等器官。运动系统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活动的。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骼一骨(一)骨的形态•骨是一个器官,它由骨细胞、胶原纤维和骨基质构成。•骨的形态不一,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及不规则骨四类。长骨呈中空管状,主要分布在四肢,如肱骨、股骨等。长骨中部细长称骨干,两端膨大称骨骺,在肢体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短骨呈立方形,位于连结牢固、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腕部的腕骨和足后部等部位。扁骨较宽呈板状,它主要构成容纳重要器官的腔壁,如头颅的顶骨和骨盆的髋骨等。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脊柱上的椎骨等。(二)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和血管等构成。1骨质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密质和松质两种形式。密质坚硬,抗压,抗扭曲力强,构成长骨干;而长骨干中空称髓腔,松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蜂窝状。分布于骨骺或短骨内部。扁骨的内、外两面由骨密质构成骨板,两板之间充填以骨松质。2骨髓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在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在成人的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所代替,成为黄骨髓。然而在骨骺内,则终生都保持着造血功能的红骨髓。3骨膜骨膜是一层纤维结缔组织膜,紧贴于骨面。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和新生有重要意义。如果剥离骨膜,骨就易于坏死并不能修复。(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成年人的骨由1/3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和2/3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等)组成。骨既坚硬而又有一定弹性。幼儿的骨有机质相对多些,故较柔韧,易变形,遇到暴力,可发生不完全性骨折。老年人骨无机质相对较多些,骨的脆性较大,稍受暴力即易骨折。加强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骨的形态、结构也可引起一定改变。例如:经常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能使骨变得粗壮;长期卧床和瘫痪的病人,骨质变得疏松;不正确的坐立姿势,都可引起脊柱和胸廓的畸形。(四)骨的生长和发育人体骨的发生有2种形式一种是软骨成骨,即先产生软骨雏形,再于软骨逐渐被破坏的基础上,由骨组织代替。如颅底、脊柱、肋骨和四肢骨。另一种是膜成骨,即不经过软骨阶段,直接从胚胎的间充质膜的基础上形成骨组织,如颅盖骨和面颅骨等。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结。骨连结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接。二骨连结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由结缔组织膜(如颅顶骨)或软骨(如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直接连结,其间无间隙,不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间接连结,又称关节,骨与骨之间有空隙及滑液,相对的关节面以外有纤维结缔组织膜相连,能作较大程度的活动。1关节的结构(1)关节面:相邻两骨的接触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薄层光滑的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震荡和冲击。(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其两端附于关节面以外的骨。关节囊外层为厚而坚韧的纤维层;内层为薄而柔润的滑膜层。(3)关节腔:即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内含有少量的滑液。关节的辅助结构①韧带:由带状或索状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具有加强连接,增加稳固的作用。②关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能缓和外力对关节的冲击。2.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和伸:两骨靠拢为屈;两骨离开为伸。(2)内收和外展:骨向躯干靠拢为内收,离开为外展。(3)旋转:围绕轴转动称旋转。(4)环转:运动时骨可作圆周动作。三骨骼的分布组成人体共有骨206块,各骨以骨连结互相结合构成骨骼,按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脑颅骨:额、蝶骨、枕、筛、顶2、颞2共8面颅骨:上颌2、下颌1、鼻2、泪2、颧2、犁1、下鼻甲2、腭2、舌骨1共15听小骨:锤骨2、砧骨2、镫骨2,共6(一)颅骨29块颅骨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由23块形状不同的骨组成。除下颌骨及舌骨外,其余各骨借缝或软骨牢固相连,起着保护、支持和容纳脑,感觉器官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分。(1)脑颅:脑颅由额骨、顶骨、颞骨、枕骨和蝶骨等共同围成颅腔。脑颅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颅盖骨均为扁骨,各骨之间以结缔组织相连称之为缝。初生婴儿颅骨骨化未完成,各骨之间的间隙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称颅囟。分额囟(前囟)和枕囟(后囟)。生后1~2岁时愈合。颅底(内面观)颅底与脑底面形状相适应。颅底有很多孔和裂,有脑神经、血管出入,如枕骨大孔,脊髓通过此孔与脑相连。(2)面颅:面颅分别构成眶腔、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骨性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鼻腔周围的颅骨(额骨、上颌骨、筛骨和蝶骨)内,有大小不同的含气腔称鼻旁窦。鼻旁窦有调节进入鼻腔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功能。眼眶容纳眼球及其附属结构,眶腔有视神经管相通。下颌骨的关节突与颞骨的下颌窝构成颞下颌关节,能作开口、闭口动作。它不仅具有咀嚼功能,并参与发言和语言等活动。骨性口腔由上、下颌骨等组成,围成牙槽突及牙齿,与鼻腔以硬腭相隔。椎骨:(颈柱7;胸柱12;腰柱5;骶骨1;尾骨1)共26肋骨:24,除11和12对肋骨外,通过肋软骨与胸骨相连胸骨:1(二)躯干骨51块(1)脊柱:脊柱由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骨1块(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与尾骨1块(由4个尾椎融合而成)所组成。椎骨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二者间为椎孔。相邻两个椎体以椎间盘相连,椎弓的上、下有关节突,分别与相邻关节组成椎间关节。椎间盘由外部环形的纤维环及内部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牢固地连接椎体并与富有弹性的髓核承受压力缓冲震荡。如因外力致使纤维环后部破裂,髓核易从后外侧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可产生压迫脊神经的症状。脊柱4个弯曲脊柱从侧面观,可见脊柱呈颈、胸、腰、骶4个弯曲(颈、腰曲突向前,胸、骶曲突向后),使脊柱形似弹簧,可减少运动时对脑的振荡。(2)胸廓:胸廓由胸部脊柱,12对肋骨和一个胸骨构成。侧壁有12对弯曲成弓状的肋,肋骨后端与胸椎构成关节,1~7肋骨前端以肋软骨与胸骨构成关节,8~10肋软骨不直接连于胸骨,而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左右两肋弓,第11、12肋骨前端游离称浮肋。(三)四肢骨51块上、下肢骨分为肢带部和游离部。上、下肢在运动功能上分工不同,在形态上各有特点。上肢轻巧,关节松弛,附属结构少,运动灵活;下肢支撑体重,便于行走,其骨骼形体坚实粗壮,关节结构稳固,连接紧密。1、上肢骨及其连结:(1)上肢骨组成: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上肢带骨:①锁骨②肩胛骨;自由上肢骨:①肱骨;②尺骨;③桡骨;④手骨;(2)上肢骨的连结肩关节:肘关节:肱骨下端和尺骨、桡骨的上端构成的肘关节。肘关节肱骨和尺骨、桡骨构成肘关节。能使肘部屈、伸、又能使前臂和手作旋后旋前动作。手的关节手的骨骼形体较小而数量多,结构复杂,有利于手的精细动作,拇指能与其他四指作对掌运动,掌握工具。上肢精细灵活的运动有利于生产劳动。2、下肢骨及其连结:(1)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及自由下肢骨组成。下肢带骨:髋骨。自由下肢骨:①股骨②髌骨③胫骨④腓骨⑤足骨(2)下肢骨的主要连结方式:a、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与股骨头的构成。b、膝关节: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及髌骨组成的膝关节。c、骨盆:d、足弓:下肢骨骨盆:由髋骨、骶骨、尾骨及其骨连结组成。男女骨盆外形窄而长宽而短骨盆上口较小,近似桃形较大,近似圆形骨盆腔的形态形似漏斗呈圆桶状耻骨弓的角度70-7590-100足弓:跗骨和跖骨借韧带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下肢带髋骨与骶骨和尾骨构成骨盆,它们之间几乎不能活动,组成完整骨环,利于重力的传递,同时容纳并保护盆腔内脏器,如膀胱、直肠、子宫、卵巢等。髋关节、膝关节由髋臼与股骨头的构成髋关节、股骨与胫骨及髌骨组成膝关节。它们的关节囊厚,韧带多而紧,关节腔小,结合紧密。踝关节、足弓足部的跗骨粗大,它与小腿骨构成踝关节,结构牢固;足趾短小,使足底形成上凸的足弓,具有弹性,减少因跳跃时对头脑的冲击力。上、下肢运动功能分工及特点上、下肢在运动功能上有了分工,因此在形态上也有其不同。上肢骨骼形体轻巧,关节松弛,附属结构少,运动灵活;下肢主要功能是支撑体重,便于行走,因而其骨骼形体坚实粗壮,关节结构稳定性强,连接紧密。第二节骨骼肌运动系统中叙述的肌肉均属横纹肌,又称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布在人体内的每块肌肉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附有血管和淋巴管。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牵引附着的骨,使关节产生运动。分布于人体内各块肌肉的部位和功能不同,肌肉的大小,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上分为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四种。1肌肉的形态与分类一肌肉的一般形态与功能肌肉的形态长肌多分布在四肢,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的运动。短肌多分布在躯干深部,具有明显的节段性。阔肌扁而薄,多分布在胸壁、腹壁。除运动外,对内脏器官起保护和支持作用。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眼裂,口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肌腹和肌腱:每块骨骼肌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外包有结缔组织外膜。肌外膜进入肌腹内将其分割为较小的肌囊。肌腱位于肌腹两端,由平行的胶原纤维囊构成,色白,坚韧,无收缩能力,肌肉一般以腱附着在骨骼上。长肌的腹呈梭形,肌腱呈索状;阔肌的肌腹呈薄片状,肌腱呈膜状,称腱膜。2肌肉的起止点和配布肌肉分布在关节的周围,通常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使两骨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1)起点或定点、止点或动点通常把接近身体正中线的肌肉附着点称为肌肉的起点;把另一端的附着点称止点。(2)肌肉的配布肌肉的配布的特点与人体直立姿势,行走、劳动及身体重心位置有关,一切复杂运动总是由作用不同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来实现的。(3)肌肉的辅助结构在肌肉周围,有许多辅助结构。协助肌肉进行活动,包括筋膜和腱鞘等。二人体骨骼肌的分布1、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二部。2躯干肌分为背肌、颈肌、膈肌、腹肌及会阴肌。3四肢肌(1)上肢肌:上肢肌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四部。(2)下肢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骨骼肌特性有以下几方面:1伸展性和弹性骨骼肌能因外力而拉长,叫伸展性;当外力消失时,又可恢复原状,叫弹性。2兴奋性和兴奋的传导性骨骼肌有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称兴奋性。在肌纤维一点发生的兴奋,能沿着肌膜传播到整个肌纤维,叫兴奋的传导性。3收缩性骨骼肌有因兴奋而收缩变短的能力和特性,叫收缩性。三骨骼肌的特性(一)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1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可发生长度和张力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取决于肌肉是否能自由地缩短。(1)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仅表现为肌肉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2)等长收缩表现为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变化。四骨骼肌的肌肉收缩2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1)单收缩用单个电刺激来刺激肌肉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可引起肌肉一次快速的收缩,称为单收缩。一次单收缩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从施加刺激到肌肉开始收缩的时期;收缩期:从肌肉开始收缩到收缩达到最大时期;舒张期:从肌肉收缩最大到肌肉恢复原状时期。用多个连续的电刺激来刺激肌肉或其支配神经,如果刺激的间隔长于单收缩的时程,则会出现多个各自分离的单收缩。(2)收缩的融合和强直收缩如果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时程,则多个单收缩会叠加起来,发生收缩的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间隔时间短于单收缩的时程,而且后来的刺激均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结束之前到达肌肉,则形成不完全强直收缩,其收缩曲线仍可分辨出各个收缩波。完全强直收缩:若刺激频率再增加,后来的刺激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到达肌肉,则各次收缩完全融合起来,肌肉维持持续收缩状态,形成完全强直收缩。不同频率的连续刺激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每组曲线中,上方曲线是肌肉等长收缩的记录,下方是肌肉动作电位的记录,由上而下当刺激频率依次增加时,收缩可出现逐渐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