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实录济源市实验中学张惠玲《过零丁洋》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激情导入——预习展示——朗读感知——研读欣赏——拓展延伸——自主学习”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师: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秦始皇挟强弩而平六国,开疆拓土,雄极一时。记住他,是因为他的霸业。霍去病,率铁骑驰骋沙漠,荡平匈奴,扫清寰宇。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应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忠贞。而有一个人,我们一定也会记住他,因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的铮铮誓言。他就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大屏幕展示课题)生:文天祥。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板书课题与作者)二、预习成果,学生展示师:关于文天祥,你知道多少呢?生: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师:你的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呢?生: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作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读一下。生读。三、朗读课文,诗意译文师:诗歌贵在朗读。下面请同学们倾听老师的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师范读生鼓掌。师:请同学们练读三遍。生练读三遍。师:谁来展示一下?生读。师:读得字音准确、节奏恰当,有点感情。谁再来展示一下?又一生读。生评价后全班齐读。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来把诗的大意来翻译一下。生:“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落的兵力与元军苦战四年。”师:“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华美的,我们这样翻译已经不能表现诗的意蕴了,我想用诗意的语言来表现诗的意蕴。如何翻译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我特意再次提醒文章的韵脚那几个字要放到诗意翻译的句子的后面。生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四、字斟句酌,品味赏析师: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生: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师: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第二年在殿试中,被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状元。(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抗元,次年与元军讲和时被扣留。元方多次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只好将他押解北方。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生:“辛苦”、“寥落”。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生: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师: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可以这样说,作者心中充满学生抢着说出了悲苦。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生: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一种悲苦的味道。生读。师:诗的首联仅用14个字就把作者一生的经历的悲苦淋漓尽致的写了出来,语言凝练概括。你认为鉴赏诗歌还有哪些方法?生回答:字词品味、修辞手法、情感体会。师:你最欣赏诗的哪一联?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我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赏析。教师巡回指导。师:哪组来展示?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师:为什么山河破碎像风飘絮呢?生: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所以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师:老师很想说,在那时那地,元兵的铁骑在南宋的土地上恣意的践踏,南宋的大好河山处处受元兵蹂躏。师:浮萍是什么?它与柳絮有什么共同之处?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方向。师: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漂泊浮萍本无根”。何况这又是风雨中的浮萍,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国家将亡,自己身陷敌手,孤零一人,,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诗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师:那么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国破家亡的悲哀。师:如果说首联是悲苦之情,那么颔联就是同学们说的悲哀之情。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生:语调低沉,语速要慢。师:你能来试试吗?师:语速还要慢一点,再来一次。好,这一次真的读出了情感。师:哪一组赏析颈联?生:这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师:两个惶恐和零丁一样吗?生:第一个惶恐是惶恐滩,第二个惶恐是心情,第一个零丁是零丁洋,第二个零丁是孤苦伶仃。师: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生: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被俘被押解到零丁洋。师:“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其时,当时诗人真正是家破人亡,妻子,女儿背元兵俘虏做宫役,诗人说自己是雨中萍,其实,我感觉诗人处境比水中萍更坏。看来同学真正读懂了作者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学生朗读师:同学们要注意,“说惶恐”、“叹零丁”应重读,读出重音。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生:誓死报国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师:如果前三联分别用悲苦悲哀悲愤来读,那么尾联应该是悲----拖长声调。生:悲壮。师: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生: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感。师: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让我们全班朗读,用心读出诗人的爱国心曲。学生集体朗读。师:通过我们的反复朗读,大家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学生集体背诵。五、拓展延伸,厚实底蕴师:《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师:你还知道哪些像文天祥这样的人吗?这个地方学生说的很详细,也很好,我就不做记录了。六、归纳方法,课后自学师:学无定法,贵在有法。我们回顾一下学习这首诗的方法,师带领学生回忆归纳诗词学习方法,明确为:朗读——理解——赏析——积累,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用此方法课下学习《山坡洋潼关怀古》,同时大屏幕出示学习提示:“朗读——读出情感,理解——内容,赏析——名句,积累——背诵。教学反思:1、我认为本次讲课自己不紧张,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一改以往照搬教案,不能灵活应变的旧习。尤其到了最后,当自己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自学时,马上把它留为作业。看到金梅主任会心的一笑,我感觉不拖堂就是好。2、教师注重学生的整体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全程参与,从课堂学生活动情况看,学生发言积极,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有发言的机会。3、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反复朗读成诵,体现诗歌的朗读教学。而且,在朗读环节,师生互动效果特别好,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并在具体的范读中。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朗读。当然,学生也是很懂事的,当我范读完后,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给我很大的鼓舞。不足之处:1、课堂语言不简洁,不凝练。自己为了彰显语文教师的文采,精心编写了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等,孰不知课堂时间有限,哪有那么多时间给自己呀?对比社民,我的导语用了1分钟,她才用了1秒钟。这就是一个对比。2、点拨、引导能力有待提高。也不知为什么,课堂上自己在学生回答正确之后,总害怕有人不懂,于是,自己一定重复一遍,解释一下才安心。缺乏巧妙的点拨和引导。对比社民,人家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费了半天的力气。3、个人底蕴需要提升。想想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底蕴,怎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呢?扪心自问,从教这么多年来,自己读了多少书?因而,多读书,多积累,多写作不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课堂教学的征途上,我将一如既往的磨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