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练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2愚公移山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万仞.(rèn)惩.(chéng)穷匮.(kuì)荷.(hè)孀.妻(shuāng)始龀.(chèn)箕běn(畚)kuí(魁)父lǒng(陇)断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C)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杂然相许.(赞同)(2)惩.山北之塞(苦于)(3)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4)何苦.而不平(愁)(5)寒暑易.节(交换)(6)而山不加增..(再增高)(7)固不可彻.(通)(8)虽.我之死(即使)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以以.残年余力(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2)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3)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4)之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虽我之.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5)其其.妻献疑曰(代指愚公)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6)而面山而.居(表修饰)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5.下面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解析: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3)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7.按要求填空。(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绵阳中考)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事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其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1“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2“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1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诉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2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诉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3)右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应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达于汉阴.水的南岸(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们)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11.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1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不能去掉,这一内容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所以不能去掉。1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3)无地置.土置:安放。(4)公遂.止遂:于是,就。1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16.理解填空。【甲】文中①愚公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愚公妻子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孀妻)遗男(或:邻居家的小孩)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17.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附【乙】文参考译文:鲁公修理菜园,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鲁公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孩子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阻止他的人,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让人担忧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放下来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