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评课思考淮安市清浦中学符文成什么样的语文课可以算是一堂好课?或者说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很大,因而回答起来并不容易。其一,语文学科本身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同时它又兼有工具与人文的双重责任,因此,统一的标准很难制定;其二,语文是语言学科,听说课、写作课、阅读课、练习讲评课等都各有特点,亦不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概认定。其三,不同的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掌握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同样一种教法,同样一个计划,就不可能同时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这样来说,就算制定了一个好课的标准也难以真正成其为标准。此外,“一堂好的语文课”中的“好”具体是什么样的?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课:认为师生互动起来就是好课,也有认为课堂气氛热烈就是好课,也有人认为课堂思路清晰就是好课,更有人认为老师基本功好、水平高就是好课。当然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切题。其实,回答这个“好”字的内涵也是标准问题。由上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很难制定的。这方面,新课程给我们制定了一个标准,但教育部颁布的这套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对我们在宏观上提出了要求,而具体的理解与操作还是要由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进行。比如,新课程提出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自主、合作、探究”,但怎样就叫“自主”了?“合作”如何去实现?“探究”又该到什么程度?有句老话,所谓“教无定法”,我引用来说“标准无定”,诚然,如果教育部这套标准定得太具体,也必然会束缚老师的手脚,那样的语文课可能再也谈不上什么“可爱”了。但是,宏观要求,决不意味着我们面对学生的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上天马行空,自由逍遥。所以,还应该说“标准有定”。很明显,笔者这里所说的标准必然是指老师在实践新课程时的一种具体操作标准,更是作为评课者的一种评课参考。以下就此谈几点想法,以供同仁商榷:一、语文课堂应体现教者的使命意识前面讲过,语文课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加之又具有工具与人文的双重特点。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应有如下的使命意识:首先要将语文课上得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丰富”决不是补充多少课外辅助材料,或者是玩出多少花样,就像有一位老师上课,明明那堂课学习内容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但那位老师却用了大部分时间介绍李清照的其它词作,开头是大量介绍李词的魅力,最后是拿其他词人的类似作品与《声声慢》比较。这样的课堂内容看似丰富,而其实是脱离文本后的材料泛滥。真正的“丰富”应是建立在对文本解读基础上的一种多角度探究,在阅读课上,允许有老师的观点,允许有教参的解析,更应允许有学生的独特领悟。在解析观点的时候可以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旁征博引,我想这样的课才能算得上丰富。其次,要将语文课上得深刻,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堂好的语文课,决不能只停留于简单地堆砌材料、全面地进行完各个环节。有时听完一堂课后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是这堂课上得面面俱到,而细细一想其实是面面不到。其实,有时候文字中的深刻往往表现在那些平凡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从那些平凡的文字中读出不凡来,或从那些不凡的文字中读出一种平凡来,这或许就是对深刻的最简单陈述了。2二、师生能平等对话,教师不但能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学生之间也能互相评价,从而形成一种立体的三维互评机制。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要能丢下权威式的面孔,走进学生。很多时候要主动给学生对你所说的观点以表达见解的机会。在面对文本时,师生能真正的平等起来。那种一言堂,唯我独尊式的课堂在新课标实践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可以这么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声音那绝对是无法容忍的,更进一步说,如今的语文课上如果还听不到师生间阐述观点时的评价那也是不可容忍的。三、教师在课堂上只需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大胆地自由阐述。新课程反对传统的程序式、链条式、连环式地提问。这里要说的是,一方面,一堂课要提的问题不能过多,也不能专门为教学流程而设计。最好的做法是要能用一个问题覆盖一堂课,宁可让学生提出那些小问题,也不能让教师通过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山东威海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整堂课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是什么滋味?请将这种滋味读出来。这个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地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一堂课下来,学生进行了无数遍的阅读,在阅读中小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成了他们表达个人情感的一个舞台。而整堂课下来,支老师没有采取任何连环式的提问。四、进行一些可能的预设,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发现留给学生。这就是要将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比如学习文言文的字词,老师应多问问学生那些地方没有读懂而让其主动提出。这样做要比教师一句一句提问解析效果要好。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就要想想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可能会有什么问题要提。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后自己提出问题,并由周围的同学一起探讨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分析。学生提过的如果正好是本文教与学的重点,那么正好可借之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充分,还未能很好地发掘出文本的内涵,那么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进行引导提示,以提升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理解。这样一来,课堂的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一方面是教据所需,另一方面又是学取所要。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五、能紧扣课文进行分析,不越俎代庖。有一位老师讲《劝学》,却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课堂气氛确很好,但是却离文本太远。又如前面所提及的那位老师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估算了一下,课堂上真正解读这首词的时间只有15分钟,而在导入与介绍李清照的其它词作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因此作为听者就根本不知道其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乍一看,这堂课内容丰富,但对于学生来说,除了了解了一些皮毛外,一点都没有时间深入文本,天知道15分钟能读懂什么。应该说紧扣课文就是紧扣了语文课堂目标,紧扣课文就是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六、充分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师生的平等对话,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于是一堂一堂的示范课上较以前多了学生的声音,课堂的气氛也越发变得活跃了。然而,这学生的声音更多的时候似乎不是阅读,而是讨论,不是阅读,而是表演。语文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其前提应是阅读,特别应是课堂上的阅读,可以说没有阅读为前提的“自主、合作、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学生根本谈不上脚踏实地的进步。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曾感言:“一节课没有读书声,学生不接触语言文字,只在搞什么讨论、交流,名曰‘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上课,学生的语文基础如何奠定?”所以理解这3六个字,不妨在其前面加上“阅读”二字,即:阅读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这样应该更直观,更好理解一些。具体地说,新课改的课堂首先不应是讨论的表演的课堂而应是阅读的课堂,语文课堂应变为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重要阵地,而老师则应首先将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阅读上,然后才能顾及“合作”与“探究”.既然如此,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读起来,读出声来,读出感情来。七、课堂讨论,要选好讨论的话题,具体讨论需适当用时并能收到效果。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假讨论很多,事实上,有的问题需要讨论,而有的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讨论。也有时,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也只是做做样子,往往是还没到两分钟就草草收兵。总之,讨论虽然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但如何用好这种形式,有没有更好的探究形式,还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思考。八、多媒体的应用能恰到好处。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逐渐普及,很多老师都注重利用现代化媒体对文本进行诠释和再现,但同时往往又因之而忽略了对文本的观照和解读,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以对视听的多重刺激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课堂表现看起来生动形象,气氛热烈,学生也是兴趣盎然,于是教师被语文课表面的繁荣景象所迷惑,也乐此不疲。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文本阅读,不可忽视,更无可替代。现代化教学手段操纵下的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往往却是学生阅读的丢失,理性思考的消亡。因为文章的美在于文字背后的一个个跳动的形象,而如果在语文课堂中非用一个个看似生动的形象来定格学生想象力的话,那无疑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最沉重最致命的打击,我们的学生将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浮浅。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名师的语文课堂很少使用这些多媒体。为此,我想,如何做到多媒体使用的恰到好处,关健是要根据创设情境与省俭时间的需要。总之,笔者想,到底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最终的发言权还应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情况如何,兴趣有多大,能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以上几点也正是基于这方面提出的想法,许多地方未见成熟,权且作为一种讨论。但我想,这样的话题讨论参与的人越多,讨论越热烈就越有利于新课程的不断完善与更好地实施。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