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故事書聖王羲之書法家生卒年:西元307-367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人,是王導的姪子。其人品高潔,曾任右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參考資料:陳麥青,《王羲之》(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王羲之從7歲就開始學書法,到了十二歲那年,王羲之在父親枕頭底下發現藏有前人寫的《筆論》,便偷偷地拿來讀,越讀越有興趣。當母親知道他讀的是《筆論》時,就對他說:「你現在年紀還小,讀《筆論》這樣的書,恐怕還讀不懂吧?」父親聽了也說:「不要性急,等你長大了,我會教你的。」可是王羲之回答說:「學習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樣,不停地走,才能前進。」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王羲之越學越好,越練越神,其書法藝術終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被後人遵為「書聖」。王羲之很喜愛鵝,因為鵝的脖子細極長,並有彈性,當鵝的脖子擺動時,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態,揮毫轉腕,所寫的字雄厚飄逸,剛中帶柔,既像飛龍又像臥虎。王羲之明白學寫書體,不能一味的仿效,必須吸取古人神韻,加以靈活變通,才能有自己的風貌。所以他往往在字體上,求得數種不同的寫法。傳說王羲之所寫的「羲」字、「之」字、「當」字極多,但往往字字不同,這就是變化體勢。他在基礎上,又博採眾長,一變就變成了質樸、淳厚的書風,而創造了妍美流變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的行草書最能表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王羲之書法寫得好,傳說是因為他下筆有如神助,有「遒媚勁健,絕代所無」之譽。最著名作品:《蘭亭集序》。《蘭亭集序》,是由王羲之以蠶繭紙、鼠鬚筆,寫了這一篇千古名作,據說當時王羲之已醉,醒後重寫,竟不如原本精彩,為王氏傳家珍藏。而摹本中以馮承素「雙鉤填墨」之「神龍本」,公認最為接近原貌。王獻之書法家生卒年:西元344-386年。參考資料:華寧,《王獻之及王氏一門》(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2月。東晉書法家王獻之不僅書法寫得好,畫畫也很厲害。當時有個大司馬叫桓溫,威名烜赫,不可一世。有一天,桓溫拿了一把檀扇子要王獻之替他繪畫。王獻之其實剛喝過紹興酒,握筆手有些不聽使喚。他畫好一頭牛後,正要落筆題款,不小心將一滴小墨點濺在牛蹄邊。王獻之嚇了一跳,他知道桓溫性子暴躁,弄污了扇子可不是鬧著玩的,旁觀的人也為他擔心。王獻之不動聲色,想了一想,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於是很快的完成了畫,並在畫扇的另一面用小楷寫了一篇《駁牛賦》。第二天,桓溫高興的拿扇子去看,他發現畫面的牛蹄邊,有隻螞蟻似乎在爬動,就用手去彈了幾下,想把牠拍去,但是卻一動也不動,仔細一瞧,原來是隻畫蟻,這時,桓溫贊不絕口的說:「王獻之的字好,畫也妙啊!他畫的螞蟻,我以為是真的呢!」獻之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最著名作品:《鴨頭丸帖》。此帖筆勢靈動,神趣活現,草到最高點,而墨跡和《淳化帖》、《大觀帖》所刻的酷似,足以相信為子敬書,當時的皇帝甚至隨身攜帶此帖,非常重視。歐陽詢書法家生卒年:西元557-西元641年。參考資料:周斌,《歐陽詢‧虞世南》(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故事與典故:《朝日新聞》是日本早期最大的一家報紙公司之一,有分早報和晚報。《朝日新聞》的報頭題字,竟是唐朝大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但是更奇怪的是歐陽詢西元641年去世,而「朝日新聞」是在西元1888年才創辦的,兩者竟相距1247年之久,而歐陽詢怎麼會去書寫「朝日新聞」的報頭字呢?原來,我國在唐代時,漢字書法就已經流傳到日本。而現在日本使用的文字,就是借代漢字的旁邊部首演變而成的。同時,漢字已為藝術欣賞,也隨之在他們中間蔚然成風。當時日本使者經常不惜重金到中國購買書法名流真跡,作為書寫的範本。歐陽詢的法帖也就是其中爭購的對象之一。原來,我國在唐代時,漢字書法就已經流傳到日本。而現在日本使用的文字,就是借代漢字的旁邊部首演變而成的。同時,漢字已為藝術欣賞,也隨之在他們中間蔚然成風。當時日本使者經常不惜重金到中國購買書法名流真跡,作為書寫的範本。歐陽詢的法帖也就是其中爭購的對象之一。《朝日新聞》近代在東京創辦時,有幾位籌備人員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們崇拜歐陽詢的書法,一致通過要將歐陽詢的書法作為報頭題字的決定,於是找來歐陽詢的得意之作〈宗聖觀記〉,從中選取完整無損的「朝」、「日」、「聞」三字,用雙鉤法描成「填本」,再把帖中缺少現在的「新」字,巧妙地用「親」字和「析」字分別剔去「見」旁和「木」旁合並而成。這樣,《朝日新聞》四字,就以飽滿的形體、瘦勁的姿態出現在該報的首端了。作品特色:字體比較含蓄而圓潤,《九成宮醴泉銘》則融合了隸書的感覺,其間字體架構變化之妙,字體以險峻而體態優美著稱。最著名作品:《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書法家生卒年:西元558-638年。參考資料:周斌,《歐陽詢‧虞世南》(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故事與典故:唐初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法度嚴謹,外柔內剛,瀟散灑落,有「君子藏器,以虞為優」之譽。虞世南是一位經久歷練頗得孔孟真諦的醇儒,他的書法更多的是繼承魏晉六朝二王書法的妍美的風格。他一生謹守二王尺度,在他的書法裡,似有一種篇躚之勢,方圓合度的自然風姿,其書法在儒家倫常禮教浸潤之下,形成了圓融遒逸的自家風貌,從而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賞識,為太宗倡導王羲之書風。作品特色:其書風融合南、北兩派而自成一格。並將其個性嚴謹、忠君敬事,顯現在楷書筆法中。最著名作品:。褚遂良書法家生卒年:西元596-658年。參考資料:白鶴,《褚遂良》(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故事與典故:褚遂良早年深受父親的影響,常出入於名士官場之中,博涉經史,潛心翰墨。青年時,其楷書授到歐陽詢的稱道,視為難得之材。又曾師虞世南,精研羲之筆法。其間又曾師從以「疏瘦」見稱的書法名家史陵。據記載,史陵的楷書「筆法精妙,不減歐、虞」(《金石錄》)這對褚遂良晚期書風的形成,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孫過庭的故事與典故:書法家生卒年:約西元618-698年。孫過庭一生,仕途坎坷,直到四十歲才做到一個小官,但不久就遭讒言被迫棄官,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最後遇暴疾死亡。雖然如此,他卻能怡然養性,寫下書論雙絕的《書譜》,在書法史上名垂千古。在當時,孫過庭的地位並不顯赫,新、舊《唐書》都無記載。但隨時間的推移,《書譜》已成為草書史上的烜赫名跡,而《書譜》在書法藝術理論的見解與貢獻,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品特色:其書法上承東晉草法,下啟唐代草書,有繼往開來之功。最著名作品:《書譜》。顏真卿書法家生卒年:西元709-785年。參考資料:李怡,《顏真卿》(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故事與典故: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悲壯的事蹟,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中唐以後,由於藩鎮割據,兵連禍結,舊有的制度已經呈現瓦解之勢。顏真卿起而建立楷書新典範,正是重建新秩序的一種心經呈理反映。但是,規矩森嚴的楷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畢竟是有距離的,因此唐末以後,書法藝術的發展便集中表現在行草書方面,古典的典範終於讓位給個人主義的抒情作風了。他和唐代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作品特色: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書法家最著名作品:《顏勤禮碑》、《多寶塔碑》。懷素的故事與典故:書法家生卒年:西元737-卒年不詳。懷素因家貧而出家為僧,鍾情於書寫,無錢買紙,乃在住家附近廣種芭蕉,取蕉葉代紙書寫。這傳奇故事常被傳述,也常被畫家引為繪畫題材。懷素性喜飲酒,不拘小節,時人呼之為「醉僧」,又將他與張旭並稱為「張癲醉素」,時評「張長史為癲,素師為狂,以狂繼癲,孰為不可」。晚唐詩人裴說《懷素臺歌》云「杜甫李白與懷素,文星酒星草書屋。」將他與李白、杜甫並舉。參考資料:仲威,《張旭、懷素》(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作品特色:懷素書法初學歐陽詢,曾得韋陟賞識提攜,後又師從張旭弟子鄔彤。陸羽《僧懷素傳》載:「彤謂懷素曰:『草書古勢多矣。惟太宗以獻之書如凌冬枯樹,寒寂勁硬,不置枝葉。』張旭長史又嘗私謂曰:『孤蓬自振,驚殺坐飛。』余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凡草聖盡於此。」書法家最著名作品:《自敘帖》。柳公權書法家生卒年:西元778年-865年。心正則筆正〈筆諫〉參考書目:張小庄,《柳公權》(台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故事與典故:柳公權從小就非常好學,十二歲時,辭賦就已經寫得很好,他的詩、書、音樂都非常精通。他性格剛毅,忠直敢言,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有一次,昏庸的唐穆宗向柳公權請教用筆的方法,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句話與含雙關,皇帝聽了免面有愧色,但並沒有發怒,他知道柳公權希望他遠離小人,以國事為重,後人就把這段故事稱作「筆諫」。作品特色:他的書法學自王羲之,繼承了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收集近代各家的筆法,精研苦練,終於有了自己的風格。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柳公權的楷書參雜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筆畫細瘦之中,仍運用顏筋使轉頓挫之方法,故運筆之跡外露畫外,但不免有劍拔弩張的感覺。蘇軾的故事與典故:書法家生卒年:西元1037-1101。蘇軾少年時期成長於四川山城中,成年後進入仕途,一生都在宦海中沉浮,歷盡坎坷與艱辛,在政治上無從發揮理想。但他卓越的才華,卻在文藝上開花結果,無論是詩、文、詞、賦、書、畫都冠絕一時,傳誦千載,他是文藝史上少見的全才,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參考書目:盧延清,《蘇軾》(台北:石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故事與典故:蘇軾心胸豁達,喜愛交逰,熱愛人生,具有儒家的進取、道家的超脫和佛家的圓融,居逆處順,隨遇而安,成了千百年來文士與一般民眾都喜愛的歷史人物,他的書法藝術雖只是蘇軾其中一項重要的成就,卻是窺視他豐富心靈最直接、最生動的憑據。作品特色:蘇軾的書法,名列宋四家之首,他開創「尚意」書風,表現出明顯的自我個性,為宋代書法注入新的契機。書法家最著名作品:《寒食帖》。米芾的故事與典故:書法家生卒年:西元1051-1107。米芾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家世為武夫。他幼時便跟隨母親到京城,生長在皇家邸府中,與皇親國戚相識。憑著這層特殊關係,在他的早期生活和仕途上頗為順利。米芾的書畫深具功力,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世稱「米家雲山」。擅長書法,工楷、行、草、篆、隸諸體,以行書成就最高。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參考書目:石莉,《米芾》(台北:石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故事與典故:米芾是收藏家、鑑定家。米芾家中饒有資產,他為了得到古代的名畫,不但耗盡鉅資。而且可謂費盡心機和周折,相傳他有時甚至不擇手段的騙取詩畫。米芾因為收藏頗豐,故眼界寬廣,鑑定精良,所著遂為後人研究畫史的必備用書。米芾還愛硯。硯是「文房四寶」之一,為書畫家必備之物。米芾於硯,素有研究。著有《硯史》一書。對各種古硯的晶樣、異同優劣,均有詳細的辯論。作品特色:米芾泛覽博觀,精通古人筆法,融會貫通,學古而能自出新意。明董其昌評其書法:「如禪家悟後,拆肉還母,拆骨還父,呵佛篤祖,面目非故。」由是米芾在宋代講求意趣和個性的書風審美中,成就最大。書法家最著名作品:《帖》。趙佶書法家生卒年:西元1082-1135。參考書目:高明一,《中國書法簡明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故事與典故:北宋趙佶是北宋末年的一位皇帝,他自幼酷愛書畫,在位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