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72自考第十三章货币的均衡与失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货币的供求及均衡一、复习建议本章理论体系比较完整,和现实结合较为紧密,是介绍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基础理论,是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内容较多,考点也很多。既有国际金融相关知识,又有通货膨胀等基础知识介绍,内容较多,但总的来说比较系统。建议学员在学习中抓住框架和重点,全面复习,并学会用教材中的原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从题型来讲,本章题型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货币供求一、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主体(个人、家庭、企业、政府)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基本职能。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以完全的金币流通为假设条件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M=PQ/V该模型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例题】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2010年多选题变形)A.待销售的商品数量B.商品价格C.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D.持有货币的流动性效用E.货币流通速度【答案】ABE【解析】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中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因此,马克思认为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待销售的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P和货币流通速度V。(二)古典学派的货1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MV=PT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物价水平(P)乘以交易总量(T)。两个变形:(1)P=MV÷T。在这个表达式中,由于V、T是常量,故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物价水平与之成正比例变动。因此,费雪交易方程式实质上表述的是一种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2)但是,费雪将此交易方程式进行一定的变形,就得到了货币需求方程式:M=PT÷V此公式表明,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从宏观分析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的,而且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职能。2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其学生庇古。20世纪20年代,他们现金余额说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货币的持有方面。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一是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二是消费以取得享受;三是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从而形成现金余额,即对货币的需求。Md=kPYY代表总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k代表以货币形式保有的收入占名义总收入的比率Md3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Y代替了交易量T;二是以个人持有的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比率k代替了货币流通速度V透过这个表象,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它表明要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在短期内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量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持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持有货币要付出代价,如丧失利息,这个代价是对持有货币数量的制约。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的多少。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剑桥方程式”评价:剑桥方程式开创了货币需求研究的新视角。它将货币需求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联系起来,从货币对其持有者效用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了质的变化。当开始注重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后,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还有保存财富的需求,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发挥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还包括发挥资产职能的货币,于是,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中,就纳入了更加丰富的变量,货币需求理论也被推到了更广博更精深的层次。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把利率稳定地、不可动摇地引入了货币需求函数,从而使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从幕后走到台前。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12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凯恩斯进而谈到,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仍然主要作为交易的准备金,只不过是扩大了的准备金,所以,就实质来说,预防动机与交易动机可以归入一个范畴之内,由这两个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关系,是收入的递增函数。用函数式表示,即M1=L1(YM1表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量,3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货币和债券。人们持有货币资产,收益为零;持有债券资产,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会上升。显然,人们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就成为人们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间进行选择的关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原理:投机性货币需求最主要受利率影响,M2=L2(iM2由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心理的无理性则使得投机性货币需求经常变化莫测,甚至会走向极端,流动性陷阱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跌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由于货币总需求等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之和,所以货币总需求的函数M=M1+M2=L1(Y)+L2(i)=L(Y,i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采纳了凯恩斯对公众货币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采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就像人们对别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一样,必然涉及三个因素:一是效用。二是收入水平。三是机会成本。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样受这三类因素的影1弗里德曼将总财富作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总财富很难估算,所以弗里德曼用收入来代表财富总额,原因在于财富可视为收入的资本化价值。但这个收入不是统计测算的现期收入,而是长期收入,即“永恒收入”(Y)。因为现期收入受年度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缺陷。所谓永恒收入,是指一个人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的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与永恒性收入呈正比关弗里德曼进一步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大类。这两种财富都能带来收入,但人力财富缺乏流动性,给人们带来的收入是不稳定的;而非人力财富则能够给人们带来较稳定的收入。因而,如果永恒收入主要来自于人力财富,人们就需要持有更多的货币以备不时之需;反之,人们的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因此,非人力财富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W)与货币需求呈反比关系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其中涉及三种其他资产或因素:债券的利率、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小;预期的通货膨胀率3U持有货币可以给人们带来流动性效用,此效用的大小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其他因素,如人由此,弗里德曼得出了财富持有者的货币(1)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式中的自变量明显多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式(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作用,弱化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一、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二)货币供给层次★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流动性原则;★流动性:是指某种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划分货币现金:M0=本币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狭义货币和准货币:M2=M1+一定期限内的(3个月到1年之间)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广义货币:M3=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2.我国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三)货币供给渠道★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总渠道,流通中的货币都是由中央银行首先投放出去的。★货币供给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银行可以通过原始存款多倍地派生存款,同时,各微观经济主体也可在银行之外通过自身的活动“倒逼”银行,有力地影响它的货币供给量。(四)货币供给量的决定1.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决定2.财政对货币供给的决定3.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4.居民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第二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一、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与客观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基本相适应,即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二、货币均衡的特征(1)货币均衡是一种状态;(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3)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平衡状况。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需求量存在三种动态趋势,即:(1)Ms=Md,物价稳定;(2)MsMd,物价下跌;(3)MsMd,物价上涨。商品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的关系二、货币失衡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货币失衡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货币供求的总量性失衡;★是货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第三节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的内涵及度量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流通对货币的客观需求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一般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率的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RPI);★批发物价指数(WPI);★消费物价指数(CPI);★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例题】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包括()(2010年多选题变形)A.投资者信心指数B.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C.居民消费价格指数D.批发物价指数E.基准利率水平【答案】BCD【解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都是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投资者信心指数和基准利率水平则不是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不同:公开型的通货膨胀和隐蔽型按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需求拉动说是从需求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该理论认为,之所以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各国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了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就形成了膨胀性缺口,牵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二)成本推动说是从供给方面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这种理论认为,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价格水平的上升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成本,工人通过工会再一次要求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推高价格,形成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相互推动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即所谓工资—价格螺旋,引发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所谓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某些经济结构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因素是造成该国发1经济部门结构不同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但在国内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的工人往往会要求与生产率增长较快部门的工资上涨率看齐,这就使其工2供需结构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等,可能存在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比如说,那些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将上升;但是需求减少的行业,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却未必会发生价格和工资的下降。其结果是导致了物价的总体上升。再比如说,如果短缺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四)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1.收入分配效应:通货膨胀可引起收入的再分配。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必然导致某些社会成员受害,某些成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