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观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题目:《城市广场》观后感姓名:班级:学号:联系方式:写作时间:《城市广场》观后感摘要:本文讨论了女主人公希帕提娅,以及对女性的一些思考,还略微用尼采的日神概念分析了图书馆的象征意义,并且浅析了影片中的宗教斗争和权力斗争。《城市广场》这部影片对我的思想冲击还是蛮大的。对于情节,反正看过的人都知道,我也就不再具体叙述了。然而,老师居然“严禁”我们谈情爱,这就使我不得不思考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了,甚至使我不得不求助于伟大的尼采先生了。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来谈谈那位美丽且智慧的女神——希帕提娅。她是一位不寻常的女性,受到众多男子的爱慕与追求。面对美男子俄瑞斯忒斯当众以音乐向她求爱,她回送了带有经血的手帕。可见,希帕提娅是一位不愿受到束缚的女性,不愿沦为男人的附庸品,而受制于人。她的父亲相当理解她,说的相当到位:“希帕提娅嫁给一个男人,不读书,不教书,甚至不谈她的那些想法吗?我认识的最杰出的科学家,必须要放弃科学,不,这会让她生不如死。”我认为希帕提娅是一位行动同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的追求真理者。她在论辩时,她坚定地表示她信仰哲学,显然,在当时信奉基督教的世俗人眼里,她是一个异类,一个异教徒,一个造反者。在动乱的亚历山大港,动荡不安,而希帕提娅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潜心研究学术,差不多已经接近了真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可惜,她最后为捍卫信仰,被视为异教徒,被宗教狂热分子所杀害,她在注定死之前,甚至还仰望着天空,就这样结束了其探索真理的生涯。其实,我在考虑,希帕提娅为什么不装作表面诚服于基督教,而内心可依旧坚守本心,保全自己后,再继续研究学术?像提督俄瑞斯忒斯一样,表示自己已经信仰了基督教,而这其实是为了获得人民的支持,以巩固统治。表面屈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希帕提娅不是政客,对这类狡诈的手段不感兴趣,也决不允许自己违心去那样做,所以,我将希帕提娅评价为“行动同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的‘造反者’”。希帕提娅的死,早已被西方世界作为“文明消失”的象征而供奉,在她死后,亚利山大港也逐渐失去了吸引一流科学家前来教学的魅力。由于希帕提娅是一个美貌和智慧并兼的女子,所以她的死也经常被文艺作品渲染成浪漫主义的终结。在此,我想通过希帕提娅这位伟大的女性浅谈一下女权问题。在男权世界里,要想成为一个杰出的女性,那么就一定要放弃生命的一部分:要么是放弃梦想,选择结婚;要么是放弃爱情,坚守梦想。但是,我坚信波伏娃的观点“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构建的”。在世俗中,女人被男权社会要求按一定的规范行事,这是男人们制定的标准。就像大主教西里尔所宣读的那样:“女人要学沉静之道,一味的顺服,我不允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如果女人自出生后,不受男权文化的熏陶,不梦想做一位白雪公主或者灰姑娘,就不是我们男权社会所需要的女人形象了。就像希帕提娅一样,是一个不按世俗模式教育出来的女性,思想里不再有女人是“第二性”的观念,她相信女人也可以主导自己的命运,不会小鸟依人,如:不结婚、追求自由、献身学术、拒绝了提督士兵的保护,选择了死……她决不乐意成为“被扶上皇位的奴隶”。本影片最主要是围绕宗教、权力斗争展开的,从最初的宗教争端最终演化为一场政治上的博弈。412年,西里尔就任基督教的大主教,他与亚历山大港的长官俄瑞斯忒斯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随之白热化。当时,由于基督教慢慢兴起,加之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南端的要塞重地,教会和罗马贵族都想领导此地的思想权并掌握统治权,所以基督教和政府的斗争在亚历山大港便异常激烈。当时,希帕提娅在学习数学和哲学的时候就遭到了基督教会的不满,加之她又与罗马贵族交往甚密,提督之类的大人物很大程度接受着希帕提娅思想的影响,基督教会一直视其为眼中钉。其实,希帕提娅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她的思想,既同时与宗教有关(试验室中的巫师),又同时与政治有关(议会中的国师)。因此,在动荡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杰出的女性学者希帕提娅。最后,她没能逃脱基督教会的迫害,注定成为宗教和科学角力下的牺牲品。基督教之所以会兴起,而成为主流宗教,统治一方,是大有原因的: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即兴起的社会基础是穷人、被压迫者和弱势群体。而在当时,基督教的教义更符合达乌斯这类奴隶阶级的渴求。在基督教下,只有兄弟之别,而没有等级之差,能够做到相对的平等,并且让每个教徒都有机会参与教会活动。因为人是社会性的,这符合人希望参与社会事务的本性。即使是最不通世俗的人,对社会、政治都有一点兴趣,且渴望尊重与平等,这就是人性。影片中,达乌斯是一个奴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的焦虑和愤懑都来自于认可的缺失。在穷苦教徒面前,他不再是主人家里挨打的卑微奴隶,当他把主人的饼分给众人的时候,达乌斯尝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伟大感。所以他最后不得不选择基督教,只有在那里,他才不是什么人的奴隶,并且还可以成为战士。基督教给他的东西,就是平等与尊重。况且,基督教作为一种弱者哲学,为奴隶们提供了更好的思想慰藉。所以,处于思想变革期的亚历山大港,占人口多数的下层民众更愿意信仰基督教。在各种因素的杂合下,基督教成为主流宗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破与立中前行的。多神教VS基督教,基督教VS犹太教,一场场文化浩劫,血腥而愚昧。在人类的发展长河里,信仰和宗教起了很大的影响。影片中,基督教徒攻占了图书馆,并且要销毁书籍。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物的图书馆,它有着象征意义,哪个宗教教派占领了图书馆,就说明哪个宗教处于统治地位,它差不多是犹太教徒的精神寄托。基督教徒驱赶了犹太教徒,占领了图书馆,在形式上,基督教已经完全把犹太教踩在脚下了。而书籍则代表着思想文化,基督教徒销毁书籍,则是要从根本上剔除先前一切教派的思想,以达到思想牵制,领导此地的思想权,而这一点主要是对于利用宗教手段参与政治角逐的大主教西里尔而言的。至于图书馆,我们应该再深入探讨一下。事实上,亚历山大图书馆,不是现代概念的图书馆,而是献给缪斯女神(艺术女神)的神庙。按照尼采的观点,像建筑、塑像、神像之类的造型艺术,是一种日神艺术,图书馆里的一切造型艺术(如神像之类),是日神精神的体现。基督教徒攻占图书馆后,开始肆意破坏神像,而众多神像是多神思想的体现,毁坏神像是对多神教的彻底打击。古希腊人所崇尚的日神艺术,是一种美化生活的手段——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它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这是古希腊人面对生活的日神精神。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基督教的举动是为了打击基于古希腊精神的其他一切宗教的生活精神,图书馆、神像的象征意义是远超实物的,破坏造型艺术,可视为碾压、遏制一切不属于基督教范畴的日神冲动。基督教要求人们信仰他们的神,一个唯一的神。虽说亚历山大港属于埃及行省,但其深受古希腊文明影响,多神思想可能源自古希腊精神。据此,我读出的是古希腊精神的破灭。当影片中大主教西里尔要求执政者们在圣经面前下跪时,基督教打败了其他一切宗教,已成事实,不容置疑了,这场戏转变为打着宗教旗帜的政治斗争。当阿摩尼阿斯用石头砸提督俄瑞斯忒斯被绳之以法后,大主教说:“因为英勇捍卫对基督的信仰而献身,我追封你为圣徒。……愿上帝指引我们,亲爱的圣战士们,我言尽于此!”这完全是忽悠没有思想的人的一种演讲。面对如此狂热的基督教徒,提督俄瑞斯忒斯注定失败,他被流放,正式宣告了在亚历山大港,神权已凌驾于一切之上。我认为,影片不仅仅反映的是当时亚历山大港的一次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其实象征了基督教从此登上了欧洲的大殿,宗教斗争将宣告基本结束,长期且不断的皇权与神权的斗争即将展开。残余的古希腊精神的破灭,基督教思想已成为没有任何精神文明可以阻挡的洪流,这可以认为是为开启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的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