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学习一山海经作品简介《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山海经》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经:1《南山经》2《西山经》3《北山经》4《东山经》5《中山经》《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海经13卷1《海外南经》2《海外西经》3《海外北经》4《海外东经》5《海内南经》6《海内西经》7《海内北经》8《海内东经》9《大荒东经》10《大荒南经》11《大荒西经》12《大荒北经》13《海内经》《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有如下特点: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第四,《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一、精卫填海(一)基本介绍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填平东海。陶渊明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人常用“精卫填海”,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三)词语解释焉——在这里,介词兼代词,一说代词兼语气词。文——思考:文,教材为何释为“花”?《说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無分切。从这个解释可知,文的本义即“花纹、纹路”,“文”即“纹”。花纹的纹,线条交错,文字的文,笔画交错。喙——禽类硬而尖的嘴。《说文》:口也从口彖聲許穢切。又注“噣”曰:喙也从口蜀聲陟救切。是:指示代词,这。堙:填,塞。溺:淹没。故:缘故,含“结果”义,故进一步演变为表示因果关系,所以。河:黄河→泛指河流,词义的外延扩大。与此相应,江,长江→泛指河流,词义的外延扩大。(四)翻译此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二、夸父逐日(一)视频链接(二)疏通词语父:1、父亲;2、对男了的美称,古代用在男子名后,又作“甫”。逐走:追逐而跑,即赛跑。泽:四维很广大的水,即湖泊。道渴而死:道,名词用作状语,在路上。邓林:桃林。(三)翻译短文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时候,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止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仍不足以解渴,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到达,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女娲补天(一)词语解释四极废:天的四边毁坏了。上古人认为在天的四边有撑天的柱子。废是指柱子折断,倒塌。天不兼覆:天不能全面覆盖大地。地不周载:地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爁焱:大火蔓延燃烧的样子。颛(zhuān)民:善良的人民。鸷(zhì)鸟:凶猛的鸟。攫:用爪子抓取。于是:在这时(古今异义)淫水:泛滥的洪水。涸:干枯。狡虫:凶猛的动物。虫,泛指动物。(二)短文翻译远古之时,天的四边支撑的柱子折断了,九州土地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流广阔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时,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大憋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得到了修补,天的四边支撑的柱子摆正了,洪水退去,中原太平,凶猛的害虫都死了,善良的百姓活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