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翻译文中重点句子3、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结构作者简介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1.[故事]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宴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解题“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论: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六国互丧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暴霜露食之不得下咽如弃草芥日削月割洎牧以谗诛胜负之数sàngyǔpùyànjièxuējìshù读准字音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总分)(第1、2段)(总分)(第3段)(总分)(第4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5段)(引古)(递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6段)(讽今)(并列)不战,胜负已判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断结论(分总)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对宋王朝怯敌退让敲警钟,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借古讽今课堂练习•1、古今异义词•A、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C、后秦击赵者再•D、始速祸焉•E、可谓智力•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的IQ)(前例、旧事。今指STORY)2、重点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4、此言得之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兵器)(全,都)(它实际数目)(适宜,得当,正确)(亲近,亲附)(起初)(招致)(使……退却)(两次)(珍惜、爱惜)(理数,指命运)(礼遇,礼待)3、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A、暴霜露B、暴秦之欲无厌C、当与秦相较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A、日割月削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D、不能独完E、李牧连却之F、礼天下之奇才“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àn,满足。“当”通“倘”,读“tăng”,如果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礼,名词作动词,礼待。5、解释下列多义词(1)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2)为: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动词,好像)(副词,还)(5)或:或曰……或未易量(6)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8)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坚持到底,动词(9)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10)欲:暴秦之欲无厌则秦之所大欲(11)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12)胜: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胜利,名词战胜,动词(13)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由于,介词凭借,介词用,把,介词因为,连词用,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来,连词而,连词而,才,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状语后置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省略句,省略宾语(之)被动句判断句判断句(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7、重点句子翻译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然)。(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文: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的)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文: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BD8.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C.则与斗卮酒D.失其所与,不知与:1、介词,和2、亲附3、给予斗卮酒:一大杯酒(“斗”和“卮”都是酒器,斗大卮小,连在一起泛指一大杯)9、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问题: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译文: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洵文的中心论点是: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弊在赂秦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洵重:史实辙重:假设(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遮挡挺身而出暗中发展到…...名二子说苏洵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有专用,可是只有那车轼似乎是无用之物。尽管如此,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的,可是谈起车的功用时,辙却不在其内。尽管如此,一旦车翻了,马死了,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这车辙呀,它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赏析】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论说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原因的。文章先说,车上的各个部位各司其职,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轼”没有什么作用。但“轼”并非真的没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因此苏轼字“子瞻”。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的确,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自然也属于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善处乎祸福之间”。苏辙一生平和淡泊,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曾遭贬,但终能免祸,得以安度晚年。这篇文章简析了车各部位的作用,进而分析了苏轼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担心。【思考与探究】用现代汉语,概括一下苏轼兄弟的性格。答:苏轼,锋芒毕露,不善于掩饰。苏辙,处事平稳,明哲保身。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弊:弊病,弊端。兵:兵器。善:恰当,得法。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原因。或:有人。互:交互,相继。率:都,皆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因为。1.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以:凭着,用。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得:得到的土地。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固:本来。则:那么所大欲:最大的欲望。7.思厥先祖父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