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社区总体营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章社區與社區總體營造第一節社區第二節社區總體營造第三節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第一節社區一、社區的意義二、臺灣的社區形成與發展社區的意義•社區一詞的意義通常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中的社會群體,彼此間具有相類似的文化、價值觀或態度。•社區的認同感包含兩個層次: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人與環境之間的認同感臺灣的社區形成與發展•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臺灣這塊土地先後有多種不同族群活動於其上,各自依其傳統和歷史緣由,在各地形成獨特的社區聚落。曾殖民者族群社區聚落荷蘭人、日本人原住民原住民部落閩南人閩南人聚落客家人客家村外省籍人士眷村地方感•地方感:1.定義:不同族群的人們,在對其所生活地方的情感依附及歷史、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之下,逐漸發展出族群意識及其對地方的濃厚情感。2.功能:a.協調人與人、人與地的關係。b.形塑人們的故鄉情懷。工業化對臺灣社區發展的影響•工業化帶來產業結構轉型,使土地依存性高的第一級產業就業人口快速減少,造成了人與地的疏離感。•臺灣各地的工業地景常具有相當程度的相似性,使地方感容易被模糊化,降低了社區的凝聚感。都市化對臺灣社區發展的影響•都市化所造成的人口移動,使鄉村人口減少,發展遲滯。•都市社區因大量由鄉村移居而來的新移民存在著城鄉文化與發展間的差異,不易對地方產生認同感,使都市社區居民的地方感更趨薄弱。社區發展的解決對策•臺灣社區地方感不足,造成人地關係疏離,也成為人際關係的隔閡。•對策:文建會於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為臺灣地區社區再發展形成的重要推力。第二節社區總體營造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及其特色二、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及其功能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營造):社區裡的全體居民,針對社區所面臨的問題或需要,自發性的共同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並因此強化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也凝聚更團結的社區意識與濃厚的地方感,讓人與人之間、人與地之間的關係更形和諧。•目的:營造人們對社區的認同感,也就是營造「地方感」。都市與鄉村的不同•在都市中:要讓彼此淡陌的鄰里關係中,「無中生有」的產生地方感。•在鄉村中:由於人口的外流,鄉村生活也正快速的轉化,社區總體營造,則是要將原有的地方感召喚回來。•我國自民國83年才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新概念,此概念源於日本的造町、英國的社區建築與美國的社區設計。•依據文建會對社區的定義,所謂「社區」,已不再是過去的村、里、鄰形式上的行政組織,而是在於這群居民的共同意識和價值觀念。•在日常生活可以用來凝聚居民共同意識和價值觀的事項很多,如地方民俗活動的開發、古蹟和建築特色的建立、街道景觀的整理、地方產業的再發展、特有演藝活動的提倡、地方文史人物主題展示館的建立、居住空間和景觀的美化、國際小型活動的舉辦等,各地社區可以分別依據自己的特色項目來推動,比較容易得到居民的認同,然後再逐漸擴大到其他相關項目,這就是所謂的「總體營造」。•文建會對社區總體營造的定義為:「社區總體營造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經營『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文化事務發展』、『地方文化團體與社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活動…等。如此因社區民眾的自主與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獲得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興,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使社區活力的再現。如此全面性、整體性的規畫與參與社區經營創造的過程,稱為『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特色(一)由下而上的發展理念(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概念(三)全面性的社區發展概念韓國清溪川社區總體營造的目的•目的:經由社區居民的集體參與,結合社區各項資源,維護社區所擁有的特色,使社區得以永續經營。社區總體營造的功能(一)保育生態環境的功能(二)改善生活環境的功能(三)發展產業文化的功能(一)保育生態環境的功能•要追求社區的永續發展,需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因此「生態社區」便成為重要發展課題。案例:南投埔里的桃米社區南投縣埔里桃米坑草湳溼地就地取材製作模型塑造社區景觀南投縣埔里桃米生態社區分布圖(二)改善生活環境的功能•維護生活環境的整齊清潔,為社區營造工作的重要一環。雜亂骯髒的社區環境,不僅降低居民留在社區發展的意願,更有可能造成傳染病的孳生,因此改善並美化社區的空間環境,是社區總體營造必備的工作項目。案例:宜蘭礁溪的湯圍社區(三)發展產業文化的功能•社區總體營造採用「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概念,將傳統地方產業與文化相結合,使其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和社區重要的觀光資源,如此不僅可使傳統地方產業存續,社區也得以發展。案例:宜蘭蘇澳的白米社區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由以上三項功能類型當中,可以明瞭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擬建造為重視生態、生活與生產的三生聚落。無論每個社區偏重何種特色,就整體而言,永續發展的三生聚落,是社區營造的努力目標。第三節社區總體營造的案例一、日本小樽運河二、鶯歌老街三、宜蘭無尾港日本小樽運河•位於日本北海道的小樽,十九世紀時曾是日本重要的煤炭輸出港,也是重要的外貿通商口岸。1891年的小樽港灣圖鳥瞰小樽港小樽運河的歷史•日本在都市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填海工程,為取得填海的沙土,在1914至1923年間開鑿出寬40公尺,長1,324公尺的小樽運河。•昔日該運河的繁盛給小樽帶來了許多富麗的建築物及沿岸美麗的石造倉庫群,這些保存完好的知名建物,被日本建築學會「明治建築小組」譽為與神戶、長崎齊名的三大景點。小樽運河的新舊面貌1980年2007年小樽運河的存廢問題•1966年:地方行政部門為解決小樽當地環境品質急速惡化,決定填埋運河,闢建成寬闊的交通幹道,開始從事埋河造路的工程。•1972年:施工到運河邊的石造倉庫群時,居民認為應該保護這些美麗的建築,並重新評估道路工程的意義,遂於隔年年底組成「小樽運河保存協會」的籌備會。「小樽運河保存協會」•1975年:「小樽運河保存協會」總會成立•決議文內容:身為小樽市民的我們,深盼能夠凝聚大家愛鄉護土的心,堅決保護故鄉的歷史和美景。我們自認為有這個責任和義務,也要把這樣的光榮傳給下一代。謹以獲得上千同志、上萬人士支持誕生的『小樽運河保存協會』之名,每個人用自己的一顆心和一雙手,重建自己的家園。」小樽運河終被保存•1983年:「小樽運河百人委員會」成立,獲得全市18萬人口過半數人的簽名支持,使這項運動在1983至1984年間達到最高潮。•1984年3至8月期間,「填埋運河」工程在輿論聲討之下,被迫暫時凍結。小樽運河保存運動的重要性•小樽運河保存運動不僅是一項反對填埋運河的運動,它更帶領了許多市民來到運河周圍,共同參與有關運河保存的相關活動,從運河保護到社區營造的概念,也在此時傳播開來。小樽社區營造總規劃的六個地區小樽運河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1•在石造倉庫和歷史性建築物中,舉行一系列演講、相聲等活動,將以往靜態的、僅供參觀的文物保存,轉變為動態的、將歷史建築物再生的、具有生活感與觀光價值的新保存手法。•進而使居民與小樽運河的關係更形密切,不僅了解到小樽運河的歷史,也重新認識了小樽這個城市。小樽運河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2•這項受到全日本矚目的運河保存運動,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根據統計,1985年有270萬人,1990年有300萬人,1992年有500萬人。目前每年超過600萬人次的觀光客,給小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鶯歌老街•以產陶著名的臺北縣鶯歌鎮,昔日被稱為「鶯歌石莊」,因該鎮北方山脈屹立一塊鶯狀石而得名。當地俗諺謂「好天落坱(yan,鶯),下雨落糕(gou,歌)」,傳神的點出鶯歌燒窯時煤煙四散,下雨後泥濘不堪的窘迫景象。1906年2007年鶯歌老街(1906與2007)鶯歌陶瓷業的發展歷史•鶯歌的陶瓷創始於清嘉慶九年(1805),因當地盛產陶土,又擁有豐富的煤礦、相思樹等可用來燒陶的燃料,陶業因而興起。•日治時期,陶瓷業持續成長。•1962年時,更因參加美國的國際博覽會,使陶瓷產品得以大量外銷,聲名大噪,不僅成為臺灣陶瓷生產中心,更被譽為「臺灣的景德鎮」。鶯歌陶瓷業的衰退•快速增加的陶瓷廠,也帶來更多的窯廠與空氣汙染。環境惡化與同業競爭,一度使鶯歌陶業發展出現危機。•1980年代末期,經濟不景氣加上生產建築瓷、衛浴瓷的市場需求減少,又面臨中國、東南亞地區低成本的競爭,使得陶瓷業外移,鶯歌的產業發展遂面臨新的危機。臺灣陶瓷產品進出口值曲線圖因應對策•鶯歌居民自1987年起,自發性舉辦「陶瓷博覽會」來推廣陶瓷製品,將其結構由陶瓷工業轉為以陶藝創作為主的觀光產業。•1994年「陶瓷博覽會」更名為「陶瓷嘉年華」,舉辦一系列「陶瓷之旅」等介紹陶瓷的講座。鶯歌陶瓷嘉年華活動地圖「鶯歌陶瓷藝術發展協會」•1995年社區居民成立了「鶯歌陶瓷藝術發展協會」,將老街規劃成商店街,也同時將老街的街道整體景觀重建。•鶯歌老街再造工作於2000年完工,引進許多陶瓷工作室進駐,教導觀光客認識陶藝,欣賞陶業文化,帶來了許多觀光收入。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也在2000年開幕,介紹今昔臺灣和鶯歌的陶瓷發展,使這項產業文化更趨精緻化與深度化。鶯歌老街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藉著官方的陶瓷博物館和民間社區重建的鶯歌老街,使陶瓷文化得以在鶯歌發揚,鶯歌社區也得以永續發展。宜蘭無尾港•「無尾港」舊稱「馬賽港」,位於蘭陽平原南端,蘇澳鎮武荖坑溪(又稱新城溪、馬賽溪)以南,澳仔角以北,清朝時原為武荖坑溪的出海口。1906年無尾港的由來•1968年因颱風帶來了山洪暴發,土石淹沒了農田,沖毀了出海口的水門。洪水過後進行農地重劃,填平了功勞埔至港口之間的河道,並將武荖坑溪的溪水全部引到頂寮附近出海,這些過程造成了原來的出海口淤積,出海口附近的舊河道也逐漸轉變成沼澤溼地,並成為每年秋冬候鳥的棲地,此地也被稱為「無尾港」。無尾港(1980與2008)2008年1980年臺灣第一個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設立的水鳥保護區(1993)•由於擁有多樣的水鳥棲地與溼地資原,從1988年臺灣加入國際水鳥與溼地研究組織(IWRB)後,無尾港便被列為亞洲地區重要的溼地之一。•此時,臺灣電力公司原本計畫在此設置火力發電廠,但宜蘭地區的保育界人士則基於保護生態環境的考量,爭取在此地成立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並阻止電廠的設立。環境變遷對無尾港的影響•臺灣整體走向工業化的過程中,無尾港附近的環境也因工業開發而造成水汙染,漁業資源漸趨萎縮,於是年輕人離家到外地工作,社區人口老化。•在保護區設置之後,部分居民一方面覺得政府並未對保謢區投入適當的建設,另一方面則因保謢區設置後限制了地方的土地利用及經濟發展,因此出現廢除保護區的聲音。因應對策•當地居民們在1994年成立的「港邊社區發展協會」與1997年成立的「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均重新思考保謢區與居民之間的關係,希望以生態保育工作做為社區總體營造的切入點,讓居民藉由集體參與,共同對這塊土地付出關懷與愛心。具體作法與長期目標•以「生態社區願景館」、「無尾港工藝坊」、「嶺腳埕」及「無尾港解說中心」等公共空間來做為生態社區的發展據點。•並藉由「牽罟活動」、「捕飛魚」、「石板建築探訪」、「生態導覽」等活動來凝聚民眾的向心力,也促進地區觀光產業的發展。•期望建立以「生態社區」發展為長遠目標,帶動社區居民發展「人、土地、自然」的和諧關係。無尾港生態社區願景館與無尾港工藝坊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教育中心與無尾港的石板屋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