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思想演进章明卓2014.11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思想演进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1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3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本内容2.西方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1)古希腊时期(2)古罗马时期(3)中世纪(4)文艺复兴时期(5)绝对君权时期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构成了古代城市结构的三大要素。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城市在集聚、生成及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受控于王权、商业与手工业三大主要动力要素,相应地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夏及以前——王权城堡;商、周——王权+手工业中心;春秋战国及以后——王权+手工业+商业中心。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促成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剩余价值,出现了阶级分化,造就了王权。——“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形式:高大的宫殿居中,方格路网,环以坚固城墙。(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我国最早的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市雏形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进入夏代后,史料已有建城的记述。相关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籍之中,与阴阳五行学说、风水学(堪舆学、地理学)关系密切。夏代生产能力很低,尚未形成较大的城市,但其农业生产和初级建设活动,为殷商、西周的城市兴起和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尚未形成较系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商西毫(河南偃师商城)的规划布局强调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统治理念,采取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布局模式。西亳宫城的宫殿建筑基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宽32米,用夯土筑成,是以正殿为主体,东、西、南三面有廊庑的封闭式宫殿建筑。在整个建筑的外围,还有一道厚约2米的围墙,将宫殿建筑封闭起来,自成一体。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商殷(墟)(河南安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她开创了开敞性布局的先河,并且强调了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时期,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定。周人在总结前人建城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营国制度,包括都邑建设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丈量土地建设城市;“方九里”:指城市是每边九里的方形;“旁三门”:指城市每边设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有三条直街,三条横街,每街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道路宽为车轨三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指左为祖庙(太庙),右为社稷坛;“前朝后市”:指前面为朝廷(北),后面为集市(南);“前朝一夫”:指市朝各方百步。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考工记》的价值主要有两点:它是早期最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与体系,是我国早期政治型城市的一种典范;建立的一套营国制度是对许久以来营都建邑的经验的阶段性总结,制订的各级城邑严谨而规范的模式,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成为以后历朝封建城市规划原则的基本依据,在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的布局中都有印证。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时代,是政治思想极为活跃、战争频繁的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管子》一书全面精辟地讲述了古代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居民组织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划分、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以及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几乎所有古代城市规划重要领域。《管子·仲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地缘篇》“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小匡篇》“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管子·大匡篇》“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管子》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周礼》的单一城市布局模式,提倡从城市功能出发,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为四大经济区,强调了区域规划,而西汉则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城镇网络的作用。由于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西汉自武帝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礼制思想的《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得到强化。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都城的规划强调了规模的宏大、城郭的方整、街道格局的严谨和坊里制度,严格的功能分区体制达到新的高度;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北宋以东京汴梁为代表,城市建设中突破了旧的坊里体制约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一探索在南宋临安得以充分实现,城市的功能从政治职能为主转向经济职能为主。封建社会晚期,我国的都城规划在继承业已形成的规划传统的同时,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以变革和调整,城市的防御功能得到提高,城市布局的整体性进一步突出。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三国曹魏邺城邺城按城市功能分区规划,采用里坊布局,宫前道路呈丁字形布局。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汉长安城汉代长安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城市的代表。它是在秦咸阳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是扩建起来的。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隋唐长安城——里坊中正隋朝定名为大兴城,唐朝取代隋朝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沿用了隋大兴城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重心偏于一边;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中轴,朱雀大街,约147米宽东市西市宫城偏北皇城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北宋开封(东京)城北宋都城开封(东京)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平面布局、城市面貌等方面颇具特色。平面布局为三套城墙,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规则的矩形:——中心为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为里城;最外一重为外城;——里城及外城均有宽阔的城壕。商业分布不再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内,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从而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开封城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等的布局对以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图1-2-13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外城皇城中轴,约28米宽宫城居中左祖右社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明北京城的内城范围在北部收缩了2.5公里和在南部扩展了0.5公里,使中轴线更为突出,街巷排列采取方正平直的形式。全城共分36坊。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清北京城基本保持明代格局,没有实质性的变更,对宗教建筑进行了改扩建,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将内城划为八旗驻地,汉、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平面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城市布局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的壮丽景象;——城市街道,以纵横主干道为骨架,连接次要干道、支路,进而连接各院落式住宅构成的居民区——居民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皇城南门皇城宫城,紫禁城,大内钟鼓楼午门,宫城南门左祖右社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和“天人合一”,即整体观、区域观、自然观三个基本观念。《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意为周天子在封邦建国的时候,先要确定地理位置,再划定国与野的区域,最后进行分设官职的工作,以完成管理百姓的措施。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总体上是儒家思想主导的城市规划,讲究秩序、等级、尊卑,主要思想有: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吕氏春秋》中关于择都的原则是:“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说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古人对城市的给排水和防洪条件十分重视。《管子·仲马篇》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无近水,而沟防省。”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历朝的皇宫基本上都遵循这一格局。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管子·大匡篇》指出“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居住地接近工作地,可节约往返时间,有特殊意义。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一轨相当周尺八尺。经涂是全城的干道,东西和南北各三条。环涂是顺城环路。野涂是城外道路。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成不同等级。在古代,城市的等级严格按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确定。不同政治地位的城市有不同的规模,不能僭越(超越本分)。在城市道路上,同样有等级体系。“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诸侯的主干相当于国都的环道,宽七轨。再低一级都城的主干道相当国都的野涂,宽五轨。一、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和绝对君权时期等几个历史时期。(1)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古希腊文化大致划分为:荷马文化时期(前12世纪~前8世纪)、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和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古典文化时期,希腊人建造的圣地建筑群——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一、城市规划

1 / 1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