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习近平岳麓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说课提纲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5432学情分析教学反思6指导思想1教学评价7一、指导思想理论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郭沬若先生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因此,教师对历史知识要轻传授、重生成,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以生为本的观念,更要有培养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具体实践。二、教材分析世界现代史世界近代社会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下册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承上启下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2、课程标准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提高学生概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交战双方、性质、结果及以及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3、通过评价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观察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2、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以史为鉴的意识3、通过学生扮演、辩论等活动深化认识,通过图片欣赏,观看影片,焦点关注,时事报道等活动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热爱。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从而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以暗杀等恐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突发事件,以维护世界和平。2、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后果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依据:课标要求,借此学生可以认识到突发事件和战争给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学难点:大战结束的原因及大战的性质。依据:理解事件的性质需要一定程度的理性思维;大战结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学生难以归纳全面。4、教学重难点三、学情分析学习基础:九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历史材料的能力,学习历史的也有了一定的积累。思维特点:学生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发展方向:九年级学生即将升入高中,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与高中教材、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四、教法学法教法:1、创设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情境设问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3、讨论法(真理越辩越明)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后:学以致用,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依据:以生为本,变知识“传递”为“生成”。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做好课件设计;2、学生分为6组,每组9人左右,由组长负责,收集、整理本组的资料;3、预备铃响起,各组组长互相检查一下资料准备情况,进行评分。辩题一: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就不会发生?你怎么看?云南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特别报道萨拉热窝事件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以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引生入境。发生在昆明的恐怖主义行为有何危害?普林西普桥两个事件的发生有何异同点?一、历史何以如此------回望一战原因帝国时代,谁主沉浮?英、德、法、美比较表要打架,找帮手很重要根据材料,你能找到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吗?1、两位学生分别代表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发言人简要阐述发生战争的理由。2、出示材料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二、历史已经如此----再现一战过程设计意图:此部分内容不是本课重点,学习难度也不是太大,采用学生讲解的方式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1914-1918)(一个战场、两方作战、三条战线、四大战役)请各组派代表讲解一战发生的大致进程你说我听: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的一次演说史料再现:阅读材料,思考辩题:有人说一战是德国发起的侵略战争,塞尔维亚是民族自卫战争;又有人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你怎么看?请选择一方展开辩论。(以小组为单位)材料二、“假如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富有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50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战吗?”——英国《星期六评论》杂志(1887年)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辩论,调动学的生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一战性质的认识。同时,这也是突破难点的需要。一战的结束根据上课的进度,选择播放俄国十月革命视频或请同学简单讲述。请学生思考一战与十月革命有何关系?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之间又有何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知识,找一找一战结束的因素还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讲述福煦车厢故事三、历史再不能如此------反思一战教训战争前后的凡尔登要塞一位战地记者描绘道:整片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都是弹痕累累,甚至堆着三层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此。……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战争历时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参战国家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战争范围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战场: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卷入人口超过15亿参战人员7000多万伤亡人员3000多万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上面表格中你能看到了一战的哪些影响?数据看历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使学生对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针对钓鱼岛事件,结合本课内容,你想说点什么?设计意图:历史回归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普林西普:我是一个南斯拉夫人,我相信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统一,不管是以什么形式,那就是独立于奥地利。•检查官:那是你的愿望。你想怎么样实现它?•普林西普:用恐怖的方法。•检查官:那意味着什么?•普林西普:总体来说就是摧毁以上所说的那些,除掉那些挡路的和作恶的,还有那些阻碍统一的。有人说,他用“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有人说他“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你同意哪种观点吗?该怎样评价普林西普?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普林西普的个人行为有一个正确认识,看到个人恐怖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作为青少年学生,该怎么做?导入再探第一次世界大战1、起止时间:4、导火线:5、爆发:2、交战双方:6、主要战役:7、结束:3、原因:8、性质:10、启示:9、影响:知识梳理3276514981011121314151718161920练习反馈环节六、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在这里指教师对学生在这堂课目标达成度的考核。分三个环节,以表格形式呈现。组别一二三四五六课前(准备环节)课中(辩论环节)课后(反馈环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团结协作的能力,借此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七、教学反思本次说课属于课前说课,是本着以生为本,变知识的“传递”为“生成”的教学理念展开的。为达成逐步建构起学生知识体系的目的,本课以学生已学的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希望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分工协作——感悟升华——练习反馈的模式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正如这样一段话的表述:“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本次说课也感到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教材细节处理、选取材料的有效性、教学对象的层次性等方面的把握都有欠缺。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