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16.1复习笔记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1)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的涵义局部均衡是指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产品或要素的市场均衡。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假定一个社会的所有各种商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作用的,进而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2)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简单的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方程组来表示:商品需求方程组、要素需求方程组(要素供求相等方程)、厂商供给方程组(商品价格与生产成本相等方程)和要素供给方程组。由于模型假设要素收入等于产品价值,故此四个方程组中必定有一个方程不是独立的。通过令任何一种商品的一个单位作为货币,并以此货币商品定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便可使模型的未知数数目与相互独立的方程式数目相等,从而满足方程组即模型有解的必要条件。(3)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①交换的一般均衡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ABXXYXYYPMRSMRSP,此时也就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把满足BXYAXYMRSMRS的条件的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曲线,称之为分配的契约曲线。在该曲线上任一点A、B两人的边际替代率都是相等的。②生产的一般均衡对于有多个个人、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经济,达到均衡时要求: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中都相等,即XYLKLKwMRTSMRTSr。连接埃奇沃斯盒状图中无穷多个最优均衡点所得到的一条曲线通常被称为生产的契约曲线。在该曲线上,X、Y两种产品在生产中所使用的L和K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等的。③生产与交换之间的一般均衡将生产契约曲线转换到以商品为坐标量的平面直角图上便可得到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生产产品X与Y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曲线上的每一点必会满足YLKXLKMRTSMRTS。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如下特征: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为负;凹向原点,即曲线自上而下变得越来越陡峭;边际产品转换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之比。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可以得到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XYBXYAXYMRTMRSMRS。只要MRT与MRS不等,重新配置资源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大效用。只有MRS=MRT时,才能使生产为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水平达到最大值,从而是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状态。(4)投入-产出分析与一般均衡投入-产出分析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描述一个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该方法首先把一个经济体划分为若干部门并填入表中。表格中(用货币价值表示)纵列的数据代表某一产业产出所需的各产业部门投入,横行代表某一产业产出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分配。进而,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部门的技术系数,并借以分析某一产业部门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投入产出变化情况。投入-产出表在本质上属于静态均衡分析,它清楚表现了社会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同时,该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假设了“技术系数”不变以及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不变。2.福利经济学(1)福利与福利经济学福利指的是人生在世的各种各样的欲望或需要(Needs)所获得的满足(Satisfaction)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幸福或快乐(Happiness)。所谓幸福或快乐亦即经济学所指的使用价值或效用。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知识体系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单个的消费者、生产者和产品市场)的行为在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简称社会福利)问题。具体说,从生产资源之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福利经济学的内容以实证经济学的研究为基础,在确立一种检验社会经济福利大小的准则(标准)前提下,就某一种经济状态或一种经济措施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是“好”(增进福利)还是“坏”(减损福利),从而是否“应该”采行,提出确切的论断。所以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学科,以区别于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纯实证科学。(2)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帕累托最适度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它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与帕累托最适度状态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帕累托改进。如果社会中一些人的境况能得到改善,同时不使其它任何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改善就称为帕累托改进。因而,帕累托最适度状态也可以被定义为无法进行帕累托改进的状态。(3)完全竞争达到的长期一般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一命题的论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要说明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环节是要说明完全竞争达到的长期一般均衡恰好符合这一条件。帕累托最适度的实现条件有:①交换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所有消费者买进的任何两种商品(如X与Y)的边际替代率MRS都是一样的。如果不同消费者的MRS不同,则必定可以通过交换在某些人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即发生帕累托改进。②生产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生产出X与Y这两种产品之各一定量的最后那个单位所使用的L与K的技术替代率,即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与Y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是相同的。如果不相同,则必定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在某种商品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量,从而发生帕累托改进。③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所有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MRS等于这两种商品生产的MRT。如果两者不相等,则必然可以通过改变生产产品数量的组合,进而改变消费者所消费商品数量的组合来增加其效用,从而发生帕累托改进。由此可见,完全竞争市场长期一般均衡状态(参见1(3)“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是符合帕累托最适度条件的。(4)其它的社会经济福利测度标准①卡尔多的“假想的补偿原理”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会使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了所受的损失,那就可以设想采取一些措施补偿受到损失的人,如果补偿以后还有余额,至少表示任何人都没有受到损失,而一些人则由此受益。这种补偿是假想的,而至于实际上遭受损失的人是否应该得到补偿,怎样给予补偿,卡尔多认为这是一个涉及个人价值判断的政治问题,一位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公民可以发表他的意见,但作为经济学家,从实证科学的立场看,则无需对此做出判断。②西托夫斯基的双重检验标准按照卡尔多的假想补偿原理,有可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结果,由此西托夫斯基提出了进行“顺检验”和“逆检验”的双重检验的标准。当A经济状况变为B经济状况时,假如经过顺检验与初始分配比较,证明B优于A。然后,当实际变为B以后,又从B的分配状况出发,经过假想补偿以后(即经过逆检验以后),仍然是B优于A,才能说明从A变为B能够使得在没有任何人受损的前提下至少有一人得利,即潜在地有可能增进社会福利。(5)社会福利函数①社会福利函数的涵义社会福利函数是把社会福利(整个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设想为依存于一些自变量的一种函数式,这些自变量包括每个社会成员购买的各种产品和各自提供的生产要素,再加上所有影响社会福利的其他因素。在两个人的社会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W=(UA,UB)。式中W表示社会福利,UA、UB表示两个人的效用水平指标。②效用可能性边界效用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个点表示的是该社会生产方面可能提供的各种极大值福利总水平在A、B两人之间的各种可能的分配状况。影响个人福利的收入分配这个因素可以通过每人购买的商品体现出来;而一个社会给定的生产要素禀赋下,技术角度生产产品的有效率组合体现为“生产契约曲线”;在由生产契约曲线上各点对应产品产量组合构成的转形曲线给出了消费者可能面临的各种产品组合;在某一特定的产品组合下,消费者之间相互进行产品交换可以达到的不同效用组合构成效用可能性曲线;将各个产品组合对应的各条效用可能性曲线做出,其最外面的部分(即所有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包络线)构成了效用可能性边界。③社会福利极大值的确定社会福利函数所代表的曲线与效用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即代表兼顾生产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最大值。如图16-1所示。图16-1极大值的社会福利3.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当一个完全竞争经济处于均衡时,它必定会满足三个经济效率的条件,即交换、生产及交换生产的帕累托最适度或帕累托最优。该定理说明任何竞争性的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福利经济学的第二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是竞争均衡。该定理说明可以把分配问题与效率问题分开来,先重新分配产品资源来确定经济主体具有多少财富,然后用价格来确定其相对稀缺性,通过市场机制都达到任何一种人们所希望的帕累托有效配置。4.外差效应与公共产品(1)外差效应“外差效应”是指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差异的现象,也称为“外溢效应”、“外部效应”、“外部性”等。产生外差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可以产生于人的消费行为,也可以产生于人的生产活动。假如一个人的消费或生产活动使其他社会成员无需付出代价而得到好处,称为提供了“外部经济”的效应;反之,假如一个人的消费或生产活动使其他人蒙受损失而未得到补偿,称为提供了“外部不经济”。(2)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具有非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①消费的非对抗性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并不排斥别人同时对它的消费,并且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数量。②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能根据某人是否支付了费用来决定他的消费资格。一旦公共产品被生产出来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消费,而不需经过其他人或组织的许可。(3)公共产品的最优提供数量根据皮古法则,最优的公共产品提供数量应该满足该产量相应的边际社会成本MSC等于社会边际收益MSB。其中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为所有社会成员收益曲线的垂直加总,社会边际成本为水平直线。16.2课后习题详解1.假设一个社会共有五种产品四种生产要素,列出表达一般均衡的方程组。怎样理解这些方程式中必有一个方程式并非独立的方程,即可以从其余方程中推导出来的方程。答:设X1,X2,…,X5,为五种商品的数量,P1,P2…,P5为这五种商品的价格;Q1,…,Q4为四种生产要素的数量,W1,…,W4为这四种要素的价格。aij(i=1,…,4,j=1,…,5)为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j所需耗用的要素i的数量。则由这五种商品四种生产要素组成的一般均衡方程组为(i)对商品的需求方程X1=f1(P1,P2,…,P5;Wl,W2,…,W4)X2=f2(P1,P2,…,P5;W1,W2,…,W4)…X5=f5(P1,P2,…,P5;W1,W2,…,W4)(ii)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方程Q1=a11Xl+a12X2+…+a15X5Q2=a2lXl+a22X2+…+a25X5…Q4=a41X1+a42X2…+a45X5(iii)商品的供给方程P1=a11W1+a21W2+…+a41W4P2=a12W1+a22W2+…+a42W4…P4=a14W1+a24W2+…+a44W4(iv)生产要素的供给方程Q1=g1(Pl,P2,…,P5;Wl,W2,…,W4)Q2=g2(P1,P2,…,P5;W1,W2,…,W4)…Q4=g4(P1,P2,…,P5;w1,W2,…,W4)以上四组方程共计有18个(=24+2×5)方程,方程的未知数为18个(=2×4+2×5),但这18个方程中只有17个方程是相互独立的,即其中必有一个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