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时代背景,阐释“拿来主义”的含义与实施“拿来主义”的条件。2.能在梳理文章段落间关系和概括段旨的基础上,归纳本文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论证思路。3.能结合文中具体语例,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方法。4.能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用词准确、生动或幽默、讽刺的特点。教学重点:1.“拿来主义”的含义与实施拿来主义的方法。2.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方法。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的论证思路。2.品味、揣摩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理解其幽默讽刺的特点。教学时间:1课时。预习指导:(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查询资料,了解背景。(3)积累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对这个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阐述。二、解题:(教师先请同学试介绍他所了解和掌握到的关于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powerpoint课件演示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树立“知人论世”地解读文本的意识)本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后来收入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插说“且介亭”一名的由来: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怖心理,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一)提取要旨。导思: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来扼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要点。(按自然段序号,逐段概括,可在书页空白处批注。边读边提要,撮取关键词以筛选文意要点,这是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重要方法。)1.“闭关主义”的危害与“送去主义”的丑态。2.没有人敢提倡“拿来”。3.“送去主义”的恶果。4.“送来”的“奖赏”。5.“送去”之外,还要“拿来”。6.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7.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文章的中心句)8.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大宅子”的非“拿来主义”的三种人。9.占有、挑选、毁掉:“拿来主义”的三种方法。10.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拿来主义者的应有态度。(二)理清思路。导思: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读文章,应该理清作者的思路,使一篇文章的结构图式比较清晰地留在我们的大脑中。刚才,大家已经将各段的意旨提取了出来,下面请大家在仔细读读,你发现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展开的呢?如果让你用议论文体来写这个题目《拿来主义》,你会怎么安排结构思路呢?(可能的回答:(1)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这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2)拒绝拿来的表现与弊端,拒绝拿来的思想根源;主动拿来的好处与方法、态度。这是按照先反后正、对比分析的并列展开的思路。教师在学生解说后,提示:本文作者是按怎样的一种思路写呢?)(学生讨论,师生问答,进一步整合文章内容要点,梳理层次。)根据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第二部分(第3~5段)着重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6~7段)着重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导思:从上述的整合、梳理中,同学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在阐释“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时,大致按怎样的一种顺序来展开思路的?(师生问答,教师点拨,归纳)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四、精读研讨。(一)比喻——鲁迅杂文说理形象性的基本元素。导思:运用比喻阐明道理,是杂文写作的常用技巧,鲁迅是运用比喻的高手,“立象藏理趣”是鲁迅先生杂文的一大特色。“杂文,是借助形象来说理的文字。杂文区别于一般的短论主要在于它的形象化。”(岑桑《杂文杂议》)没有形象化,便没有杂文。杂文的形象化,要求把形象“化”于说理之中,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形象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而在于透过形象的启示,把问题揭示得更加明白,更加透彻。比喻是杂文形象化的一个基本手段。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语例,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它们的含义,并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学生跳读课文,勾画比喻说理的文字,找出喻体,揣摩其含义。教师巡视,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文中运用比喻阐明道理的典型语例主要集中于课文第8、9两自然段。齐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后,问答、讲析喻体的含义及比喻说理的表达效果。本文巧妙地用继承一座大宅子来比喻,通过论述对这所大宅子的态度来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巧妙贴切,生动具体,深入浅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比喻手法运用得所以巧妙,不仅由于整个比喻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孱头”“昏蛋”“废物”自不必说,“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之类也无不如此。导思: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局部许多地方也广泛使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同学们也举几个例子说明。例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风趣、幽默。)例2:“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小结:鲁迅所以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是由于他对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用来比喻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都做了细微的观察和揣摩,都下了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功夫。因此,无论整体的比喻还是局部的比喻都让人赞叹佩服,不仅得到了深刻的启示,而且也得到了艺术的愉悦。(二)幽默——鲁迅杂文语言讽刺性的惯用技巧。导思:没有幽默感,便没有杂文。幽默指的是一种轻松的讽刺,即用诙谐有趣、含蓄有力的语言进行批评。鲁迅杂文的幽默感常常借助反语、借词等手段来实现其“妙语讽世情”的效果。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富有幽默感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用“捧”“挂”两个动词和“大师”“发扬国光”等引语,来奚落那些“送去主义”者恬不知耻的丑态。“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而无奈,寒碜可怜的程度。“捧”字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表明此次画展涉及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一语,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算得显出一点进步”这是反语,实际上是说这是一种“倒退”。讽刺了“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表示不齿。)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是褒词贬用,“丰富”是欺世盗名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个音译词,即“时髦”的意思。用在这里是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小结:与疾言厉色恰成对照,幽默感总是寓于心平气和、谈笑风生的三言两语之中的。在杂文里,幽默感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博取读者之一粲;而在于把鞭笞、讽刺、批判的对象,置于难堪的境地,使之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狼狈不堪的小丑。鲁迅的杂文的幽默性正体现了这一点。五、拓展迁移。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研讨,我们理解了本文的说理的形象化与语言的幽默感的特色。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的运用比喻和幽默,可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风趣盎然。为加深对比喻说理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读以下两个语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用。(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1.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撞门,甚至破门跳窗进来。“闭关主义”、“门户开放”,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