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件1愚公移山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大语文课件3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下的愚公塑像大语文课件4武汉的东湖公园大型雕塑——愚公移山。大语文课件5大画家徐悲鸿名画《愚公移山图》大语文课件6本文选自。列子,名,时人。《愚公移山》出处《列子·汤问》御寇战国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原本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大语文课件7正音正确朗读大语文课件8朗读正音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rènjì大语文课件9朗读正音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héngyūshuāngjīběnchènsèhè大语文课件10朗读正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sǒukuìwú大语文课件11朗读正音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yōngcuòlǒngshuò大语文课件12注释口头翻译大语文课件13注释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高万仞:形容极高。大语文课件14译文1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大语文课件15注释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尽同“直”山之北水之南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人面对险峻的大山大语文课件16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住着。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进出要绕远路。(于是)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译文2大语文课件17注释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才用土筐,名词作状语凭借挖介词,到他们,指愚公一家大语文课件18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还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面去。”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译文3大语文课件19注释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阻止即使表修饰取独思想取独顽固取独表转折表承接连词语助大语文课件20难句翻译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倒装,是为了强调谓语你太不聪明了!大语文课件21译文4河曲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样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啊,但这山不会加大增高,还担心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可回答了。大语文课件22注释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停止同“措”放置高地放置、安放隔绝这件事,指愚公挖山不止的事这件事,指愚公挖山不止的事南岸大语文课件23难句翻译帝感其诚“帝感(于)其诚”的省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大语文课件24译文5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不停地挖下去,就把这件事禀报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这两座山,一座放到朔方东部,一座放到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就没有山冈阻隔了。25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无陇断焉陇:垄(土丘,高地)426“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惩山北之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27“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28“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729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830古今异义①惩:古:(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今:处罚。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今:阴天。31•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今:已经。大语文课件32古今异义•6、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7、操蛇之神闻之•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33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名词做介宾短语34•课堂检测大语文课件35读准下列字音返回上页下页仞(rèn)惩(chéng)迂(yū)魁(kuí)孀(shuāng)叩(kòu)箕(jī)畚(běn)龀(chèn)叟(sǒu)匮(kuì)厝(cuò)雍(yōng)亡(wú)以应36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2.指通豫南•3.阳阴•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古代计量面积用语。)(直)(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把······怎么样)(用箕畚装土石)(草木)(顽固)(即使)(担心)(削减)大语文课件37解释加红色的词语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毕力平险指通豫南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七尺或八尺将近苦于曲折,绕远尽、全直大语文课件38解释加红色的词语达于汉阴杂然相许曾不能损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孀妻遗男始龀山之北,水之南纷纷地。赞同连……都哪里之于寡妇死了父亲的男孩才,刚。换牙。大语文课件39解释加红色的词语3汝之不惠其如土石何长息曰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无穷匮也同“慧”,聪明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叹息改变即使穷尽40解释加红色的词语4何苦而不平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一厝朔东无陇断焉担心没有停止放置、安放通“垄”,高地大语文课件41欣赏成语故事把握文意42•愚公移山成语故事.ts43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故事的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占地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是情节的开端。整体感知44第三部分(3):写河曲智叟讥笑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人定胜天的思想。这是情节的发展。第四部分(4):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人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二者是同时到来的。451、愚公为什么移山?2、移山有困难吗?3、结果怎样?大语文课件46二山雄立图画面大语文课件47家庭会议图大语文课件48毕力平险图大语文课件49愚公智叟辩解图大语文课件50神灵移山图大语文课件51问答深入理解大语文课件52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返回上页下页大语文课件5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用原文回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大语文课件54•杂然相许。•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5.移山具体行动的句子?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大语文课件551.山之高:高万仞;2.山之大:方七百里;3.人之老:年且九十;4.人之少:子孙荷担者三夫;5.路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56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大语文课件57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智叟的“笑”应是哪一种笑?•嘲笑(讥笑)大语文课件582.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语文课件593.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河曲智叟亡以应大语文课件604.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大语文课件61有发展的眼光愚公大智大勇与困难作斗争智叟不智、不勇用静止的观点害怕困难大语文课件62智叟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小孩不智:目光短浅不愚:高瞻远瞩自作聪明,嘲讽关心愉快助之嘲讽阻之5.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是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反衬愚公的大智大勇。大语文课件63思考: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理解: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返回上页下页大语文课件64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命名意味深长。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大语文课件65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大语文课件66•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心。返回上页下页大语文课件67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