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催眠疗法(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催眠治疗法本章重点:催眠、催眠术、催眠疗法的概念;催眠的功能、催眠层次以及催眠疗法的治疗功能;催眠疗法的理论;催眠疗法的基本原理、催眠疗法的实施。本章的难点:催眠疗法的操作第一节催眠疗法概述一、什么是催眠(一)催眠的涵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此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之下,经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它与正常睡眠是有区别的。催眠状态是由催眠师用暗示的方法引出来的。(二)催眠的功能(或效应)1、生理效应:(1)影响植物神经功能(2)可定向调整机体功能(3)催眠僵体效应。2、心理效应:(1)思维自主性减低(2)暗示性上升(3)注意范围狭窄(4)记忆变化(增强或遗忘)(5)催眠性幻觉(6)催眠逻辑:已经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互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且并不知道它们是不相容的。(奥恩,1959年)(7)时间曲解:时间增长和时间压缩。(8)返童与速老(9)回忆“前生”(10)催眠后行为(11)催眠性痛觉丧失(12)隐蔽的观察者(意识分离状态):意识中的一个隐蔽部分,它能够了解个人开放的意识中未呈现的事物。冰水实验:口头报告不疼,书写的手在颤抖。意识水平1和意识水平2是分离的。(三)催眠状态的层次分析1、轻度催眠状态。轻度催眠状态,即是一种浅程度的催眠状态。这一状态的实验结果是“观念运动”学说的基础。“观念引起运动,运动加强观念”。2、中度催眠状态。(1)感觉迟钝或感觉过敏。(2)引起错觉和幻觉。(3)个性的变换。3、深度催眠状态。(1)“暗示大范围的无感觉”。(2)记忆在暗示下发生变化。(3)退行。2(4)“梦游式”的言行。二、什么是催眠术(一)催眠术的概念那种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与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两者合之,即称为催眠术(hypnotism)。催眠术是运用生理放松,心理诱导与暗示方法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状态即催眠态的技术。催眠术源于中国,但兴于西方。在中世纪首先使用催眠术的是巫术师和法师——魔鬼的代理人。首先使用催眠术来治疗“魔鬼附体疾病”的人是伽斯纳神甫。18世纪经奥地利的麦斯麦和英国的布雷德等医学专家的努力,这种古老的技术才重新被引入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二)催眠术的分类1、按施术者来分:(1)自我催眠,即自己为自己进行催眠的方法;(2)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师负责施行的催眠方法。2、按暗示条件来分:(1)言语催眠,即运用语言进行暗示的催眠法;(2)操作催眠,即非言语性的催眠法,它是运用行为、动作、音乐或电流等作为暗示性刺激,达到催眠状态。3、按意识状态来分:(1)觉醒时催眠,即在意识清晰时进行暗示性催眠;(2)睡眠时催眠,即在睡眠状态下进行催眠。4、按配合情况来分:(1)合作者催眠,即对自愿或合作者进行催眠;(2)反抗性催眠,即对不合作者进行催眠。5、按进入催眠的速度来分:(1)快速催眠,即在瞬间进行催眠状态的方法;(2)慢速催眠,即逐渐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6、按受术的人数来分:(1)个别催眠,即施术者对单一受术者进行催眠;(2)集体催眠,又称小组催眠,即对一群体同时进行催眠。7、按距离来分:(1)近体催眠,即面对面的为受术者催眠;(2)远离催眠,即施术者与受术者相距甚远进行催眠,如电话催眠、书信催眠和遥控催眠等。8、按客观因素来分:(1)自然催眠,即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产生的自然的催眠现象,如汽车驾驶员出现的公路催眠等;(2)人工催眠,由施术者来进行的催眠,即他人催眠。9、按催眠程度来分:(1)深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深层催眠状态,如呈僵直或梦行状态;(2)中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中层催眠状态,如呈无力、迷茫状态;3(3)浅度催眠,即受术者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如呈宁静、,肌肉松弛状态。10、按催眠对象和手段来分:(1)人的催眠,即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2)动物催眠,即使动物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3)麻醉药物催眠,即应用麻醉药物,如阿米妥钠、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使人进人催眠状态;(4)非麻醉药物催眠,即用无麻醉作用的药物作为暗示性刺激,以达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三、什么是催眠疗法(一)催眠疗法的概念所谓催眠疗法(Hypnotherapy)就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二)催眠疗法的功能催眠治疗的主要功能是使患者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促其精神放松、肌肉松弛,个体易受暗示性增高,甚至还可以导致患者的情感释放和被压抑的记忆复现。一般认为,催眠疗法是通过施术者词的暗示产生治疗作用的。把那些抑郁、焦虑、厌恶、紧张等有害的负性意念,不愉快的事件和痛苦的经历彻底清除掉,用积极的“正性意念”(如自信、满足、勇气、沉着、胜任、协调、专心、信奉等)来调整心理生理活动,改善情绪,增强机体的免疫、生长与修复功能。巴甫洛夫认为,催眠的有效作用是由于运用了良性词,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他断言:“暗示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当个体接受暗示后,处于一种对指令与吩咐不加分析、批判、无条件执行和相信的状态,从而调动了个体内部的积极性,促进了机体的代偿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拉托霍布在《言语是生理的和治疗的因素》中,列举了言语暗示对利尿、代射和皮肤营养有积极作用的事实。许多科学家也做了神经心理及神经生理等实验,证实了催眠确能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催眠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催眠也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对应激的应变能力。(三)催眠治疗的适用范围1、需要促进患者心理、生理上放松的,如焦虑症、抑郁症,以及与情绪障碍有关的心身疾病。2、需要提高并利用患者的暗示性以减轻或消除症状的,如癔症性转换性障碍等。3、根据患者病因及状态而需要其宣泄被压抑的情感时,或暂时神经症、癔症或反应性缄默、木僵状态等。4、需要唤起患者被压抑的记忆时,如焦虑症患者的遗忘或癔症性界限性遗忘等。心理治疗是一个过程,是用一把无形的心理“手术刀”一层一层剥开那包裹严实的心结。是用一盏指路明灯5、需要减轻生理性痛苦的,如分娩、哮喘等。此外,有些学者如克罗格(kroger,1977)认为催眠疗法应用的范围很广泛,催眠疗法对头疼、焦虑、恐惧、疼痛、分娩、泌乳困难、过敏性疾病、哮喘、溃疡病、神经性厌食、肥胖症、口臭、以及性功能障碍或性心理障碍等都可以采用催眠疗法。(四)催眠疗法的一般疗程催眠治疗的疗程一般是1~5次,间日或三日一次,三次后每周一次,最多不超过10次,4每次半小时左右,疗后还要加紧个别心理治疗,以消除病因。四、对催眠观念的澄清1、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着了,除非进入很深的催眠,不然,你的意识仍然很清醒。2、催眠效果主要是由语言的引导、暗示来完成的,与超能力、气功、魔术、法力可以讲毫不相干,催眠没有什么神秘色彩内容,任何人都能够学会。3、在一般意识状态下,人们很难进入潜意识的世界,但是,在催眠状态下,一旦处於α脑波状态,人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容易接受引导而打开潜意识的记忆库或给潜意识输入积极、正面的信念。4、不必担心在催眠中会醒不过来,也许有些人会因为在催眠状态下很放松,很舒服,所以不想太早脱离,这时候,不妨很很睡上一觉,睡饱了,自然就会醒来。5、我们的潜意识具有惊人的能力,它储藏人类所有的智慧,它控制我们身体所有的自动运作,催眠可以帮助我们清除潜意识里的负面想法,让潜意识发挥最好的功效。6、必须指出的是催眠治疗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第二节催眠疗法的理论假说一、动物磁流学说动物磁流学说是18世纪末由奥地利医生麦斯麦提出的。他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磁流,在正常状况下,它维持着动态平衡。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人体内磁流不畅,其活动失去了平衡。二、睡眠理论睡眠理论是某些学者对催眠现象的早期理解。该理论认为,催眠是睡眠的一种形式,其依据是催眠与睡眠在外表上有着相似之处。睡眠理论强调了催眠状态的产生是因为某种感觉上的单调刺激影响了大脑的睡眠中枢兴奋所致。三、角色理论沙宾(T.R.Sarbin)在1950年阐述了他的催眠的角色理论。沙宾及其追随者们认为,催眠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在催眠过程中,角色是由催眠师的指示或暗示导演的,根据这些指示或暗示,被催眠者知道该如何扮演这个角色,该如何去行动。沙宾强调,被试若想在扮演被催眠者这一角色方面获得成功,主要基于以下五个因素:(1)角色期望,即他对自己处于被催眠情境下的角色的期望;(2)角色知觉,即对催眠师要求体验的角色行为的理解;(3)角色扮演技能,如丰富的想象力;(4)自我角色一致,即自己的一些行为方式、思想方法与被催眠者的角色相吻合;(5)对角色要求的敏感性,即对催眠这一事实的认识,能对催眠师的暗示作出反应。沙宾指出,被试不同程度的易催眠力是上述这些变量的函数。四、病理状态理论该理论由沙可特(J.Charcot)提出。他认为,催眠状态实际上是人为诱发的一种精神病态,是癔症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正常人格的表现;能被催眠者都是精神病或神经症患者。五、生理性理论巴甫洛夫学派从生理学角度,以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为基础对催眠的实质作了解释。巴氏从实验中发现,单调、长期和重复的刺激可以导致睡眠。对人而言,不仅是单调的物理刺激,还有言语也能成为引起睡眠的刺激。六、分离理论5分离理论(dissociationtheory)分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让内(Janet)。让内接受巴黎学派的催眠是人为产生的精神病和神经症的主张,认为可被催眠的人都有精神病理基础。催眠就是用人为的方法使人的综合心力衰弱到不能以意志控制冲动的观念,使观念脱离完整的、正常的人格,因而出现精神病症样的现象。七、输入-输出理论输入-输出理论是巴勃运用信息加工原理对催眠现象的解释。根据输入-输出理论,巴勃认为,被催眠的人在催眠状态下所出现的催眠行为(输出反应)与被试原有的状况(输入状况)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输入变量包括被试的个体特征、对催眠的态度、对他人所指定的活动的期望和任务激励,催眠师暗示的语词和音调、暗示的方式方法等,都作为输入条件影响着输出反应(催眠反应),表现出故意耐受疼痛、选择性遗忘、幻视幻听等现象。因而,催眠实际上是一种情境-行为反应。八、多重理论以萧尔(Shor.R.E.)为首的一些学者认为,催眠状态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他们认为,在催眠时既有意识的变更,也有角色的扮演,还受个体的想象性、联想性、吸引性、创造性及皮层功能等的影响。在这诸多因素作用下,被催眠者会进入催眠状态,并根据催眠师的暗示而产生一系列催眠反应。九、新分离理论新分离理论的倡导者是希尔加德(E.R.Hilgard)。该理论实际上是对分离理论的修正。希尔加德指出,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认知系统,它们按照级别排列着。尽管我们的自我控制系统主宰着我们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的行动,但也有一些心理过程在这些正常的自我控制系统之外。新分离理论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人类正常行为和意识控制机构并非高度一致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就像松散的格式塔一样,在行为系统之间存在着不一致,在感觉、思维和行为之间也存在着不一致;(2)意识流在一个以上的通道中流出,并且意识流可以同时从一个以上的通道中流出;(3)有些行为很少需要意识的注意,是自动化的,而另一些事情却需要意识的积极参与;(4)许多意识过程的发生无论在性质和顺序方面,都不依靠正常的自我控制,如夜梦、白日梦以及幻想等。十、状态理论状态理论派认为,催眠时,被催眠者的意识状态发生了变化,以意识的变更状态替代了正常的意识状态。这一观点可从深度催眠被试的反应中得到证明。例如,在催眠状态下,被试对催眠暗示的反应具有自动化的、无须努力的性质,他们的行为就像暂时由催眠师控制一样。第三节催眠治疗的基本原理与实施一、催眠治疗的原理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催眠术就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通过催眠后的求治者,认知判断能力降低,防御机制减弱,表现得六神无主、被动顺从。这时,暗示的效果比在清醒状态下明显,求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