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洵之像四川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苏洵及子女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1、苏洵之其人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2、苏洵之其事苏老泉,二十七•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应进士和茂才等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把平日所作文章都焚烧了,闭户专心读书,精习六经百家学问,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撰写文章,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几千字。•仁宗嘉祐元年,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将他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宋仁宗,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由此文名大震。宰相韩琦亦赞赏他的文才。嘉祐五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后不久病逝,追赠为光禄寺丞“文安公”。苏洵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成就最高,他著有《嘉祐集》15卷。文体知识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六国互丧sàng厥jué暴pù霜露与yǔ嬴yíng草芥jiè洎jì邯hán郸dān胜负之数shù当tǎng与秦相较处chǔ秦革灭殆dài尽或未易量liàng下咽yān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补充材料抱薪救火补充材料大意: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出处《史记·魏世家》:魏国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苏代劝魏安釐王:“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根本不听苏代的话。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专诸:春秋吴国人,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与伍子胥交好。伍荐专诸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要离:春秋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万夫莫敌,阖闾日夜忧虑。伍子胥又荐要离,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在王宫与阖闾斗剑,故意用竹剑刺伤阖闾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右臂,投奔卫国庆忌。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便对要离深信不疑。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要离乘庆忌在船头畅饮,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诧异之极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欲杀补充材料战国四大刺客要离,庆忌摇着手:“此乃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死两个天下勇士!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回国后,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辞谢不受,说:“我杀庆忌,不为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自刎于金殿。•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抗秦大事年表补充材料李牧、白起、王翦、廉颇;“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战国后期第二军事强国,灭亡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用人不信,自毁长城”。前有赵孝成王在长平之役中以赵括代廉颇,造成长平惨败,赵军死45万人,元气大伤;继之悼襄王以乐乘代廉颇,迫使廉颇奔魏投楚,失去良将;后又有赵王迁冤杀李牧,招致赵国最后的灭亡。•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先是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离间计,夺取李牧兵权,不久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汉文帝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汉车骑都尉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背景介绍宋王朝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苏洵生活的真、仁、英宗三世,宋王朝虽然尚未十分疲弱,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1004年,辽举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城下的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和之风日炽。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一代代宋王朝统治者的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忧心和思考,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警世之作。澶渊之盟•辽国进犯中原,打破数州直逼京都之时,本欲迁都金陵南逃,但被宰相寇准等主战派力荐其御驾亲征。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补充材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破灭:灭亡兵:武器利:锋利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弊:弊端赂:(割地)贿赂课文研读参考译文第1自然段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而:连词,表因果关系。亏:亏损。道:道理,原因。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或:有人。互丧:彼此相继灭亡。率:全都,一概。耶:吗。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译文: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以:因为。丧:灭亡。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完:保全。秦灭六国补充材料故曰弊在赂秦也。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中心论点(总)(分论点2)(分论点1)•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下文议论。问题探究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以:凭借。攻:攻战。取:取得。则:就。获:获得。邑:小城镇。城:大城池。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第2自然段课文研读参考译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较:比较。之:助词,无意。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其实:它实际数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所亡:所丢失的土地。所:所……的+名词欲:想要。患:担心的。固:本来。则:那么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从而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思:回想。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以:从而。视:看待。举:拿。以:把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割:割让。然后:这样以后。安:安稳。寝:休息,睡觉。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通“餍”,满足。奉:献,送。弥、愈:更加。判:确定,断定。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固:本来。宜:应当,应该。以:用。颠覆:灭亡。事:侍奉。得:得当,适宜第二段:问题:论述赂秦哪些方面?论证方法?几层?赂者赂失多赂得多败亡少攻取少祖宗得难子孙失易两者土地消长:固不在战而在赂秦赂地多安睡少地有限欲无厌奉繁侵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薪不尽火不灭引证、喻证赂地乃自焚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者(韩魏楚)灭亡原因对比问题探究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终:最后。迁:改变。迁灭:灭亡。与:亲附、亲近。……也:判断句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继:随着、跟随课文研读第3自然段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既:已经。免:幸免。始:开始,起初。义: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斯:这。效:效果,结果。始:才。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以:用为:作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于:跟、与。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再:两次。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洎:等到。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而:却,连词,表转折关系。洎……诛:被动句。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为:成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慧穷竭,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且:况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