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课题方案桥墩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县早于2005年10月就启动了“新教育实验”,并于2006年12月24日,邀请来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来到苍南,为我县32所新教育实验试点学校授牌。今后5年,我县将逐步进入新教育实验的实质性阶段。“构建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它的行动项目主旨是探寻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本质,把握课堂的特征,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县教育局对“构建理想课堂”实验研究设置实验学校,摸索理想课堂的结构和类型,积极推广其先进理念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构建理想课堂”实验研究专项视导、展示活动,为其他学校“构建理想课堂”摸好底,探好路,寻发展,做出了示范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割裂开。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视阅读训练而忽视写作学习的倾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把写作文当作是一种苦差使。于是,就产生了学生看到作文题目搜肠刮肚无话可说,教师硬着头皮精批细改千人一面的文章的现象。师生双方对作文都是苦不堪言。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觉察到,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看重“阅读”与“写作”的课型区分,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另一方面是学生不会从阅读中“吸取”从写作中“倾吐”,使写作学习与阅读教学脱钩,从而使得写作学习陷入了困境。而我校尽管非常重视学生的习作指导和训练,但是学生怕习作的心理十分严重,不愿习作的现象很普遍,再加上现在小学生生活经验狭隘,认知有限,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章法,甚至到了高年级还不能通顺、清楚地表达。学生习作训练已经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必须进行相关的研究。前几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虎山路初级中学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成果让我们得到了启发。我们试想何不填补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这一块空白呢?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确立了“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课题,努力构建一种将读和写的能力培养融合起来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以阅读帮助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迁移能力的能力型优生。(二)课题的意义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的“构建理想课堂”中,解决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对我们城乡结合的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①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养成习惯,一上作文课就头疼,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②遵循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③抓住小学生模仿心理的特点,给他们以范文,让他们有章可循。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确实,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2、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有利于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理想的探究性阅读。②丰富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方式,对教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③提高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水平,养成运用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习惯。④营造了研究的氛围,培育了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让教师学会课题研究的方法,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⑤推进了我校的新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传统的课堂,在儿童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育行为和评价方式改善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构建理想课堂。3、对学校发展的意义。本课题将探索出实施构建理想阅读教学课堂有效途径,探索适合学校学情的写作学习指导的基本操作框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一整套“阅读教学中习作训练”实践研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让写作训练实践研究成为学校对新教育试验的一个切入口,成为学校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强大动力,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极大提高我校的办学品位,创建我校的特色。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2006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发文【2006】011号《关于下达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的通知》,正式批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类别: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HB060356,学科分类:基础教育),并开展了《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虎山路初级中学进行了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学习的策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小学阶段尚没有发现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写作训练的相关研究的报道。三、课题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一)概念界定阅读教学是指教师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阅读实践获得阅读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写作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也就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只是处在从“写话”到“习作”的过程,把这个过程总称为写作。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使受训练者具某种特长和技能。我们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获取某种技能而进行的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策略: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形势发展而研制的行动方针、措施以及活动手段、方式和方法。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定向于大范围行动过程具有一般性的宏观策略,另一个是定向于具体活动进程具有特殊性的微观策略。(二)理论依据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阅读是获取信息,写作是输出信息。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会到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学习写作,逐步提高,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找准契机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学习,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反过来又促进阅读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朱永新教授提出构建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即:参与度、亲合度、整合度、练习度、延伸度、自由度。正是在朱教授这种“理念课堂”的诠释下,我们认为构建理想阅读课堂,关键是教师开发、利用好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建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新模式,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两项能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但他们不是割裂的互不关联,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将这两项内容分开训练,学生在教师指挥棒的指点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读和写分离。该读的都读了,该写的也写了,教科书上的课文读得不少,到头来作文还是摸不着头脑,真是事倍功半。本课题研究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将读和写的能力培养融合起来的语文学习新模式:以阅读帮助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迁移能力的能力型优生。本实践研究的可行性:新课程中的课文,无论是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还是在遣词造句、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许多地方对学生的习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只要能做到在教学中读写结合、点化学法、以读导写、读中学写、仿中求新,就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从新课标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内容编排来看,阅读课文课后习作中就包含“小练笔”的训练题。这就意味着编者对“在阅读教学的同时组织写作教学”的重视,也为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提供了方便。四、研究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2.科学性原则。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整体性原则。从研究阅读教学读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出发,把握读→写的逻辑程序,处理好阅读教学中写作训练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4.主体性原则。在读写结合有效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五、研究的对象1、桥墩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由试验教师所在班级作为实验班,其他班级为控制班。2、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为主阵地。六、研究的预期目标从学生层面上: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渗透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在理想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提高学生包括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在内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缩。从教师层面上:本课题研究将提高教师对阅读课堂的把握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以及提升教师对学生习作评价的能力,将促进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学校层面上:期望教师在“新教育实验”这块沃土上,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运用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模式,大面积地、较快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建构一种更适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融阅读与写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创建我校的特色,促进我校的跨越式发展。七、研究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习作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无论在文体上,还是表达上都比原来的大纲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在准备上的压力,便于他们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地表达出来。于是,我们将“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的内容定为:1、研究学生写作心理,研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小学生作文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作文的一般心理特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顺应这一特征,尽可能设计一些形式新颖,饶有趣味的习作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心境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读、写综合训练,提高习作能力。因此阅读课教学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将拟定一系列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再进行尝试,从而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2、寻找各个年级段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渗透点”。例如:(1)推敲锤炼课题,指导学生写作人们读书看报,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使文章增辉添彩,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重视对文题的推敲锤炼。(2)揣摩开头结尾,指导学生写作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头开得好,下笔如有神,文思奔涌,脉络清楚。尾结得好,收束有力,并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古人对文章的要求曾有“凤头”、“豹尾”之说。而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开头不是过于突然,对所要记叙的人和事缺少必要的交代,就是绕大弯子空发议论,或无的放矢地去写景抒情。结尾不是匆匆收场,就是画蛇添足,或空喊口号。(3)结合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作小学各个年级段的语文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