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系张文立博士一、基本理论•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肌肉收缩的锻炼方法。•特征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治疗原则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背景•1940-1954年,Dr.HermanKabat在Washington,D.C.首先开始使用PNF的治疗技术,用于治疗骨性疾患的疾病;•1956年,第一本PNF的书出版;•随后,PNF被进一步发展;•英文第二版1999年出版Introduction•Initiallydeveloped(Knott&Voss,1940’s-1950’s)forpatientswithpermanentneurologicaldisorders–techniquescanbeappliedtoathleticinjuries/rehabilitation•Goalistohaveanincreasedneuromuscularresponse(usuallyanincreaseinstrength)butcanalsobeusedtoincreaserelaxation(inhibition)概念•1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2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PNF治疗作用•1在不同的姿势发展稳定和动态平衡•2同等地增强所有肌群的肌力•3增强耐力•4改善协调•5改善运动控制技能•6在增加运动的同时产生放松PNF技术的神经生理学原理•交互抑制:肌肉收缩时肌梭将兴奋传递到运动神经元,同时将抑制传递到拮抗肌;•放射论:对较强运动肌肉给予最大的阻力可引起较弱运动肌肉的收缩;•相继诱导: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主动肌运动模式的发展;•肢体运动模式:每个运动模式有三种成份(屈或伸、外展或内收、内旋或外旋的组合);螺旋对角交叉式的基本原理•符合正常的生理运动形式:大多数肌肉的附着点和纤维的排列;•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一的肌肉运动组成;•对角线形式运动是屈伸、内外旋、内收外展三对肌肉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所有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之一;•充分挖掘潜能: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利用各种反射: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按照正常发育顺序:从头到脚,由近及远;•拮抗中平衡: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PNF的治疗原理(1)•注意双向运动(屈→伸,伸→屈):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运动;•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协同作用”与拮抗肌的相互平衡影响;•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的;•动作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但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PNF的治疗原理(2)•重复所学动作: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可促进和巩固动作的学习,发展肌力和耐力;•强调感觉反馈: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平衡反应;•治疗要有目的:借助促进技术加强有目的性的活动。特点•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平衡反应;•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持一动作或姿势的稳定;•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程;•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种技术;肩D2F屈曲D1F屈曲D1E伸展D2E伸展屈曲(肩)外旋(肩)旋后(前臂)桡侧偏(腕)外展(肩)腕伸展指伸展伸展(肩)内旋(肩)旋前(前臂)尺侧偏(腕)内收(肩)腕屈曲指屈曲体育运动中所见的PNF范型•上肢伸展・内收・内旋范型:网球中的击球排球中的扣球屈曲・外展・外旋范型:柔道伸展・外展・内旋范型:自由泳屈曲・内收・外旋范型:仰泳•下肢伸展・内收・内旋范型:柔道屈曲・外展・内旋范型:空手道伸展・外展・内旋范型:柔道屈曲・内收・外旋范型:足球D1F进食、仰卧至俯卧D1E反手打网球D2F举双手赞同D2E棒球手掷球后髋D2F屈曲D1F屈曲D1E伸展D2E伸展屈曲(髋)踝关节背屈足趾伸展外展(髋)内旋(髋)足外翻伸展(髋)踝关节趾屈足趾屈曲内收(髋)外旋(髋)足内翻D1F踢球D1E骑自行车上车D2F中国功夫踢腿D2E行走时摆动相二、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手法接触(manualcontacts)•牵张(stretch)•牵引(traction)•挤压(approximation)•最大阻力(maximalresistance)•时序(timing)•口令交流(commandsandcommunication)•强化(reinforcement)•视觉刺激(opticalstimulation)ManualContacts手法接触•“Pressure”usedtogivesensorycluestoperformingmovementandgeneratingstrongermuscularcontraction压力提供感觉暗示产生更强的肌肉收缩•Applyoverdesiredmuscle/sandalonglineofdesiredmotion沿着运动方向施加在目标肌肉•Shouldnotcausepainordiscomfort不能产生疼痛或不舒适感•在肢体运动方向上任何一点施加相反的压力将刺激协同肌强化运动•蚓状肌抓握能使治疗师很好控制运动而不会因挤压或给予身体骨骼的压力太大而引起患者疼痛(一)PNF基本技术•手法接触(夹状手)•牵拉•挤压•阻力•口令交流•时序•视觉刺激•治疗师体位(二)PNF特殊技术•节律启动•等张组合•拮抗肌逆转•重复牵张•收缩—放松•维持—放松三、运动模式(一)PNF模式的特征和形式•PNF模式在三个平面上组合运动矢状面冠状面四肢或躯干的旋转•螺旋和对角线的特征•根据肢体近端关节的运动来命名头、颈、躯干和四肢均具有两个对角线模式,分别简称为D1模式和D2模式,每一个对角线又由两个互为拮抗的运动模式所组成,并以近端关节的运动命名,分别称为屈曲模式、伸展模式。对四肢来说,每个肢体总共就有D1屈曲、D1伸展、D2屈曲、D2伸展四个运动模式。•PNF模式对于肢体近端和远端关节的位置有严格要求,而对中间的关节则无特别的规定,屈伸均可。•当躯干和肢体组合在一起协同运动时就会达到更完整的效果。•PNF模式的轨迹在四肢是由四肢运动时远端的手或足所形成的,至于头颈模式,则由鼻、下颌和头顶所形成,躯干上部运动模式的轨迹是由肩顶画出,躯干下部运动模式的轨迹则是由髋所绘制的。(二)对角线模式•螺旋、对角线特征;屈曲或伸展、内收或外展、内旋或外旋三对相反运动的组合;在运动过程中都出现中线交叉。•单侧模式:单侧肢体运动。•双侧模式:上肢、下肢或二者组合起来。双侧对称模式:配对的肢体同时进行相同运动;双侧非对称模式:配对的肢体同时向一侧进行运动;双侧交叉模式:配对肢体同时在相反的方向运动。1.上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简称上肢D1屈。•仰卧位,起始位是肩胛骨下压、内收、内旋,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终止位是肩胛骨抬高、外展、外旋,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治疗师站在患者上肢运动的那一侧,与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在一条直线上。2.上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简称上肢D1伸。•仰卧位,起始位是肩胛骨抬高、外展、旋转,肩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是肩胛骨下压、内收、内旋,肩关节伸展、外展、内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治疗师的体位与上肢D1屈模式相同。3.上肢屈曲—外展—外旋模式•简称上肢D2屈。•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时肩胛骨下压、外展、内旋,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终止位是肩胛骨抬高、内收、外旋,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治疗师站在患者上肢运动的一侧,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上。4.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简称上肢D2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肩胛骨抬高、内收、外旋,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终止位是肩胛骨下压、外展、内旋,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尺偏,手指屈曲、内收。•治疗师的体位与上肢D2屈模式相同。5.下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简称下肢D1屈。•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髋关节伸展、外展、内旋,膝关节屈或伸,踝关节跖屈并外翻,脚趾向外侧屈曲。•终止位是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或者伸,踝关节背屈并内翻,脚趾向内侧伸展。•治疗师站在患者运动的下肢一侧,与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在一条直线上。6.下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简称下肢D1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或伸,踝关节背屈并内翻,脚趾向内侧伸展。•终止位是髋关节伸展、外展、内旋,膝关节屈或者伸,踝关节跖屈并外翻,脚趾向外侧屈曲。•治疗师的位置与下肢D1屈模式相同。7.下肢屈曲—外展—内旋模式•简称下肢D2屈。•患者仰卧位,要稍向对侧倾斜,起始位是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或伸,踝关节跖屈并内翻,脚趾向内侧屈曲。•终止位是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踝关节背屈并外翻,脚趾向外侧伸展。•治疗师站在患者运动的下肢一侧,与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在一条。8.下肢伸展—内收—外旋模式•简称D2伸。•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旋,膝关节屈或伸,踝关节背屈并外翻,脚趾向外侧伸展。•终止位是髋关节伸展、内收、外旋,膝关节屈或者伸,踝关节跖屈并内翻,脚趾向内侧屈曲。•治疗师的位置与下肢D2屈模式相同。9.头颈模式—左屈模式•患者坐位、俯卧位和仰卧位均可,起始位是头颈后伸、右旋伴右侧屈曲。•终止位为头颈前屈、左旋伴左侧屈曲。•治疗师的位置应便于观察控制头颈的运动,通常在患者头侧的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上。10.头颈模式—右伸模式•患者坐位、俯卧位和仰卧位均可,起始位是头颈前屈、左旋伴左侧屈曲。•终止位为头颈后伸、右旋伴右侧屈曲。•治疗师的位置通常在患者头侧的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上。11.头颈模式—右屈模式•患者坐位、俯卧位和仰卧位均可,起始位是头颈后伸、左旋伴左侧屈曲。•终止位为头颈前屈、右旋伴右侧屈。•治疗师的位置通常在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上。12.头颈模式—左伸模式•患者坐位、俯卧位和仰卧位均可,起始位是头颈前屈、右旋伴右侧屈曲。•终止位为头颈后伸、左旋伴左侧屈曲。•治疗师的位置通常在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上。13.肩胛带模式—前伸模式•患者取侧卧位、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屈曲90°,脊柱维持正常位,头颈居中,肩胛骨居中立位,无旋转,运动时肩胛骨尽量朝鼻尖方向向上、向前移动。•治疗师站在患者的身后,面部朝着患者肩顶与鼻尖连线的方向。14.肩胛带模式—后缩模式•同前伸模式。•运动时,肩胛骨朝向下段胸椎尽量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