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目:《红与黑》书评:献给少数幸福的人恰逢于几日前刚刚紧赶慢赶的读完了斯丹达尔的《红与黑》。读后感触良多,令人深思,不愧为经典,借此机会,特将此书献给大家。落笔时,不禁诚惶诚恐,惟感尚未回味深究便匆匆提笔有失慎重,却又不想因此而错过与大家分享一本好书的难得机会。故而下定决心,愿竭我所能,将《红与黑》介绍给大家。书评为我一己之见,难免会有有失偏颇、理解欠妥之处,还望读者见谅。如有不同之见欲共研之,我必将不胜荣幸,热切之致。《红与黑》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堪与《红楼梦》相媲美的经典之作,文笔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但却亦不失唯美典雅之处。生活的真谛,幸福的追寻,真理的探究,伟大的也许无不渗透在这平凡的一字一句间,静静的凝神思索,读来不禁耐人寻味,愈品愈解其中味。本书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的社会环境为大背景,以悲剧性色彩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叙述主人公于连的浮沉荣辱、兴衰成败,向读者道出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和底层阶级的格格不入与重重矛盾。讽刺批判了上流社会阿谀奉承、争权夺位、寻欢作乐、夸夸其谈、无聊烦闷的奢靡生活,赞扬肯定了以于连为代表的底层阶级勇于冲破阶级的束缚,敢于直面社会的不公,敢于用生命维护尊严,执着追求平凡幸福的高贵品质。斯丹达尔以打破常规的方式将“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置于本书的总目录之后,可以理解为本书是为少数幸福的人而作的,意在指出幸福的人总是少数,只有这少数幸福的人才能够理解本书。这样便在一开始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深感困惑的问题:您是少数幸福的人之一吗?以此向读者发问,引人深思,并将读者带入书中自寻答案。作者虽向读者发问,但文中却并未告诉读者任何的标准答案,因为幸福本就没有什么标准,更没有什么答案可言。作者没有费尽周章的来告诉读者该怎样做,该如何获取幸福,而是告诉读者幸福需要自己去参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成为那幸福的少数人。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出生在落后山区的穷乡下人,出身卑微低贱,但却有着对成功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拥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敏感多情宽厚的性格。他并未像其他处在社会底层的多数人那样自甘低下习惯了被束缚的状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摆脱贫穷、摆脱受欺凌遭蔑视的枷锁的束缚。本书的全部故事都是按时间顺序而展开的,从于连的出场到被处决,前后大约共有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中,于连从一位贫穷的乡下人以略带有传奇色彩的方式艰难而曲折的爬升到了侯爵得意秘书的位置,这成功必然来之不易,然而正当于连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时,仅仅一封信便将他打入深渊,重回起点。由此可见于连终究还是弱小的,他与之为敌的是复辟贵族,是反动教会,是资产阶级,甚至是整个上流社会,可想而知他的悲剧是必然的。然而最终即便是面临死亡,于连始终也没有放弃他最后的防线,他用生命捍卫了他作为人的伟大的尊严。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到达飞黄腾达的顶峰,还是回到过去的低微贫贱,于连都是成功的,因为他找寻到了他所受痛苦的真正意义,即为了尊严,为了成为那幸福的少数人。但同样于连也是悲哀的,他从来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是一味盲目的信奉着“即便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人生信条,痛苦迟钝的追寻着幸福的影子。作为于连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志,于连的爱情也同样为人所关注,在四年的时间里,于连共经历了两场爱情,第一场是始于于连的诱惑而止于德·莱纳夫人征服的“心灵的爱情”;第二场是始于德·拉莫尔小姐的主动追求而止于于连消极排距的“头脑的爱情”。在这两场爱情中于连真诚的爱过德·莱纳夫人,也真诚的爱过德·拉莫尔小姐,但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当监狱中的顿悟最终使于连明白社会的成功并不就是幸福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与德·莱纳夫人的“心灵的爱情”。于连的爱情使我们明白爱情不仅仅是肉体的接触,更是两颗心灵的融合,它与所有的功利利禄无关。在我们欣赏着于连真挚纯洁爱情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正确积极的爱情观,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爱情。人生在世,没有谁不在追求着幸福。然而幸福终究是什么,我想任何人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幸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斯丹达尔的“生活在巴黎,年金一百路易,读书写字”;也是徐霞客的“游遍名山大川,看尽花开花落”;也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亦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幸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你选择了云卷云舒的自在逍遥,那就去享受生活的闲暇;你选择了登高望远的雄心壮志,那就去接受生活的挑战。追随我心,选择你所想要的,然后独立的、自由的、不受制于人的、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倘若如此,我想幸福便已悄然而至。幸福是一个“悟”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非一种结果,一个定论。幸福需要我们潜心经营,需要我们精心打造。《红与黑》将带你走进一个有关成功、有关幸福、有关爱情的奇妙世界。最后我仍不禁想问:“谁是少数幸福的人?”。愿我们都将成为“少数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