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综述罗尧成(上海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93)摘要:2007年9月上海召开的“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对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改革建议进行了专题讨论,对我国如何开展工程教育改革,保障和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最终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献计献策。本文即是该论坛综述。关键词:工程教学改革;工程教学强国;高层论坛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ReformEngineeringEducationandBuildUpChina’sStrengthinEngineeringEducationLUOYao-cheng(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Abstract:Areviewispresentedabouttheforumon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engineeringeducationheldinShanghaiinSeptember2007.TheforumincludedspecificdiscussionsonthestateofChina’sengineeringeducation,itsfactorsofinfluence,andproposedreforms.Manysuggestionsweremadeforcarryingoutreformsinthenation’sengineeringeducationinordertoensureandraiseitsquality,andeventuallystrengthenChina’sengineeringeducation.Keywords:reforminengineeringeducation;strengthinengineeringeducation;forumreview2007年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上海院士中心承办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工程界、教育界和企业界300余位专家、管理者,围绕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工程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建议等展开探讨和研究。大会采用工程院院士、教育行政领导、著名企业家以及大学校长“四方论坛”的形式,共进行了21场主题报告,现把报告内容和专家观点综述如下:一、喜忧参半: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大会发言中讲,当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规模已达600万,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同我国进行学历互认,这折射出我国较高的办学水平,而中央财政投资的教育部“质量工程”,使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潘云鹤院士等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工程师、尤其是优秀的工程师已成为世界“紧俏货”,如在欧美国家,许多学生的志向是学经济、管理、金融、法律,想学工程技术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工科毕业生连年减少,使德国工程师缺口达1.5万。而我国巨大的工科在校生规模无疑是实现工程强国战略目标的宝贵人力资源,并为欧美国家所羡慕和瞩目。作为全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及典型缩影,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认为,上海市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服务于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上海目前有83%的本科高校和48%的研究生培养高校设有工学专业。对照学科专业目录,本科的工学专业覆盖率为69%;研究生中工程硕士的培养领域覆盖率达88%。尽管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后备力量,但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以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不高已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潘云鹤院士指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亦远胜于水平”。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对“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师能力”的统计,我国在49个排序国家中居于末位。我国每年有30万左右工科毕业生融入“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专业面窄等问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另一体现是工科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近年来的高校就业率显示,部分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碰到较大困难,而企业又觉得难以招聘到所需工科人才。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总裁胡茂元提及,在过去5年中,所在集团共招聘了6750多名应届毕业生,平均每年1300多人,但仍深感高级工程人才和技师的紧缺,认为所招聘的高校应届工科毕业生不能活跃在车间、制造工艺流程中和质量把关部门,在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上还有较大差距。在工程教育质量不高的同时,工程人才的培养数量也在减少,吴启迪副部长已将工科学生数减少列为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之首。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白领”专业过于集中,“蓝领”专业设置不足。沈晓明主任指出,上海近5年来,培养成本高、社会需求大的工科类专业在减少,设置比例从5年前的39.7%下降到目前的32.5%,而语言类和管理类等应用文科专业增长速度过快。即便是工科专业的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当工程师。我国工程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正如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涂善东教授所指出,“尽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培养国家领导人、国防及国家经济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着来自传统思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政府目标、技术前沿领域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资源、环境恶化、全球化和工程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等方面带来的挑战。”二、问题透视: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的因素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吴启迪副部长认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不清晰、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相脱节、课程体系陈旧、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欠缺工程师的资格认证等。杜祥琬院士则指出,教师“忙于事务”、高校“官本位”思想的主导、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的偏颇以及工科学生学风的不端、工程师社会地位的不高等是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他同时指出,我国工程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人才的层次类型与工程实际不合、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联系不够等方面。宝钢集团前董事长谢企华认为,从企业视角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工科学生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不强,对工程兴趣程度不高;工程实践经验明显缺乏;工程教育目标不清晰,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趋向;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不够,对市场需求缺乏前瞻性的考虑。针对我国高校工程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教授认为,这与高校学科结构的不合理有着很大关系。综合众多专家的观点,认为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1)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学生素质结构难以适合企业需要。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不清晰,各类高等院校培养目标趋同。企业界十分注重的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工程伦理观念等未能通过高校教育得以有效培养和形成。(2)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现有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实践和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高校与企业间缺乏应有的紧密联系则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毕业生的最主要原因。(3)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材内容陈旧。我国高校缺少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尚未建立企业人员来高校任教的制度,教师整体水平与国际化教育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敬业程度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尤其在教材内容上,有专家尖锐地指出,我国高校的IT教材,落后国外20年,而与国内工程实践相比,也要落后5-10年。(4)管理体制与机制落后,教师“忙于事务”。杜祥琬院士指出“忙于事务”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和争取环节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过多;项目进行中的考核、评审、检查、验收活动过多,不讲效率的非学术性会议多;公关性、协调性应酬过多;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活动过多。教师“忙于事务”导致教师的教学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工程教育质量。(5)工程教育投入不足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下降制约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实施高质量的工程教育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但目前世界各国平均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而我国仅为0.6%;同时,高校的科研经费比重占科研总经费的比重与国外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潘云鹤院士还指出,我国高校有限的科研经费也呈现出分配上的不平衡现象,高校科研经费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大量的应用研究经费短缺。此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工程师社会地位的下降也是影响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三、观念转变: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确立科学的工程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是提高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前提,与会专家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确立如下理念:1.全面工程教育理念涂善东教授认为,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全过程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应覆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后学历教育的整个教育体系。第二,全包容的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对全面工程领域的认知、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以“全人教育”为目的,注重学生社会适应力和个人品质的全面提升。第三,全民的工程教育,强调工程思维对全体民众的草根性影响,主张强化工程教育的“草根意识”。与会工程院士较多地论述了“全过程的工程教育”。何继善院士根据全生涯教育理论,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划分为潜行期、初现期、自强期、活跃期、高峰期和余热期六个阶段,指出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继续教育阶段。李国杰、杜祥琬等众多院士认为,继续教育严重不足是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加强继续工程教育在我国具有紧迫性。韦钰院士则从全过程工程教育的另一端进行了论述,她指出,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应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承担重要使命,建议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加强早期教育和科学教育。在“全包容的工程教育”方面,与会专家较多地论述了工程师应具有的能力素质结构。杜祥琬院士认为,工程师最需要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商业管理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指出,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会动脑、动手、动脚,即要有勇于挑战、敢于突破、善于实施的创新意识;要有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灵活应变的实践能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要有自觉拓展、勤于应用、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要有尊重他人、相互信任、取长补短的合作能力,要有主动融合、善于表达、快速响应的沟通能力等。2.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出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是与会专家对于我国工程教育的热切期待,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关于何为创新型工程人才,何继善院士认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不应当只包括杰出创新人才,而应当是百花齐放。鉴于工程科技的创新包括科技发现、科学方法创新、技术原理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等多个层次,相应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也应当分为科学领军人才、科研人才、研究导向型人才、技术交叉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潘云鹤院士也认为工程领域的创新具有普遍性,他指出,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千方百计”使之成功,远非yes或no的问题。朱高峰院士通过对创新的方式、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知识、能力和品德结构等的论述,深入阐述了创新的普遍性观点。关于创新型工程人才的特征,李国杰院士从个体特征、团体特征、阶段性特征以及专业特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信息电子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点,他同时指出,创新能力之于工程人才固然重要,但许多情况下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比创新更重要,工程创新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忽略了约束条件,因此,培养工程创新素质要从重视约束条件做起,应重视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心。3.工程教育国际化理念通过工程教育国际化来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已成为与会大学校长报告的共同主题和一致认识。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麦福达博士指出,今天的工程学毕业生需要有国际视野,融合中外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培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