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发展和学习书法的意义书法的发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直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大家都知道,秦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丞相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创其小篆,由于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演变成隶书体的出现。隶书体实为篆体之捷,也就是说篆体的快写的演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上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衍yǎ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最终蜕变。特别是东汉,隶书鼎盛,碑刻林立,东汉石刻中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西狭颂》、《乙瑛》、《史晨》、《张迁》、《曹全》等诸碑也为后人称道仿效,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此时隶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后被世人称之为草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时期的地位化落衍变出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陆机《平复帖》(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以楷书书体为胜。“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创新意义的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两晋的王羲之,世人称其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书也。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以及郑道昭的《郑文公碑》,为北魏摩崖刻石。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等。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整个唐代书法,从六朝书法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楷书为主流,结构严谨笔法具臻。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初唐四家。稍晚的孙过庭、李邕以及陆柬之、怀素、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家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mín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基本已全部确定。五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融入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寓篆、隶遗意的新风貌。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超脱更新。书法于法度之外,多几分意趣内涵。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并给人以一种新的意境趣味。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书法总的趋势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有创新。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用笔秀研飘逸,体势姿媚。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欧体、颜体、柳体并称中国书法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二人与赵孟頫、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明朝中期文人书法重新抬头,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tí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四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晚明书坛,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书风离俗而趋雅。其中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董其昌法唐而入晋,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帖学书法家中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清代金石日出甚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加之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兼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近现代,书法艺术,流衍数千年之后,更是百川汇聚而归于大海,蔚为大观,多姿多彩。尤其是现代的书法艺木,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出现了更多的书法形态,如:隶行书、隶草书、隶篆书、草篆,行书、隶书、篆书综合的现代书法等等。大化流衍,或许是因现代的文明典盛,造就出繁荣昌盛的现代书艺,现在的书法艺术景象,这是非常好的一面,但另一方面,景象繁荣,但书家水品却难达到过去那种出神入化的高度,原因诸多,其一,现代人日常书写工具已不在所谓的毛笔了,更有甚者诸笔不在有,电脑代之尔;其二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尚古之风不有,断难有人在书法上耗费很大的精力,更不用说有唐人怀素那种“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的精神了,凡此种种,书法的高度似以达到顶端,逾越不得。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尤其是楷书在唐朝已经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后世虽然书法风格迥异或者在书法意境气韵上有种超越,但无不先宗法晋唐。所以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大多也基于此。书法学习的意义我们知道过去古人有“六艺”之说,即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称之为“孔子六艺”或者“古代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里提到“书”,也就是书法,实际这时的书法作为一种基本技能提出来的,你须会写字。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大概到唐代人们对书法的看法是更臻于高雅。比如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有云:“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始有“琴棋书画”的提法,终而有四大才艺之说。“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书法源于象形,是人之自身及世界万物形象的高度浓缩和抽象,所以美妙绝伦。今天,汉字仍保留了这种特性。唐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说“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以此推之,我们学习书法,就能提高我们对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认识,同时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再者《书谱》中说,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如能“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便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又,唐张怀瓘在《书议》中云:书法还可“骋纵横之志”,“散郁结之怀”。这些都能说明书法是可成为人的精神寄托,可改善人的心理状态的。书法艺术它“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唐张怀瓘语),是抽象和具象的有机结合,它即具有东方民族固有的含蓄隽永的特点,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它可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它可能是一幅怡人的风景画,是一首荡气回肠抒情诗,一段美丽的神话传奇,一幕动人的歌剧,一段美妙的音乐,一幕激情飞扬的芭蕾┄┄但它同时还可能是:一个曼妙的天体阵列,一幅神奇的元素图,一个有序的电子矩阵┄┄古人云:“琴棋书画,此四者,君子之好也”。又云:“试笔消长日,耽书消百忧;闲来得如此,万事复何求?!”书法可以促使内心的和谐!书法可以教人学会观察、模仿、领悟,可培养人的细心、耐心、恒心等等;同时,书道高雅,学习书法,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故能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增加人的智慧;书法更能让人神定气健,古人云:“写字用于养心,愈病君子之乐。”人在写字时“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说明练习书法也能祛病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