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说司马迁的?司马迁《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项羽本纪》一、朗读课文要求: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二、分析文章内容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三次行动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垓下之围1、重点词:项王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时不利兮骓不逝2、重点句:是何楚人之多也饮帐中常幸从驻守,名词作动词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奔驰汉军那边楚人为什么那么多啊?是,代词,汉军饮(于)帐中常幸从(之)使动用法,使-----随从固定句式奈……何:对……怎么办奈若何:对你怎么办歌数阕名作动词思考:(P74课后题)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复杂心情,体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项羽的宠姬,名虞。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常随项羽出征,形影不离。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心情:英雄末路、脱身无所的悲情,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性格:多情善感、有情有义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东城快战定语后置:骑能属者壮士骑从者直夜溃围南出:当夜;突围;名词作状语,向南平明:天亮---直夜突围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东城快战乃陷(于)大泽中左,乃陷大泽中:名词用作动词,往左走引兵而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前进,往东走田父绐曰:农夫;欺骗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副词---绐陷大泽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东城快战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身七十余战:亲自参加败北:战败卒:最终固:本来刈:割,砍---决意快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阻挡的被我击破,被我攻打的都降伏)东城快战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吾为公取彼一将:割取耳朵,引申为割取脑袋,杀死。1、通假字①辟易数里②骑皆伏曰2、重点实虚词①期山东为三处②汉军皆披靡③与其骑会为三处3、古今异义愿为诸君快战期山东为三处通“服”名词作动词约定通“避”汉军溃败古:痛快地打一仗古:山的东面今:快速的战斗今:山东省聚集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项羽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自刎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向东亦足王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无以渡: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古今异义)独:只木义,舣船:使船靠岸乌江自刎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怜而王我籍独不愧于心乎?“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固定句式:难道不……吗?独:难道,副词。王:动词。乌江自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吾为若德德,名词作动词,做好事。若非吾故人乎:你马童面之,指王翳曰:面对;指给……看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悬赏征求封城邑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东城快战•溃围而出•斩将刈旗乌江自刎•乌江拒渡•赠马亭长•慷慨赠头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一)、文言虚词“乃”的用法1、副词:项王乃大惊竟然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就平明汉军乃觉之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只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却是乃中《经首》之会乃:又2、代词,如:家祭勿忘告乃翁你的3、连词,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三、课后练习(二)、找出固定句式的标志并解释1.虞兮虞兮奈若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3.籍独不愧于心乎?奈……何对……怎么办何……为要……干什么独……乎难道……吗4.汉军至,无以渡。5.不亦远乎?无以没有可以用来……不亦……乎不是……吗(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变;樊哙,粗犷忠勇、智谋果断;项伯,简单糊涂;张良,足智多谋;范增,机智刚直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鸿门宴》把项羽放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和紧张的局势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则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写出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四)、(1)被围东城时,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你能体味出他此时怎样的心理?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表现了项羽极端自负的性格。(2)项羽说“为诸君快战”,为什么说“快战”而不说“决战”?项羽带领的除菌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斗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地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译文: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彷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四、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项羽之死?名家看乌江自刎咏项羽(南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易中天: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