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司马迁一、走近作者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司马迁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本纪12世家30列传70表10书8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三、检查预习缪公(mù)避匿(nì)缪贤(miào)汤镬(huò)虽驽(nú)肉袒(tǎn)盆缶(fǒu)召有司案图(àn)渑池(miǎn)诈详(zhà)(yáng)列观(guàn)左右皆靡(mǐ)舍相如广成传(zhuàn)礼节甚倨(jù)秦王不怿(yì)使其从者衣褐(yì)(hè)持其璧睨柱(nì)可予不(fǒu)遗赵王书(wèi)刎颈之交(wěn)(jǐng)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四、整体感知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①第1—2段:廉蔺简介②第3—13段:完璧归赵③第14—16段:渑池之会④第17—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五、讲析课文1---2段: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蔺相如者,缪贤舍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对廉颇介绍的比较详细而对蔺相如介绍的比较简略?且将廉颇置于蔺相如前?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通过对比,为下文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后面两人矛盾的产生做了铺垫。分析第3段•①概括第3段大意。(故事缘起)②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分析这一句话的作用。(反衬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为相如出场作铺垫。)蔺相如: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并主动出使秦国,从正面表现其智谋和勇气。5段:奉璧出使完璧归赵•开端(3-5):•→→→•经过(6-10):•→→•结果(11-13):•→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毕礼而归拜上大夫思考:(1)在“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叙了蔺相如与秦王斗争的过程。在“完璧归赵”的欺诈与反欺诈斗争中,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足智多谋、勇敢和不畏强暴)(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其细节描写:①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怒发上冲冠”运用了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渑池之会•开端(9段):•欲会渑池→廉蔺之议•经过(10段):•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结果(11段):•秦未加胜于赵→位居廉颇之右思考:(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思考:(3)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说一说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①正是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②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四、将相和开端:廉颇恃功经过: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先国后私结果: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公忠体国、勇于改过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廉颇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忠君爱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缪贤——蔺秦王、群臣——蔺廉——蔺有智谋大智大勇国家为重介绍斗争冲突分析文章选材特点。•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最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分析文章选材特点。•(2)作者对于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分析文章选材特点。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以蔺相如为例,作者主要运用了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侧面描写。如: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与智谋,从而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二、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三、对比映衬,相辅相成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四、个性化的对话描写。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填空: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年的历史。分------、------、------、-------,-------,共------篇.课堂检测1课堂检测2翻译句子(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译文:翻译句子(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对策没有定下来,想找能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2)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而且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同您结交。课堂检测3翻译句子(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译文:翻译句子(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4)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译文:城不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完整的带回赵国。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