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3)两种理论的分析维度不同:前者的分析单位是三维的(核心-半边陲-边陲),后者的单位是二维的(核心-边陲)。(4)两种理论构建的互动模式不同:前者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结构,不同层级的国家有纵向变动的可能;后者认为核心-边陲的关系是相对封闭的静态格局,一旦形成难以改变。(4)两种理论的政治目标不同:世界体系论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民主自由的新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则是要求落后国家通过改革和改善与外界关系来摆脱困境。第四题: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有什么关系(P108-111)城市化在表现上一般以城市物理空间和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构建为具体形式,因此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加以分析。(1)城市物理空间构建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相关社会问题多以自然生态问题的形式出现,反映了这一关系的矛盾和对立,也体现了物理空间构建中密集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这些社会问题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城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无法通过有意识的反城市化加以解决。(2)城市社会关系空间建构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相关社会问题多以城市人的社会心理问题及社会行为问题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城市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也体现了这一关系结构中异质性强、工具性和临时性关系较多的特点:如归属感缺失、心理疾患凸显、越轨行为增多等,这些社会问题往往是隐性存在的,难以被直接发现,但经常构成许多显性社会问题的根源,引起对城市人的危害。第五题:简析民主的基本条件(P120-121)关于民主条件的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综合各学者观点,可归纳为如下方面:(1)发达的市场经济可以为民主提供基于个人权利的经济模式,维护相当数量的人的自由与独立,从而保护和发展民主秩序。(2)良好的自治传统和政治文化能够培养出民主意识较强的社会成员,从而决定了民主效果。(3)多元独立的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之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它使人们成为有组织的“市民”,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宪法至上、实行宪政的政治体系是民主对政治系统的根本要求,必须通过建立宪政来避免国家权力的滥用和个人权益遭到侵犯。第六题:什么是理性,什么是理性化(P152-156)(1)理性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层面上均可有不同侧重的内涵。综合来看,它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又是人类认识这些事物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2)理性化是指用理性作为一切个人行为、社会行动以及政治权利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根据的过程。理性化通过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以隐性过程来实现其功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世界的理智化:强调行动的合理性必须来源于科学的判断,建立起崇尚科学的精神。人的主体化:强调每一行为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由意志的个人。社会生活的计算化:强调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可量化计算的,行为是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做出的。法律的权威化:非人格的、可预计的、透明的法律制度成为广受认可的调节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3)理性化是现代化在观念层面的表现,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和精神动力,对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均有重要影响,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具理性的泛滥,从而带来负面作用。第七题: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1)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终将走向一元,即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2)从这一走向的必然性上分析,二元结构走向一元结构,不但是经济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的客观要求。这种转变有利于农业面貌的改变,工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实现社会公平,平衡社会心理,改善城乡环境。(3)从这一走向的对策上看,应以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指导,变革现有的二元结构,建立新的一元体系,主要包括:破除城乡二元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改革导致城乡分隔的旧制度,创立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废弃城乡联系的旧机制,建立城乡联系的新机制。第八题:试述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P218-219)(1)从总体趋势上看,二元人格结构将最终将走向一元,但并不是两种人格的简单交替,而是实现两种人格的整合。(2)这种走向的必然性来自传统人格和现代人格的客观条件:一方面,传统人格中的精华仍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能全部丢掉;另一方面,现代人格并不是完美的理想人格,不能全盘接受。因此较好的选择是取其精华整合后加以继承。(3)经整合后的“一元型”人格,应该有利于实现人类个性、才智和潜能,有利于实现理性精神,有利于实现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这样才能完成重塑国民性格的历史使命。第九题:如何有效调控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P328-340)调控贫富差距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增加财富,二是适当转移财富(1)财富增加是调控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从微观方面讲,这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富裕程度,降低了其贫穷程度,特别是从绝对水平上提高了贫困者的经济生活水准。从宏观方面讲,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往往具有较低的贫富差距。这一结果是通过社会阶层的不断整合与福利保障而获得的。(2)适当转移财富是调控贫富差距的具体方式。这种转移是基于对财富来源的理性分析和对贫者的人道主义而实施的,以税收方式提取财富,以社会保障方式给予财富,从而实现财富从富者到贫者的转移,以缩小贫富差距。如何完善税收与社保制度并落实相关操作,是实现财富转移的现实问题。第十题: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有何特征(P311-319)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具有浓厚的身份化和政治化色彩,与之相对应,经过30余年的改革,当前社会的分化特征则一般表现为非身份化、非行政化、非政治化。(1)非身份化:改革前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以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为基础的身份制结构,通过社会成员的身份辨识其经济社会层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上三种与身份相关的制度的逐步松动与改革,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单位身份作为区分社会阶层的意义越来越小,即出现了非身份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无疑是导致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源。(2)非行政化:指改革以来行政级别因素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趋势。改革前的社会分层是一个典型的以行政级别为本位的官本位社会分层体系,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相关政治制度改革,做官从政不再是社会成员实现自我成就的唯一途径,官级、官位对利益的垄断效益减小,出现了非行政化的趋势。(3)非政治化:指改革以来政治主观分层倾向被经济客观分层倾向所代替的趋势。从某种角度上说,1949年至改革前的分层体系是一种根据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确定的政治分层。由于缺少现实依据和过高的主观性而在改革后很快让位于经济客观分层,即人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不是因某种需要而人为制造的政治性差别,而是因人们获取资源的能力与机会不同而造成的经济性差别。第十一题: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和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区别是什么(P322-327)(1)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既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纵向),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转换(横向),其实质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2)人口流动又称人口的机械流动或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空间地域上的一切移动。它着重反映人口整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及这种变动对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而社会流动着重反映社会成员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动及这种变动对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影响。另一方面,永久性人口流动一般伴随有社会流动,而横向社会流动也一般伴随有人口流动。社会流动和人口流动是一组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3)人才流动是指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间发生转移或变动的社会现象,这一概念与社会流动的不同在于:第一,前者主体只能是那些在技能或学识方面有较高水平的社会成员,即社会精英;而后者的主体可以是所有社会成员。第二,前者更强调人才在不同区域或单位之间发生的横向流动,主要特征是改变所属关系;而后者既包括横向流动也包括纵向流动。总之,可以认为人才流动是特定的流动对象(人才)在特定方向上(横向)的社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特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