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富贵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孔子的富贵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是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究其根底,仁字唯一。故孔门之学,可称之为仁学。世传《论语》二十篇。儒学发展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了,历史前进的潮流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催促着儒学的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过历经了两千五百余年的发展创新,儒学始终秉承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纵观传世《论语》,其中孔子与其徒弟探讨了许多话题,“仁”,“义”,“礼”等,从《论语》中便可反映出孔子的价值观,儒学思想也处处映射出了孔子对于事物的思考与理解,“仁”为核心,当然还有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富贵观。在孔子看来,追求富贵乃人之天性,如开篇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喜好富贵厌恶贫贱都是作为人自然的欲望,既然是自然的欲望,就不应该因为喜好富贵厌恶贫贱而将一个人的品性定性为小人,君子也是爱财的。孔子对于富贵的理解与老子的道家学说不同,孔子认为人性之自然并无好坏之分,追求富贵是每个人的权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而从老子道学的角度来看,君子应无欲无求是为上道,用句潮流的话来讲就是“富贵神马的都是浮云罢了。”比较来看显然孔子的儒学思想比老子的道学思想更加实际一些,也更加人性化,毕竟君子也是人,爱财也是天性,可以理解,况且真正能做到无欲无求的人未免有些泯灭人性了。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衣食无忧,难道只有一贫如洗,穷到一家老小都养不活才叫真君子吗?爱财,人性使然。孔子所讲的富贵,往往是与仁义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儒学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中的“道”便是要遵循仁义,追求富贵不能违背道德。不应盲目追求富贵,“唯利是图”,也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富贵而视天下黎民疾苦如无物。孔子赞赏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说他当家业富有时,说苟美矣(《论语·子路篇》)。这就是说,富有是美的。这反映了孔子对富的看法。当学生冉有提出:“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使人民富起来。这是从孔子仁的思想中可以自然引申出来的。推己及人,爱别人,爱人民,就要把美好的富也推给人民。只富自己不富别人不富人民的统治者是不仁不义的。例如齐景公自己很富,“有马千驷”(四千匹马与一千辆马车),古代以一辆马车和四匹马作为一个财富的单位,称为“驷”。齐景公有马千驷,说明他很富有。但他不给人民办事,没有做出什么好事。所以当他死时,“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篇》),人民找不出歌颂他道德的词。得到不义之财的人也是不可取的。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说,就象浮云那样,虚无飘渺,不增加什么乐趣。富贵,然后学,学的便是仁义伦理道德富贵是人所追求的,而当已达到富贵之后,便要以学来将自己的思想上升一个高度了。富贵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生活丰裕、社会地位尊宠,更在于精神世界完满充实、人格道德健全高尚。不难看出,孔子的富贵观念表现出一种基于自然情感的人文关怀,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友爱直接相关。君子取得有道之财,便应做到“仁者爱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使自己快乐,乐于助人,在物质上的满足过后享受精神上带来的满足。富贵,然后学,学习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习礼仪道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仁存于心,仁出于行。这样在收获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财富下达到儒学思想的顶峰。总之,《论语》富贵观念是孔子仁学的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位的人本主义富贵观。它既肯定富贵是基于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谋求富贵时坚持遵“道”、循“义”、守“信”的原则。富贵具体可以分为君子富贵和小人富贵。富贵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富贵,然后学”,这为通达完善的人格和充实的精神提供了条件。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