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字词•晋察冀jì派遣qiǎn殉xùn职动机•狭隘ài极端热忱chén冷清•纯粹cuì佩服高明鄙薄bǐbó•拈niān轻怕重•殉职xùn:为公务而牺牲生命。•狭隘xiáài: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热忱chén:热情。忱,情意。•鄙薄bǐbó:轻视,看不起。•不足道:不值得一提。•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本义指肢体麻木,没有感觉。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更好。益,更。•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迁,变动。刘禹锡其人其诗文他少有才俊,与柳宗元同榜进士,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805),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只为了那一点振兴国家的渺茫希望,却为此失去挚友(王死柳贬),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他死罪幸免,活罪难逃,先贬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作《秋词》),九年后奉召回京,2年后写《戏赠看花诸君子》)又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作《陋室铭》),共约13年。直至14年后的大和元年(827)应诏回到京都洛阳,前后长达22年(途径扬州时写《酬乐天……》826年,回京后次年写《再游玄都观》828年)他与白居易、柳宗元齐名(世称“刘白”、“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字,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梦得•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与“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菡萏hàn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琼《浣溪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品读《秋词》,找出最能体现刘禹锡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语句并加以赏析。【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日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白云,一飞冲天,我豪迈的诗兴诗情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主题归纳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但他虽被贬低,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豪迈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豪迈乐观奋发进取前两句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后两句写景(明丽秋景),借景抒情。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1、填空。(2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议论,歌颂秋天的明丽壮美,后两句借景抒情,借晴空中排云而上的鹤的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和奋发进取精神抒发得淋漓尽致。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过关测试】•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刘禹锡的诗•《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杨柳枝》(其一):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绵绵不尽,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我们一起坐在西窗下,一边剪着烛花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追述,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苦涩无奈)(孤独凄凉)(想象/虚实相生)()夜雨寄北(李商隐)•1.“涨”字用得好,好在何处?•“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夜雨连绵、池水暴涨的景象,又表达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凄凉。•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运用借景抒情手法,用秋天夜雨连绵、池水暴涨的迷蒙暗淡景象,抒发诗人于凄风苦雨中辗转难眠的孤独凄苦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诗歌后两句,运用想象,以设想未来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欢乐情景,来写今日别离的凄苦、思念,更衬托出离情的深沉。•①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②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③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巴山夜雨•⑤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猜猜他是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作于1210年。绝笔。遗嘱。)•陆游(1125—1210年),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huì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于1192年(退居家乡),诗人时年68岁。约8年后,诗人去世。•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huì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shèn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1、重点字词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字面意思。•3、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潼关(清末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南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肆虐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抓字词)《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南宋)•僵卧孤村不自哀,。•,铁马冰河入梦来。•字务观,号放翁。爱国诗人。•寄情于梦。•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深沉悲怆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南宋)•僵卧孤村不自哀,。•,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诗运用寄情于梦的手法,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那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同时也暗含着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深沉悲怆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背景关•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作者关•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师生互动分析诗歌诗意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拘束久远簇cù:簇拥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小组合作探究诗歌•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修辞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情感关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拓展延伸感知作者•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人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