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国环评证甲字第1812号2010年8月21工程概况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近期实施的6项提高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引排工程之一,是提高流域和区域防洪除涝能力、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防洪、水资源各相关规划所确定实施的工程项目。工程建设十分必要。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新开和拓浚河道总长116.72km,新建界牌水利枢纽(节制闸、泵站、船闸)、奔牛水利枢纽(立交地涵、节制闸、船闸)等;工程沿线主要支河口门实施有效控制,建设牛塘水利枢纽(节制闸、船闸)和前黄水利枢纽(节制闸、船闸)等;因河道拓浚、平地开河、对沿线跨河桥梁(道路、铁路)进行拆建(新建);对两岸因控制工程建设而影响的水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及影响处理工程。工程永久征地22760.45亩(扣除河流水面后新征土地15845亩),临时占地51150.45亩;拆迁居民房屋1016676m2;拆迁4061户14849人,生产安置人口9834人,工程总投资为1050763.48万元。2工程分析2.1规划相符性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提出的扩大“引江济太”规模、提高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骨干引排工程之一,江苏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也将其纳入规划近期实施的流域调水引流工程之一,也是《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及《太湖流域水资源规划》确定的流域防洪和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相关规划要求。32.2工程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2.2.1工程建设环境必要性望虞河引江济太调度实践表明,引长江入太湖对促进水体有序流动、改善太湖和河网水体水质、保障水源地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现状引江济太入湖口门为贡湖湾,西北部的竺山湖、梅梁湖因缺乏引排通道,水动力条件较差,水环境改善作用较小,成为太湖水污染最严重、蓝藻最易暴发的湖区之一。因此,通过实施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在太湖西部及西北部区域开辟引江济太第二通道,扩大引江济太规模,改善太湖西部沿岸及西北部湖湾水流条件,是十分必要的。2.2.2工程线路及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分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自大夹江向南新开河道至老新孟河,沿老新孟河拓浚至京杭运河,立交过运河后向南新开河道至北干河,拓浚北干河,疏拓太滆运河、漕桥河至太湖。规划河道线路有效利用了现有河道,同时综合考虑了水质保障、河势稳定、征地拆迁、社会经济、航运交通、岸线利用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意愿,与地方的发展规划相协调,对流域区域水环境的改善效果、水资源配置效果以及防洪排涝效果较好,可充分发挥工程的引水和防洪任务。因此,工程线路布局选择具有较好的环境合理性。2.2.3河道及枢纽工程规模的环境合理性分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河道及枢纽工程的规模,综合考虑了水环境改善、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置的工程任务,通过模型验证可以满足《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对本工程的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环境合理性。42.3工程环境影响分析2.3.1施工布置及污染源分析施工期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废水、生活污水、施工噪声和施工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其中施工废水主要包括排泥场尾水(约产生8408.7万m3)、施工废水(约产生10.72万m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高峰期产生量约为287.1m3/d;主要施工设施噪声源强在73~105dB(A)之间。本工程为水利工程,运行期本身不产生污染物。运行期主要污染源为河道管理机构运行时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承载航运功能时沿线航行的船舶产生一定量的交通噪声,以及闸站运行噪声。闸站管理所运行期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2.26m3/d,生活垃圾排放量为156.5kg/d;船舶航行暴露声级范围基本在68~100dB(A)之间;枢纽闸站运行设备噪声源强在70~98dB(A)之间。2.3.2生态影响分析工程影响区域内主要为城镇次生植被、城镇绿化植被、农作物、防护林,为人工植被及次生植被,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来自施工造成的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如新开挖河道、旧河道拓浚、护岸修砌、排泥场等会直接破坏地表植被,使得施工区的人工栽培植被及灌草丛受到破坏。工程建设期间的河道开挖、拓浚、堆土场将对生物量、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均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工程临时占地共51150.45亩,由于工程施工,必然改变临时占地区域的植被,以及相应的用地类型。但是这种影响是可逆的,工程完工后可以进行复垦,恢复原有的植被;或根据区域发展建设规划,进行有效的植被建设。工程区域内无珍稀植物,保护级植物均为人工栽培,工程建设对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无明显不利影响。53环境现状评价3.1污染源现状区域水体污染源主要包括城镇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根据对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统计,新孟河工程沿线区域每年约接纳各类污染源中COD58317.40t/a、NH3-N4592.79t/a、TP674.49t/a。从各类污染负荷贡献比例看,COD负荷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村面源工业城镇生活,NH3-N负荷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村面源工业城镇生活,TP负荷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农村面源城镇生活工业。3.2水文情势3.2.1区域河网水文情势根据工程区域附近丹阳站、常州站、王母观站、坊前站及百渎口站水位实测资料分析,各站多年平均水位(正常水位)分别为3.73m、3.58m、3.42m、3.31m及3.15m;各站警戒水位分别为5.6m、4.3m、4.6m、4.0m及3.50m。3.2.2太湖水文情势2000~2005年,各年汛期太湖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均出现在2004年,最高水位达4.48m;最低水位仅为3.11m,为历年最低。2002年、2003年、2004年汛期最高水位分别为3.63m、3.44m、3.70m。1998~2005年环太湖河流环湖出入湖水量总体与多年降雨量总体趋势相对应,入湖、出湖、净入湖的水量大体稳定,1998年和1999年由于降雨较多,出入湖水量较大。2000年以来,环太湖出入湖河流全年入湖水量呈递增趋势,2000年为80.80亿m3,2003年达到106.34亿m3。出湖水量也呈递增趋势,2000年为59.36亿m3,2001年、2002年增加较明显,分别较上一年增加43%,14%,2003年增加到97.34亿m3。2004年和2005年,出入湖水量均有所减少。63.2.3长江水文情势长江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28700m3/s,最大洪峰流量92600m3/s(1954年8月1日),最小枯水流量4620m3/s(1979年1月31日)。多年平均洪季流量为56800m3/s,非汛期的平均流量是15200m3/s。历史测量资料表明,扬中河段平均含沙量大约为0.50kg/m3,悬沙颗粒粒径在0.005~0.015mm之间,颗粒级配不太均匀。太平洲右汊多年平均分流比10.9%,多年平均流量4052m3/s;历年最大、最小流量分别是7544m3/s和1428m3/s;多年平均分沙比9.8%。小夹江属感潮河段,潮流特性为两涨两落不规则半日潮。涨潮时,潮水自小夹江上下口进入小夹江;落潮时,潮水自小夹江上下口流出小夹江。小夹江多年平均流量占长江大通平均来水量一般不超过2.0%,即不超过565m3/s。3.3水环境现状现状区域河网水体污染严重,基本常年为IV类~劣Ⅴ类,除太滆运河、鹤溪河、扁担河、南运河部分断面外,均不能达到水体功能要求,主要污染因子为NH3-N和TP,属有机类污染。滆湖、洮湖平均水质在经过水环境治理措施的实施后,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但仍然为劣V类,不能达到水功能区域水质III类的目标要求,两湖泊主要超标因子均为TN。太湖、梅梁湖、竺山湖及西部沿岸区污染严重,综合水质类别为劣V类,不能满足水功能区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TN。工程河道入江段上下游水质比较稳定,除NH3-N、TP和石油类外,各水质指标可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3.4地下水现状工程区域地下水水质指标大部分能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少部分指标出现Ⅳ和Ⅴ类,60%的地下水监测点位硝酸盐指标为Ⅴ类,Ⅳ类水质主要出现在常州新北区、武进区及金坛地区的罗溪镇候家塘、湟里镇蛮塘村、南汤村、石坝头村等地区,超标指标有氨氮、亚硝酸盐和总硬度。73.5生态环境现状3.5.1工程河道沿线生态现状评价区内耕种历史悠久,自然生态类型单一,大面积自然植被不复存在,残存的自然植被多系草本植物。在植被的制约下,自然动物群的原来面貌也已大为改观,区域内没有大型野生动物,以小型啮齿动物鼠类为主。评价区域内分布着水域、建筑用地、农田、草地、林地、道路、未利用地等七种土地利用类型,含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系统。总体而言,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较为简单,农田、建筑用地、草地是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形式,分别占到56.59%、17.64%、10.52%;林地、水域面积相对较少,分别为2.72%和5.69%。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系统的生态功能组分差异性较低,自然系统的阻抗稳定性不高,恢复稳定性较弱。区域河网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受损明显,挺水植物稀少,基本无沉水植物,部分区段河网水生生态系统受损已严重制约水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大部分河道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种类多为耐污种,多样性指数较低;底质情况较差,部分水底淤积严重。3.5.2长江新孟河入江口段生态现状新孟河长江入江口段水生生态现状情况较好。区段内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门15属,直链藻是绝对的优势种。浮游动物栖息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浮游动物2大类8种。其中,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类为主。调查共采集到长江江段内有大型底栖动物3种,其中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纽形动物各1种,平均栖息密度为5ind./m2。河口潮间带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2种,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较大。3.5.3洮湖及滆湖的水生态现状洮湖浮游植物7门88种。种类组成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沼泽颤藻是主要的优势种,滆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3属36种,绿藻和硅藻在浮游植物8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中占重要地位。洮湖浮游动物3大类17种,其中,轮虫类最多,为11种,其次为枝角类和桡足类各3种。滆湖共鉴定浮游动物11种,分别为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及线虫类。其中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前节晶囊轮虫和萼花臂尾轮虫为优势种,洮湖共鉴定出3种大型底栖动物,即中国圆田螺、河蚌和背蚓虫,平均值为24.06g/m2。滆湖现状调查仅记录到2种大型底栖动物,均为软体动物。3.5.4太湖水生生态现状近40多年来太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种群数不断减少,部分优势种类数量剧增。分区域来看,多样性指数北高南低的趋势相当明显;竺山湖的种类最为丰富。梅梁湖、竺山湖、大太湖2000年以来各湖区浮游动物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8年5~10月太湖共检测出浮游动物20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有10种。各点浮游动物中,枝角类以象鼻溞和网纹溞为主,桡足类以中华窄腹剑水蚤为主。梅梁湖、竺山湖和西部沿岸区的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较高。2009年太湖全湖共鉴定浮游动物21种,主要为轮虫类、枝角类及桡足类。2000~2008年梅梁湖、竺山湖底栖动物数量逐年增加,底栖动物耐污种增多而不耐污种减少;与大太湖呈逐年降低趋势相同。2009年11站点共发现了8种大型底栖动物,其中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别为4种、2种、2种。与历史资料比较,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有所增加,而生物量有显著下降,表明湖区软体动物数量下降而小型多毛类数量增多,群落结构有所改变。太湖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东太湖和太湖东部湖区,梅梁湖、竺山湖分布很少。3.5.5渔业资源现状2009年7月和2009年11月对新孟河入江口短水域渔业资源进行了拖网调查,共记录到37种水生生物,包括34种鱼类和3种甲壳动物。在34种鱼类中,鲤形目鱼类20种,占鱼类物种数的58.8%;其次分布为鲇形目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