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推荐HR必须备工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职业生涯规划李明德讲授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授要点:一、劳动力彻底市场化与MBA学生的职业素质准备1、市场经济的实质2、市场经济下,MBA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观”与MBA学生素质准备4、职业选择原理与MBA学生职业素质准备二、职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1、职业规划相关概念2、为什么要职业规划3、职业规划的起点4、在调适中试探选择职业5、职业目标设置6、职业目标实现的措施三、职业性向测量练习第一讲劳动力彻底市场化与MBA学生的职业素质准备一、市场经济的实质1、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这就要求企业培养竞争优势,包括:成本优势、产品与服务的差别优势;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员工队伍,形成人际良性互动格局的员工优势。(能力、素质要求)2、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要求企业必须经营守法,企业内部也要依法管理,包括企业依法对员工管理,也包括员工经营守法和遵守法纪。其实质是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法制观念、守法行为要求)3、市场经济是契约性经济。企业与员工之间签定劳动合同,形成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具有交换性和对等性的特点。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一种交换经济。这种经济要求企业以报酬(包括经济和非经济报酬)交换员工的劳动。这里对等非常重要,高酬应当对应高质、高绩劳动、工作。(双方守法、守合同,但更重要的是交换关系,MBA学生用什么去交换?)4、市场经济又是伦理(道德)经济,企业对外经营要讲道德、对内管理要讲道德;员工对企业也要讲道德,包括对企业的忠诚与敬业。(企业与员工均要守德)二、市场经济下,MBA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1、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决定了劳动力的“竞争”,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劳动力”最终会走向“彻底市场化”。1、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决定了劳动力的“竞争”,市场经济的趋势决定了“劳动力”最终将走向“彻底市场化”。1)劳动力“竞争”。2)“劳动力彻底市场化”3)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对任一劳动者都是危机。4)适应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2、“按要素分配”下的个人竞争力构成。l)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背景:(1)经过二十七年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早已成为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本方式。(2)中共中央以政治文献作出以上明确肯定,实质是肯定了一个在各类企业中早已普遍化的实践。(3)意义:这一曾经屡遭贬斥的分配制度堂而皇之地进入主流政治,而不再是行而不宣的边缘上的民间行为。2)“中等收入者”实际是个社会阶层概念,它标志社会地位,实质是收入、生活质量甚至政治地位。而它取决于个人拥有要素的稀缺性。原因:收入分配制度通过要素定价机制影响社会阶层变化。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排他地交易和使用自己的生产要素(本位与竞争),要素的稀缺程度(纯竞争)和生产效率(纯竞争)成为要素市场定价的基础,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成为鉴别要素内在价值的显性条件(进入中产阶级的基础)。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包含以下因素间的动态关系:排他性使用和交易、稀缺性和生产效率、显示要素品质的信息。除不确定的人为因素(如非法垄断、买卖双方串谋和不真实报价等)和个性化情感因素外,要素价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三个客观因素。3)要素分配在历史上的发展与个人拥有要素的重要性。(1)“资本为王”时代:当非专业化的简单劳动供给弹性过大,简单劳动便高度依附于相对稀缺的资本,导致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由此产生“资本革命”(工业革命)。(2)“技术为王”时代:当资本供给弹性过大,低技术的资本便依1附于相对稀缺的技术,导致技术要素的交易价值被高估,并直接引起一次次的“技术革命”,甚至在高技术企业实际上是高技术的劳动雇佣资本,而非资本雇佣高技术劳动。(3)“经理为王”时代:在资本高度社会化、技术进步导致社会分工充分细化和生产高度专业化的条件下,企业内部从事计划、控制和协调的管理劳动和拥有这种劳动能力的企业家便相对稀缺,导致管理劳动的交易价值被高估,并引起人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关注和尊崇,从而产生“经理革命”。(4)“知识为王”时代:当劳动者、资本、技术、管理高度依赖知识和信息之时产生了所谓“信息革命”、知识经济。不同时代的优势要素价格导致要素收入的变动,反映了不同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相对社会地位的变化,“中等收入者”(国外叫“中产阶级”)即是这一社会变迁的产物。面临这种社会形势,你准备进入什么阶层?作什么阶级?4)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1)按要素分配,实质是市场根据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要素贡献率为要素定价。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由市场定价,并共同参与收入分配。其规则是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确定要素的生产绩效与补偿(付酬)之间的对应关系。(2)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在总体上向资本所有者、技术和知识含量较高的阶层倾斜,这反映了市场对稀缺要素的客观评价,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3)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者(每户年人均收入2357~4315元),收入水平中等偏下者(每户年人均收入为4316~6273元)共占总数的64.15%;中等偏上者(每户年人均收入8232~30000元)占19.65%和高收入者(每户年人均收入超过30000元以上)共占总数的16.2%。这种差距背后的实质是资本拥有、技术和知识拥有的差距。(4)市场经济下,每个人都应随时想到自己处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多可以参与分配的“要素”。“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相信眼泪、不照顾弱者”。当然,这类问题会由“社会主义”解决。(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三、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与MBA学生素质准备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观”(1)体力(2)智力(3)情力(4)胆力2、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1)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财富。(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创造力成为最重要战略资源,其载体人力资源必然成为最重要的竞争资源。(2)德鲁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败关键依赖于知识白领。”2)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1)哈默和钱辟:“知识经济下企业需要:‘knowwhy’人而非‘knowhow’人(2)彼德·圣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具有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应变思维能力的员工、应拥有洞察力、创造力、判断力,具备‘整合式创新才能’,能创造性地解决企业面对的‘动态性复杂问题’”。(3)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性资源。a).企业竞争成败敬业精神乐业持久稳定的工作热情(情绪稳定)b)再造、变革实验精神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对待失败的坚韧意志力。c)开放社会下企业成功员工对信息的开放、接受程度员工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乐意广纳收受各种观点的开放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知识经济强调“抛弃分工”、“重新组装”作业流程,新的工作流程系统下更需要人际协调和合作。因此,工作热情、意志力、开放态度、协调沟通技能,团结合作精神等内在健康人格均对企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结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依赖智慧型加心理健康型人才。3、MBA学生的职业素质准备(智能型加心理人格健康型人才)1)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与广博的知识基础(社会分工专精的要求)2)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方法学习、技能训练、勤于实践)3)守法、守德、尊重社会、尊重集体、尊重他人4)开放、积极的个性和人际交往能力5)团队合作的意愿与能力(有心、能行)6)坚韧力、延迟接受“奖赏”的耐力。(职业积累)第二讲职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一、职业规划相关概念1)职业:指人们为了获取一系列需要(尤其是物质报酬需要,)满足而从事的连续的、相对稳定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工作,是人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方面。理解注意:(1)一系列需要满足:表层:收入、物质报酬;深层:自尊、社会承认地位、价值实现、社会声望。(2)连续稳定:非间断、反复改行。(3)专门类别:源于社会分工的专业性工作。(4)是一种社会角色,有一套行为方式规范。2)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是希望自已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1)个体性:是劳动者个人对职业的希望、心愿、向往。(2)现实性:是劳动者兴趣、价值观、能力与社会需要、就业机会协调后的一种主动追求。基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能力。(3)与职业声望相区别、又联系:职业声望:是职业地位的反映,是社会对某种职业的权力、待遇、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及社会资源占有情况的评价。反映职业社会地位高低,人们追求,从事的职业往往是社会声望高的职业。4)职业期望与职业价值观:(1)职业期望直接反映个人职业价值观。(2)职业总是在体、脑、安、险、收入高低……多方面存在差别、人们对这些差别的评价态度,取舍追求就成为职业价值观。5)职业选择:指劳动者根据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相符合的过程。理解注意:(1)主体、劳动者是择业行为的主动方面,客体是被选的职业。(2)主体不能随心所欲选择,一因主体不可能具有所有职业的能力、兴趣;二因,不同职业会给劳动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限制主体选择。(3)职业选择是个双向过程:是主体与职业双方磨合、适应的过程。主体择业职业筛选主体。6)职业规划:(1)职业发展规划:员工个人为追求理想职业、期望在自己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成长和发展而自我制定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计划。职业发展规划是员工职业能力、条件、兴趣、价值观与职业机会、职业通路比较的理性过程和产物。(2)职业管理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协调员工职业发展需要与组织需求和发展而制定的计划。二、为什么要职业规划?1、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的关系(1)员工的职业工作是组织存在的根本条件作为经营、生产活动主体,劳动者整合、推动客体生产要素转移、创造新价值,员工的职业工作是企业利润的源泉。(2)组织发展依赖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组织发展集中表现为高效益、高利润,虽依赖物质资本、货币资本、但更依赖人力资本。知识经济下更是如此,员工必须随社会、物质、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日新月异发展的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保证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3)员工职业生涯与组织天然联系:组织是个人职业生涯存在和发展的载体。职业是劳动者与社会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上互动的结果。劳动者离开组织就难以实现职业生涯;职业发展依赖组织提供职业活动机会、条件、场所。2、职业规划对企业组织的意义(1)了解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职业兴趣、合理引导员工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2)正确使用人才、使员工的职业发展符合组织发展的方向。(3)满足员工系列需要。3、职业规划对员工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全面发展。(2)增加自身工作满意感,感受工作的价值和意义。(3)满足自身系列需要。三、职业规划的起点1、了解自己(1)职业性向测量(2)职业价值观测量(3)职业锚倾向测量(4)管理职业素质测量2、了解职业四、在调适中试探选择职业1、职业选择的理论与方法1)帕森斯的“职业-人匹配论”:职业选择、指导的经典理论。1909年由帕森斯提出。认为应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条件、职业状况基础上,实现合理匹配,选择适当的职业。1)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1)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局限和其他特征;(2)应明确地认识职业选择赖以成功的条件,了解不同职业的优劣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3)应明智地进行上述两方面的综合与平衡,使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较好地结合起来。2)职业与人的两个匹配要求:技能匹配和个性匹配。2)霍兰德的职业-人格匹配论具有广泛影响的职业选择理论。1959年由霍兰德提出,理论实质:特定类型劳动者匹配特定类型职业。职业和人格的类型包括:操作型:身体活动、力量、动作协调。研究型:思考、理解、智力活动、少情感、直觉。社交型:交际、不好心智或体力活动。常规型:好从事规范性活动、遵奉规则、权威。经营型(企业型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