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在高等学校里,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学术性机构”的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把图书馆与教师队伍、实验设备列为办好现代化大学的三大支柱。①【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270】阿纳·麦·卡特(A1lan·n·Carter)1966年在给美国国会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学总是具有全国第一流的图书馆。②【怎样利用图书馆.王金祥,张志海.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兼图书馆馆长巴克(Pau1Buck)认为:“没有健全的图书馆,就没有健全的教育。”③【谢宝媛.大学图书馆内部空间配置之研究.台北:汉美图书公司,1990.P3】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来,减少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于是高校图书馆的利用便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深化,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表明,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活动,以及学校施教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备课的后盾,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个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系统是否发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和文化是否发达、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代许多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日本等,都明确规定,每个学校都要设立图书馆。他们把高校图书馆誉为“皇冠上的明珠”。一个学校要出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②须具有高质量图书馆资料工作的保证。可见,离开了现代化的图书馆,一所学校想成为合格的高等院校是不可想象的。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在《21世纪教育》一文中所指出的:“教育在工业化时代只是一种陪衬,而今则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而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则不仅要求教育去适应未来,更强调创造未来。”④【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pl7】我国教育学家、原取的一种社会行为,所以在任何时代,教育对社会的维系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盛衰荣辱、生死存亡。”①【母国光.我对大学教育的理解.中国高等教育,2000(4)】90年代以来,我国对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视。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1997年,党的“十五大”深刻阐明:“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于是,教育首次成了领㈡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既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的奠基工程,同时也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基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图书馆概念的变化、读者群、馆藏载体种类的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的需变化;图书馆服务管理方式的变化等。所有这些变化促使大学图书馆进入旧馆改造和新馆更新功能的更新期。在此期间,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重要标志就是新建图书馆数量迅猛增长,馆舍规模不断扩大,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座座设新颖、风格迥异的高校图书馆,不仅为师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固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仅在20世纪80年代,新建的高校图书馆就远远超过了以往建设面的总和。同时,在馆舍的布局结构、服务能力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比以往有了可喜的进步,出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过渡的步伐。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图书馆工作者和建师视野的拓宽,这一时期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无论从数量、规模、造型、布局到功能配置,80年代相比又有了很大的飞跃,成为我国图书馆建筑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文献资料正高速地转化为数字形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等软科学的蓬勃发展,作为交流知识、传播信息的中心,高校图书馆必将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从观念形态、馆藏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要随之擅变。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新高校图书馆多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以适应时代的变革。鉴于此,图书馆建筑已成为近年来图书馆学家和建筑师热烈讨论的议题。a.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①【中国统计年鉴2000.国家统计局.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b.图书馆,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的教育机构。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c.高等学校图书馆,也称大学图书馆或学院图书馆,它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基本任务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其藏书侧重于本校所设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并追踪这些学科、专业的最新学术情报和信息。d.电子图书馆,是指一个特定组织范围内用电子方式存储图书、杂志的全文内容,并提供检索、访问、查阅和全文服务的信息系统。由于它存储的不是纸张印刷的书刊,而是数字化的信息,所以又称“数字图书馆”;又由于它的服务不限于物理意义的“馆藏”,所以又称“虚拟图书馆”。①【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年鉴(2001).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2、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概况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由于文献增多,需要对它们进行整理、保存和利用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和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一样,高校图书馆的形成和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回顾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留下的宝贵经验,对于探索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1国外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概况2.1.119世纪以前国外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对于初期的大学来说,先有大学,后有图书馆,这是不言而喻的。早期的大学并没有设立图书馆,教师们有少量的藏书,学生通过向教师或书商租借来解决教科书的需求问题。这样,大学附近便逐渐出现了一些“租赁图书馆”。随着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同一院系的学生开始有组织地共享某些书籍。这些书籍有时由学生共同集资购买或抄写,有时由某些毕业生和大学教育赞助人予以馈赠。日积月累,各院系开始掌管若干教学用书,大学的缮写室与图书室便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于是大学图书馆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了。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图书馆被视为欧洲大学图书馆的先驱,①【《中国大百利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它门成立于13世纪,馆内大部分藏书都是由私人藏书家捐献而来。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藏书使这两所图书馆成为国外大学中最著名的图书馆之一。由于图书馆的作用日显重要,后来大部分学院都是一建校就有了自己的图书馆,欧洲许多大学也都依照它们的模式建立了图书馆。随着大学在欧洲的普遍兴起,图书馆逐渐成为大学里必有的设施了。从13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同时,源于我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到了西方,促进了书籍出版事业的发展。这些新的潮流与状况,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欧一些大学逐渐掀起了建造图书馆的热潮。这些大学图书馆在建筑形式上一般是以教堂或修道院的图书室为蓝本,设计和风格都与之十分相似,在建筑的功能布局上比较讲究实用。由于藏书量不多,图书馆的规模都不大,平面也非常简单:一间长方形的阅览室,走道位于中间,两边书架垂直于墙面列排,书架之间夹放着一排座位,墙面的开窗置于书架之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幽静隐蔽的空间。例如英国三一学院图书馆就是这种布局的典型代表(如图2一1),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麦尔通(Merton)这种最初的古老式“开架阅览”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这种藏、阅空间合一的图书馆一直延续了好几个世纪。(1)19世纪至二次大战以前进入19世纪以后,正值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时期,欧洲和美国的大学开始纷纷建立图书馆。与此同时,随着滚筒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大学教育的长足发展,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和读者明显增多,业务管理与服务工作也逐渐复杂,“藏阅合一”的图书馆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新的图书馆需要从规划设计上正确处理好藏书、阅览、管理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此“藏”与“阅”开始分离,即藏书、阅览分别占用不同的建筑空间。于是出现了单独的书库空间和中央大厅式的阅览室,两者通过借书出纳空间相联系。这样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形成了“藏、借、阅”相互分离的三部分,后来这种布局成为近代西方大学图书馆建筑的传统型制。1899年建成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就是当时的一个典型范例:建筑以中央高大的圆形阅览大厅为主,出纳台居中,四周环以多层书库。又如建于1936年的英国黎芝大学也是这样布局的。此时虽然西方的大学图书馆建筑在功能上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结构和材料,但在建筑形式上仍依托于旧有形式,采用折衷主义手法,而没有创造出具有自己时代性格的建筑。由于圆形大厅排列座位不便,空间较为浪费,闭架借阅十分不便。于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的一大批大学图书馆采用了书库在后,阅览在前,出纳居中的布置形式,如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这种布局后来对我国高校初期的图书馆建筑影响很大。(2)二次大战以后至今二次大战以后,国外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与内容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a.平面布局上强调大空间、灵活性这个时期,国外大学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教师除讲课外,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或辅导式教学。学生必须自己到图书馆寻找参读,然后教师加以辅导或组织课堂讨论。这样,馆内常用参考书的使用率极高,份书移入阅览室内实行开架阅览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其次,更加重视教师的科研养。为了科研,师生们越来越多地进入书库查阅资料。这两方面原因渐渐促成了重新合并。于是图书馆在平面布局上突破了空间的固定分隔,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使用上的灵活性;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实行开架借阅,促使原有相互分离的“藏、借、阅”三大空间重新整合为一体;基本书库大大压缩或根本取消。随后,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人类文明逐步进入到了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在现代化技术、设备相继引入使用之后,更加显示出这种建筑布局方式的优越性,因而取得了广泛的承认。b.设计方法上使用了新的模式为了满足图书馆功能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一种称为“模数式设计”的图书馆设计方法应运而生了。这种模数式图书馆的使用极其灵活,其特点是:建筑完全由柱子承重,采用统一的柱网、统一的层高、统一的楼面荷载;天棚连成一片,可按需要灵活隔断;楼梯、风道、设备管井等尽量集中或设在边墙外,以获得更大的、无障碍的空间,大多采用空调,并使风口、照明灯具等均匀分布在每个柱网单元里,以保证隔成小间也能获得气流和照明。自战后修建的第一批这种形式的图书馆以来,当时绝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形式。c.管理方式上强调设立分馆和专用藏书馆首先是分馆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国处大学图书馆很多是由主要图书馆和多个专业分馆组合而成。作为一所大学中心的主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大学图书馆系统中的优先发展对象。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人们往往要求获得更全面、数量更多的参考资料,而再庞大的主图书馆也难以满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