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出现宗教信仰的原因,源于宗教那几个最经典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归于何方?”据说这几个问题,最聪明的人都无法解答。宗教的产生,就源于人类对这几个问题的追问。或者说,用以解答人类对命运的困惑。如果说中国人有什么信仰的话,那就是世俗生活信仰可以塑造灵魂比如你坚信自己是龙的传人,就会慢慢的正大浩然。你非要坚信自己是兔子传人,就慢慢的也胆小善良了中国人只信仰,但不迷信,几千年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早知道了,信仰只是一种寄托,成功仍然的靠勤奋。只靠信仰会让生活越过越差。信仰不等于宗教《比较宗教学史》的作者夏普在谈到比较宗教学(即宗教学)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时,认为它起码要依赖于三个基本的条件:一定数量的资料、整合资料的方法和作为研究动机的好奇心}o(第2页)。正是这种对未知之谜不可遏制的冲动和好奇心,构成了人们对宗教原始根源探究的内在动因。特朗普也把这种对“开初事物”的强烈着迷视之为西方思想的特征,这种迷恋促使人们不遗余力地去发现“万事万物是如何开始”的,并通过这种“开始”来“说明后来发生了什么”[4](“前言与致谢,)段德智先生把它看做是“作为形而上学的动物的人类的认知本能使然”12〕(第7页)。当然,对宗教源流的探究并不仅仅是来自于人类的心理欲望和对未知的好奇,它还有着理论的需要,有着对宗教的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揭示以及对宗教本质认识的需要。正是这些心理的好奇和理论的需要,构成了对宗教探源的诱惑,促成了从斯宾塞和缪勒到杜尔凯姆和列维·斯特劳斯等众多思想家和学者们的探究热情。宗教的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而且世界上有宗教信仰者的数量绝对多于无宗教信仰者。政治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2、宗教最初包容着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又一门科学不断从宗教理论中诞生和分化出来的历史。但是,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宗教对于科学的容纳能力越来越差,宗教的虚假外壳越来越暴露其致命的弱点,宗教逐渐蜕化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破坏性力量。3、宗教在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起着其它政治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表现形式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宗教情感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最典型的有六类:1、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约束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为自己或他人设置各种行为禁忌,并使自己和他人严格在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所限制的范围内活动。2、对神灵万能的惊异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强大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是人对巨大的自然力量、壮观的自然景象、神秘的自然变化、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惊奇与迷惑,它使人自觉地、积极地听从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安排。3、对神灵存在的依赖感。它是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依赖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能够积极地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自觉地、积极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或公众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增强个人对于社会的凝聚力。4、对神灵审判的罪恶感。它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对于人的行为活动的决定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使人自觉地用自然法则、社会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忏悔自己的恶行,忍受社会的压迫,从而自觉地服从社会利益的需要。5、对神灵交往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它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于人的融合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自觉不自觉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人本身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是自然物质的复杂运动形式,人的最初出发地是自然界,最终归宿地也必然是自然界。6、对宗教理想的虔诚感,它是人生的价值目的性在人的心目中所产生的反映,它使人的一切行为自觉不自觉地服务于人生的最终价值目的,宗教理想的核心是与神灵合一,灵魂得救,永享天国之乐,这些唯心主义的内容实际上蕴含着唯物主义的本质,由于宗教理想集中了宗教的精髓,体现了宗教信徒的根本追求,因而对教徒的诱惑力最大,最能激发他们的强烈情感和牺牲精神,许多宗教狂热往往都是在实现或保卫宗教理想的名义下兴起的。社会功能宗教的“原罪论”有助于预先设置负向情感,从而提高人对于痛苦、挫折与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功名虚无论”有助于降低人对于功名的情感强度,从而缓冲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生死轮回论”有利于降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降低人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价值;“天堂地狱论”有助于人树立对死后虚拟正价值的向望和对虚拟负价值的恐惧,从而协调和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神灵意志论”有利于人平衡功利心态,解释人生痛苦,寻找精神寄托。这个宗教并非你所认为的现在的那三大基本教派,当时所信仰的是佛,道,儒三者所形成的一个宗教信仰。他们所信仰的并非具体,如上帝什么的,而是推崇信仰本心。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心即理,是儒家之理,即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可不要理解为客观对象的主观之用心没有条理和标准之心)。十九世纪后期,西方诞生了现代宗教学,其初创时期的宗旨是将宗教研究从宗教哲学和神学的框架中分离出来,超越信仰主义的立场,对纷繁复杂的宗教现象进行描述的、科学的和客观的研究,避免以前的宗教研究的规范性和主观性,从而把宗教研究变成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宗教学诞生后出现了许多分支,如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等,宗教现象学是其中的一支,一度曾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奥托和范·德·列欧是在伊利亚德之前最著名的宗教现象学家,对伊利亚德影响很大,因此,了解一下他们的相关学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伊利亚德的宗教现象学。不一定要有宗教,但却一定要有信仰!外国的书籍都把儒家思想当成宗教看的,就叫儒教!我认为,信仰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迷失了信仰的中国社会,道德品质在保持一个匀加速下滑过程缺乏信仰的人,也就缺乏敬畏之心,灵魂缺少依附的地方。所以,目前的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宗教信仰。中国人的宗教观念很平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民族的悲哀?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无数战争,却没有过一次宗教战争;外国的宗教传入中国就变了样,为什么?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是不是中国文人的宗教?为什么宗教只是中国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会走向何方?在中国文化中,思想的高度却从来没有达到对上帝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宗教。我们不但没有对上帝的信仰,甚至,我们什么信仰都没有,连信仰的能力都不具备。中国人有各种礼仪、祖先崇拜、伦理道德信仰,社会很世俗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宗教狂热的文明,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产生祭司阶级的文明。宗教总得来说是害远大于利的,会达到严重的蛊惑人心的效果,放眼世界古今历史,绝大多数冲突都与宗教有关、宗教对文明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到今天的恐怖分子、从十字军东征到殖民者传教、从宗教裁判所到种姓制度。宗教表面看来很好,但实际一旦深入你的心里和广泛在人群传播,就会带来严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