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2、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3、世袭制:1)开始:禹死后,其子启即位2)含义: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3)方式:商朝: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4)评价: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4、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地方中央:国王统率官员治理国家。设相、卿、士地方: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1.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巩固国家统治。2)、内容:周王授土授民,诸侯尽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再分封(很大独立性)。3)、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4)、西周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多样: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③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④权利和义务相联系5)、影响:周朝成为强国。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中央集权。6)、结果:西周后期,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秦朝,废除。原因:①本身的局限性: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②王权衰弱③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3、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稳定。巩固国家统治。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兄弟,又是君臣5)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2).大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6)、作用: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较好地解决了各级贵族在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2、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4、礼乐制度1)、目的: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称为周礼。2)、含义: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3)、作用: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三、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统一的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1)西周灭亡与东周开始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春秋争霸的局面形成。(3)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加剧战国时期,一些诸侯纷纷改称“王”。对内为富国强兵,实行改革变法;对外发动战争,兼并其他诸侯。出现了韩、赵、魏、楚、燕、齐、秦“战国七雄”。2、统一的条件客观: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各地区的联系加强;诸侯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不断的兼并战争造成了局部的统一;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主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根本);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统一的经过: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机构:1)、首创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确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①概况:皇帝下设三公——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虚设;负责军事),三公下设九卿②秦朝的中央机构特点、作用。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作用:“三公九卿”分工严密,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三公”相互牵制,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先由“三公九卿”朝议,后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2、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县制(1)行政区划:郡、县、乡、里(2)官僚机构:郡守、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三老、里正。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3)、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管理与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3、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相同:①性质: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巩固统治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不同: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权力来源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分封制:奴隶社会;特点是贵族政治。郡县制:封建社会;特点是官僚政治。4、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1)法律:颁布秦律,通行全国。(2)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3)文化:统一文字(4)交通:修建驰道,开通灵渠。(5)民族:修筑长城,徙民实边。·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地方)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影响积极方面: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消极方面:皇帝的专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不堪忍受暴政而爆发起义,最终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四、怎样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功”:(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过”:(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五、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几个问题1、原因:①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2、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独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③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④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3、评价:封建社会早期、中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利于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的基础;利于交流,增强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合。后期消极作用增大。束缚生产力,阻碍萌芽的发展(经济);易产生腐败和暴政;人民无权,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高压政策),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民主思想被封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一)汉朝:(趋势:加强)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1)原因:汉高祖对秦亡的错误认识2)影响:出现王国问题,分裂割据3)解决: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4)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二)唐朝:(趋势:削弱)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三)北宋初年(趋势:进一步加强)1、背景: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2、措施:1)收精兵:“杯酒释兵权”,收兵权;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削实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控财权:中央掌控地方财权(少部分归地方)3、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4、评价:利: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弊:造成“三冗”“二积”后患。(四)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趋势:完善并发展)1、措施:1)机构设置①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东、山西);省下分设路、府、州、县②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2)行省权力: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2、评价: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一)汉朝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决策机构:“中朝”,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西汉汉初郡国二制并存→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1、三省职能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四)宋朝:1、措施: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四)元朝(相权反弹):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阶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两汉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北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元朝设中书省代替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度1)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2)标准:品行3)主要科目: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概念: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2)标准:门第3)评价: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不利选官)3、隋唐宋元:科举制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4)标准:才学5)方法:分科考试6)科举制的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的推动古代教育的发展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扩大了统治基础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时间先秦时期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方法世袭自下而上推荐评定授官分科考试依据血缘品行门第才学特点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